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34期
编号:11485585
有一种情怀我们不该忽视(上)——感悟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仲的人文智慧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6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第34期
有一种情怀我们不该忽视(上)——感悟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仲的人文智慧
有一种情怀我们不该忽视(上)——感悟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仲的人文智慧

     急诊室是生与死搏击的地方,是容易让人情绪剧烈波动、行为失控的地方,因此也是医院最容易出现医患纠纷的地方。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平均每天的接诊量是300~400例病人,这些年其医患纠纷发生率在持续下降,这当然与医院的各项工作改进相关,更与该科室树立人文理念,强调人文关怀,注重人文知识培训不无关系。笔者曾在不同场合听说该院急诊科副主任王仲的故事,说他是急诊科的“灭火”者,赞扬他在与病人交往中充满人文的智慧。好奇心驱使笔者去探访王仲医师的人文情怀。

    尊重——从认可病人开始

    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国平在其《哲学视野中的医学与人文》中指出:“医生应该是精神上富有而高贵的人……越是精神高贵的人他对待他人越平等。他知道做人的尊严,他自己做人有尊严,同时他也会尊重别人做人的尊严。”

    现在人们常说,医学是科学,同时也是人学。在此强调“人学”,不外乎告诉医者,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能把人体当成机器,不能把疾病当成是机器出现的故障,而要看到病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要看到在疾病状态下病人躯体、心理对情感的需求。
, http://www.100md.com
    王仲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医生和病人的定位均有错位问题。有关人员要求医师将病人当作“上帝”,而人们又将医务人员看作“天使”。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一律神化,这是一种错误。其实,医生对自己的工作应该有最基本的定位,即减轻病人痛苦、适当延长病人生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由此说来,医生不是神,不是救世主。而病人也不是上帝。医生对病人也应该有基本的看法──病人是来求医问药的。医生与病人应该是以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而此时的交往是医师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以自己掌握的技能为他人服务。在这种脱离神话,回归实际的状态下,医师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在与病人的交往中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尊重病人。

    王仲说,医师以其所受专业教育、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为病人服务,基本前提是什么?是解除病人的痛苦?还是治病?有人说这并不矛盾,其实有本质的不同。

    例如,一位曾经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救治的93岁老翁,患有脑血管病、肺部感染、糖尿病、肾衰。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家属的想法是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不再让老人受罪。而医生的想法是继续无休止地为病人治病。医患之间出现矛盾。矛盾就在于医疗的目的。此时,医疗行为的任何操作都有可能给病人带来痛苦,即使扎一针也会给病人带来疼痛,那么这个疼痛是否值得。另外,医疗过程中的每一项操作都是有费用的,这个付出是否值得。
, 百拇医药
    在这种情况下,王仲在跟病人家属交谈时,第一句话是:“您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是正确的(首先认可家属是对的,表示了医生对他们的尊重)。但是作为医生,有自己的执业原则──不能加速病人的死亡。所以要为病人做基本的治疗或基本的生命维持”。在这个前提下,在完全了解了病人家属的想法后,王仲与病人家属商定了治疗的基本思路,即维持目前的基本治疗,如果病人病情恶化了,医师不再进行有创的或昂贵的治疗。家属表示同意。

    目前之所以有些医师与病人产生矛盾,首先是医师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病人就应该听医生的安排。而王仲却认为,所有病人及其家属的选择都是“对的”。这种选择包括对费用的考虑、对服务的需求、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最方便的医疗条件的要求等。这种要求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病人付出了。但病人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满足?这需要医师与病人沟通,切忌对病人说“听你的还是听我的?是你懂还是我懂?”对病人“过分”的要求,应该通过解释让其降低或放弃。在医疗实践中,医师应该了解患方的心理。

    在王仲与病人的交往过程中,不是病人求医师,而是人与人的平等交往。王仲说:“一旦病人及其家属对你产生了信任,他就会完全听从医师的治疗安排。”
, http://www.100md.com
    亲情——“说说咱妈的病”

    美国一位女哲学家图姆斯(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在其著作《病患的意义》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医生,您只是在观察,而我是在体验。”她认为,对于疾病,医生和病人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在体验。医生因为自己的职业训练和思维习惯,往往从自然主义的态度,即抽象的科学主义角度将疾病理解为躯体症状的集合,并用学术用语来命名疾病。而病人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即前科学的自然的态度来理解自己的症状,他是从病症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用自己的整个身心来体验病症的。

    在急诊室工作多年的王仲,体会到医生和病人(家属)对急诊的理解有很大差异。王仲说,医师多从疾病考虑,有的病在医生看来太平常了,但来到急诊室的病人却是感受着生命危险的巨大威胁(这种感受有时可能是错的)。这种感受使患者在情感方面非常敏感。此时,如果医生仍以冷漠、生硬的态度对待病人就难免出现医患矛盾。

    这是多年前发生的故事。一位94岁老妪因脑干梗塞住在协和医院急诊科抢救室。该患者有9个儿女。在一次查房中,王仲发现患者的9个儿女围在病床一周,神情严肃。王仲当时只是查看了患者的病情,没有多问。查房结束后,王仲询问护士得知是患者家属之间对是否继续为患者治疗有意见分歧。患者的长子已经退休,没钱为患者支付更多的医疗费用;次子认为这是“咱妈”,不能有病不治。这件事或许并不与医生相干,但王仲脱掉白大衣,将患者的9个子女叫到走廊围坐在一起,王仲坐在他们中间说:“现在把你们叫来,是想说说咱妈的病情和治疗。咱妈得的是脑干梗塞,这种病原则上恢复的可能性不大,但医生会尽力治疗,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不出现奇迹。你们的矛盾我也有所耳闻,但我有这样的想法,不知你们是否可以接受。第一,既然这是咱妈,养大咱们不容易,不能临老有病就放弃了。这从中国的传统观念来说,谁也不能接受。即使是想让老人少受罪,或其他什么想法也是善意的。第二,从咱妈目前的状况看,单纯的积极治疗可能也没有太大意义。我们的措施有的是,要在医院花钱,有多少钱都可能花出去。但谁家的钱也不是白拣的,不是风刮来的,大家挣钱都不容易,所以我建议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目前的常规治疗,如吸氧、用甘露醇、用普通消炎药等都还继续,不要停,但若老人没有好转,就不继续追加其他治疗了,一旦老人有好转,就积极治疗,该怎么花钱就怎么花。另外鉴于咱们人多,可以轮流看护老人,咱们就把老人从抢救室搬出,住到普通病房,这样不影响治疗,还可以省一些费用。你们认为可以接受吗?”王仲的真诚和关爱深深感染了患者家属,他们同意了王仲的建议。3天后,病人去逝了。家属平静地接受了这一悲痛的现实。

    王仲说,其实这就是医生如何与病人沟通的问题。目前在临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只要出现医患矛盾,医务人员首先指责患者一方,其实有时可能是医疗常规的设置不周全,或缺乏对病人的关怀。在急诊室,有许多是危重患者,这时家属不仅关心病人的病情变化,更关注病人的外表变化,如什么部位肿了,有异常表现了等等,观察得非常细致。因此对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医者应该先检查自己是否存在不妥之处,并及时纠正。对于健康恢复无望的临终病人,虽然治疗可能是消极的,但医者对病人及其家属在情感方面的关怀应该更积极。 (未完待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