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献礼——求良师亦要尊师重道
“无师不成道”。为了学好学深,除了向书本请教以外,还要寻求良师,执弟子师资之礼,诚心请求指点开示,传授心法,才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因为高明的师父,比书本要具体、系统、深刻些,尤其可以避免走弯路错路。在那浩如烟海的医书里,确也存在不少糟粕或“文字障”,以经解经、以讹传讹的事都是有的。再则,一个高明的师父,还有许多“活经验”,必须加以继承。更重要的是,一个名师的行为、言论、气质和治学态度,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书本上难以获得的,它对学人的影响也是难以言喻的,所谓“近朱者赤”是也。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中医历史上,许多往圣绝学,往往是保存在一些年高德重的老医家手里,而这类医家往往又“不以医闻”(例如古代的长桑君和明末的张志聪等),这就需要发掘、继承、整理、总结、提高。而寻求良师,也就有其更深一层的意义。
扁鹊受业于长桑君,而长桑君其人,按《史记》说:“殆非人也”。那么是神仙吗?当然不是,不过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医学家,而又不愿以医闻于世的人物而已。由于扁鹊对他“常谨遇之”,以致“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于是传以禁方。如果扁鹊品质不端,而又不知“谨遇”,可能也就没有这一段故事了。仓公受公乘阳庆禁方的故事,类此不赘。
, 百拇医药
元代医家朱震亨(丹溪),十三岁攻《素问》,十四岁游学各地,追求名师,当他得知在武杭修道的罗知悌医道很好,于是登门拜访。往返10次,不予接见,丹溪“日拱立其门,大风雨不易”,感其至诚,罗才全授其术。这个故事,后人与“程门立雪”并提。清代医家叶天士拜过很多师父,不管什么人,只要有一技之长于己者,便不惜礼贤下士拜之为师。他的师父有17位之多,其中甚至有识药的放牛娃。寻师,必须寻求良师,不良者,根本可以不求。古人云:“法乎上者,存乎中;法乎中者,存乎下。”如果所求之师,不上不中而属于下,那还能存什么!甚至要“近墨者黑”了。有的人拜师,只选徒有虚名、地位,而无真才实学的人为师,目的不在精通医道,而是想借师父的名气,作为自己晋升的阶梯,这就更不可取了。
尊师不是为了学到手艺这样一种浅见的实用主义观点的产物,它是一种好传统,好道德,通过尊师这样一种自我约束,可以焕发一种热爱医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医学献身的感情,培养自己谦恭有礼、尊重长者、尊重学者的美好情操,受益的还是自己。重道就是热爱自己的医生天职,不遗余力地通过医道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医学尽自己毕生的精力。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好传统,但又不要因此而拘泥于门户之见。尊师重道是自发的,搞形式主义没有意义。如果对师父都不尊敬的人,或者只不过因为名利就背叛师教,去打倒师父的人,怎么能谈得上重道呢?这种人,对医学肯定不会有什么大的贡献,因为医道是“利他”的学问,这是客观法则。所以古人常把尊师与重道同时并提。古代名医大都有著作行世,著作就是重道的具体表现之一,此即所谓“立言”。如果只想在医途上混衣食、求名利,死后既没有精神财富,也没有技术成果遗留给后人的所谓“医生”,在日本称为“碑医”(《皇汉医学丛书》),意思是他行医一生,只是死后在自己的坟头上挣得一块石碑,石碑刻有他的名字而已。, http://www.100md.com(廖厚泽)
扁鹊受业于长桑君,而长桑君其人,按《史记》说:“殆非人也”。那么是神仙吗?当然不是,不过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医学家,而又不愿以医闻于世的人物而已。由于扁鹊对他“常谨遇之”,以致“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于是传以禁方。如果扁鹊品质不端,而又不知“谨遇”,可能也就没有这一段故事了。仓公受公乘阳庆禁方的故事,类此不赘。
, 百拇医药
元代医家朱震亨(丹溪),十三岁攻《素问》,十四岁游学各地,追求名师,当他得知在武杭修道的罗知悌医道很好,于是登门拜访。往返10次,不予接见,丹溪“日拱立其门,大风雨不易”,感其至诚,罗才全授其术。这个故事,后人与“程门立雪”并提。清代医家叶天士拜过很多师父,不管什么人,只要有一技之长于己者,便不惜礼贤下士拜之为师。他的师父有17位之多,其中甚至有识药的放牛娃。寻师,必须寻求良师,不良者,根本可以不求。古人云:“法乎上者,存乎中;法乎中者,存乎下。”如果所求之师,不上不中而属于下,那还能存什么!甚至要“近墨者黑”了。有的人拜师,只选徒有虚名、地位,而无真才实学的人为师,目的不在精通医道,而是想借师父的名气,作为自己晋升的阶梯,这就更不可取了。
尊师不是为了学到手艺这样一种浅见的实用主义观点的产物,它是一种好传统,好道德,通过尊师这样一种自我约束,可以焕发一种热爱医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医学献身的感情,培养自己谦恭有礼、尊重长者、尊重学者的美好情操,受益的还是自己。重道就是热爱自己的医生天职,不遗余力地通过医道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医学尽自己毕生的精力。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好传统,但又不要因此而拘泥于门户之见。尊师重道是自发的,搞形式主义没有意义。如果对师父都不尊敬的人,或者只不过因为名利就背叛师教,去打倒师父的人,怎么能谈得上重道呢?这种人,对医学肯定不会有什么大的贡献,因为医道是“利他”的学问,这是客观法则。所以古人常把尊师与重道同时并提。古代名医大都有著作行世,著作就是重道的具体表现之一,此即所谓“立言”。如果只想在医途上混衣食、求名利,死后既没有精神财富,也没有技术成果遗留给后人的所谓“医生”,在日本称为“碑医”(《皇汉医学丛书》),意思是他行医一生,只是死后在自己的坟头上挣得一块石碑,石碑刻有他的名字而已。, http://www.100md.com(廖厚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