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本草学史上的一段感人记录
不久前的一天,当我像往常一样在搜索引擎里不断输入一些我所熟悉或者听说过的名家大腕时,一个人的名字突然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他就是尚志钧。输入他的名字,读着读着,我的心情就渐渐变得沉重起来。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90高龄的本草文献学大师的学问之道和现实之窘,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当我看到有文章说“尚老还有几部学术著作因为没有出版社愿意接受而至今仍然束之高阁的时候”,一种发自内心的职业使命感促使我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人和他的著作。
通过安徽芜湖中医药学校工作的大学同学任立军先生,我很快就找到了在芜湖弋矶山医院工作的尚老的小女儿尚元藕老师。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可能也是被我的激情所感染,记得当时尚老师在电话里说了不少关于她父亲的情况,包括那些尚未出版的学术著作。我们聊得很投机,她对我们的关注表示感谢,并说很快就会把尚老的资料邮寄给我,并马上传真过来几页尚老的手稿《诗经药物考辨》中的文字。我把其中完整的一篇《果臝考辨》补足了《诗经》的原文,交给了《中医药文化》杂志的王新华编审和李海英编辑,他们一听说是尚志钧的东西,非常感兴趣,愉快地收下了。
, 百拇医药
之后,我收到了尚元藕老师快递过来的尚老的相关资料,我将这些材料一一拜读,心中对于学问、对于人生真是不胜唏嘘感慨。
我给尚老去了一封长信,说了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并说希望能有愉快的合作。后来,我们二人之间的通信,包括尚老写给我的信,我都录入电脑,小心地存放在我的文件夹里。我希望自己的习惯能给未来的本草学史留下一点可资回忆和查考的文字。
在这之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快要5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接到了尚元藕老师打来的电话,我们谈到了为老爷子做一本总结他一辈子学问的书,书名大致就叫《本草人生》,双方谈得很愉快。
然而在我邮寄出信件大约一周之后,我收到了老爷子的回信。看后让我大失所望,对我的一番心意他似乎表示怀疑。随后,我又给尚老去了第二封信,把我心中的真实想法跟他很诚挚地表达了,这次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书稿也源源不断地给我寄过来了。
, 百拇医药
当时,抚摩翻阅那些书稿几乎成了我精神洗礼的一种途径。那些泛黄的书稿整齐地摆放在我的案头,真的成了我心中的一道风景。
2007年4月1日,我陪同我校著名针灸文献学家李鼎教授和《中医药文化》王新华编审一同到杭州拜见浙江中医学院的林乾良。晚上到林老家后,谈话之中我提到了尚老,林老愉快地回忆起了当年他和尚老以及中国中医研究院郑金生研究员之间曾经的合作,这更加深了我对尚老的崇敬之情,并记住了原本就有几分印象的郑金生老师的名字。
过完“五一”之后,我从安徽老家回到上海,在我校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沈伟东兄告诉我,他们广西师大出版社出了几本中药学史方面的书,他知道我对中医药史一直很感兴趣,就让我到他寝室里去看。这一看,又看出一段佳话来。
其中的一本《药林外史》就是郑金生老师所写。读完之后,我情不自禁,写了篇短小的书评,名字就叫《以外补内,内外兼修》。通过沈兄的介绍,我与该书的策划人北京贝贝特公司的龚风光兄通过网络联系上了。风光兄也是个直爽之人。当我向他表达《本草人生》一书想请郑金生老师写个序时,他马上把郑老师的邮箱告诉了我,并跟我说,郑老师人很好的,要我抓紧联系。
, 百拇医药
于是,我就冒昧地给远在德国的郑老师发了两封邮件,并把我写的那篇对于他大作的评论和关于尚老治学精神和方法的文章《学贵乎博,业贵乎专》发给了他。
没想到,当天晚上,郑老师就回信了,看过之后让我心中陡然生出许多的敬意。
回信的部分原文如下:
倪先生:您好!
收到大札,很高兴!您能编辑《本草人生———尚志钧本草文献研究选集》,就凭这一点,我当将您引为朋友。还要谢谢您对拙作的美言和理解!
我和尚老第一次见面是在1979年,那时我才30多岁,至今印象十分深刻。这近30年来,我也忘记了去过芜湖多少次,最近一次是2004年陪日本学者真柳诚先生专程去看望他。我和尚老交往这么多年,保留了数百封早年的通信,虽然搬家清除了多少旧稿,惟独不舍得扔掉和老师的通信。一个清贫如许,执着如许,渊博如许的老学者,中国可能剩下的不多了。所以您能出版尚老的文集给尚老91岁祝寿,我给您鞠躬了!我们这些受惠多年的弟子没有做到的事,贵社给做到了,能不让我向你们致谢?
, 百拇医药
您的关于尚老治学精神和方法的文章我拜读了。非常同意!这近30年,我一直秉承老师当面传授的“学贵乎博而业贵乎精”的治学方法,不敢旁骛,才有今日些许成绩。而且我也把老师这句话传给我的学生。
我那篇关于尚老爷子治学精神和方法的文章共分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的标题就叫“名师指点,学业精进”,讲的是1958年~1960年这三年间,尚老在北京中医学院中药学进修班学习的事。我在文中这样写到:“同时他还拜访了京城多位老一辈文献专家,诸如赵燏黄、陈邦贤、范行准等,聆听他们的教诲。中国生药学的先驱———赵燏黄先生借给他善本本草藏书。赵先生谆谆教诲学生要热爱祖国医药学事业,研究中药,一定要钻研本草古籍。他的这种重视本草古籍的思想给了尚志钧更多的信心和动力。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医史学家范行准等先生也给予学术上的帮助与指导,使尚志钧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识,收获颇丰。”
在最后,我特别地指出,“这些交流过往也算是中药学发展史的一段佳话。”其实,在我心中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当年尚老究竟是如何的请教,究竟他在赵老的家里看到了哪些善本,范老究竟给予了他怎样的帮助与指导,我们都因为没有第一手的资料而无法还原这段历史的真实。, http://www.100md.com(倪项根 上海中医药大学)
当我看到有文章说“尚老还有几部学术著作因为没有出版社愿意接受而至今仍然束之高阁的时候”,一种发自内心的职业使命感促使我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人和他的著作。
通过安徽芜湖中医药学校工作的大学同学任立军先生,我很快就找到了在芜湖弋矶山医院工作的尚老的小女儿尚元藕老师。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可能也是被我的激情所感染,记得当时尚老师在电话里说了不少关于她父亲的情况,包括那些尚未出版的学术著作。我们聊得很投机,她对我们的关注表示感谢,并说很快就会把尚老的资料邮寄给我,并马上传真过来几页尚老的手稿《诗经药物考辨》中的文字。我把其中完整的一篇《果臝考辨》补足了《诗经》的原文,交给了《中医药文化》杂志的王新华编审和李海英编辑,他们一听说是尚志钧的东西,非常感兴趣,愉快地收下了。
, 百拇医药
之后,我收到了尚元藕老师快递过来的尚老的相关资料,我将这些材料一一拜读,心中对于学问、对于人生真是不胜唏嘘感慨。
我给尚老去了一封长信,说了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并说希望能有愉快的合作。后来,我们二人之间的通信,包括尚老写给我的信,我都录入电脑,小心地存放在我的文件夹里。我希望自己的习惯能给未来的本草学史留下一点可资回忆和查考的文字。
在这之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快要5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接到了尚元藕老师打来的电话,我们谈到了为老爷子做一本总结他一辈子学问的书,书名大致就叫《本草人生》,双方谈得很愉快。
然而在我邮寄出信件大约一周之后,我收到了老爷子的回信。看后让我大失所望,对我的一番心意他似乎表示怀疑。随后,我又给尚老去了第二封信,把我心中的真实想法跟他很诚挚地表达了,这次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书稿也源源不断地给我寄过来了。
, 百拇医药
当时,抚摩翻阅那些书稿几乎成了我精神洗礼的一种途径。那些泛黄的书稿整齐地摆放在我的案头,真的成了我心中的一道风景。
2007年4月1日,我陪同我校著名针灸文献学家李鼎教授和《中医药文化》王新华编审一同到杭州拜见浙江中医学院的林乾良。晚上到林老家后,谈话之中我提到了尚老,林老愉快地回忆起了当年他和尚老以及中国中医研究院郑金生研究员之间曾经的合作,这更加深了我对尚老的崇敬之情,并记住了原本就有几分印象的郑金生老师的名字。
过完“五一”之后,我从安徽老家回到上海,在我校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沈伟东兄告诉我,他们广西师大出版社出了几本中药学史方面的书,他知道我对中医药史一直很感兴趣,就让我到他寝室里去看。这一看,又看出一段佳话来。
其中的一本《药林外史》就是郑金生老师所写。读完之后,我情不自禁,写了篇短小的书评,名字就叫《以外补内,内外兼修》。通过沈兄的介绍,我与该书的策划人北京贝贝特公司的龚风光兄通过网络联系上了。风光兄也是个直爽之人。当我向他表达《本草人生》一书想请郑金生老师写个序时,他马上把郑老师的邮箱告诉了我,并跟我说,郑老师人很好的,要我抓紧联系。
, 百拇医药
于是,我就冒昧地给远在德国的郑老师发了两封邮件,并把我写的那篇对于他大作的评论和关于尚老治学精神和方法的文章《学贵乎博,业贵乎专》发给了他。
没想到,当天晚上,郑老师就回信了,看过之后让我心中陡然生出许多的敬意。
回信的部分原文如下:
倪先生:您好!
收到大札,很高兴!您能编辑《本草人生———尚志钧本草文献研究选集》,就凭这一点,我当将您引为朋友。还要谢谢您对拙作的美言和理解!
我和尚老第一次见面是在1979年,那时我才30多岁,至今印象十分深刻。这近30年来,我也忘记了去过芜湖多少次,最近一次是2004年陪日本学者真柳诚先生专程去看望他。我和尚老交往这么多年,保留了数百封早年的通信,虽然搬家清除了多少旧稿,惟独不舍得扔掉和老师的通信。一个清贫如许,执着如许,渊博如许的老学者,中国可能剩下的不多了。所以您能出版尚老的文集给尚老91岁祝寿,我给您鞠躬了!我们这些受惠多年的弟子没有做到的事,贵社给做到了,能不让我向你们致谢?
, 百拇医药
您的关于尚老治学精神和方法的文章我拜读了。非常同意!这近30年,我一直秉承老师当面传授的“学贵乎博而业贵乎精”的治学方法,不敢旁骛,才有今日些许成绩。而且我也把老师这句话传给我的学生。
我那篇关于尚老爷子治学精神和方法的文章共分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的标题就叫“名师指点,学业精进”,讲的是1958年~1960年这三年间,尚老在北京中医学院中药学进修班学习的事。我在文中这样写到:“同时他还拜访了京城多位老一辈文献专家,诸如赵燏黄、陈邦贤、范行准等,聆听他们的教诲。中国生药学的先驱———赵燏黄先生借给他善本本草藏书。赵先生谆谆教诲学生要热爱祖国医药学事业,研究中药,一定要钻研本草古籍。他的这种重视本草古籍的思想给了尚志钧更多的信心和动力。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医史学家范行准等先生也给予学术上的帮助与指导,使尚志钧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识,收获颇丰。”
在最后,我特别地指出,“这些交流过往也算是中药学发展史的一段佳话。”其实,在我心中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当年尚老究竟是如何的请教,究竟他在赵老的家里看到了哪些善本,范老究竟给予了他怎样的帮助与指导,我们都因为没有第一手的资料而无法还原这段历史的真实。, http://www.100md.com(倪项根 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