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学: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医学人文学科的兴起,既非文人学士的附庸风雅,也非书斋里的思辨清谈,而是置身于医学技术发展浪潮中的人们,亟需辨清自己前进的方向;是常处于医疗纷争中的医生们,设法摆脱缠绕自身的困惑。20世纪60年代以来,医学技术发展迅猛,人们的健康状况日益提高,但针对现代医学技术和卫生保健服务的批评也日渐增多。医学界陷入了这种“做得越好,感觉越糟”的悖论。医学人文学以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的视角,审视医学的演化、追问医学的意义、重塑医学的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健康与疾病,理解病患与治疗,重新定位医患关系、卫生政策和医疗服务等问题。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医学?著名医史学家波特认为,医学在征服了许多严重疾病之后,它的目标已不再清楚,它的授权变得混乱起来,人们不得不重新确定医学的目的,确立医学的人文价值。那么,医学人文学科能为医学带来什么呢?英国学者伊文斯认为,医学人文学可以从两条路径来改变医学:一是“修饰”途径,即通过倡导人文关爱来软化技术导向的医学实践,但本质上并未改变生物医学的性质;另一种是“综合”路径,即将医学人文精神整合入医学之中。医学人文学通过提高临床医生与病人的交流能力,更深入地洞察病人的叙述,寻找更多样的促进健康和减少疾病与残疾影响的方法。特别是慢性病,生物医学只提供了部分的解决方案,若将治疗与个体病人经历的评价相结合,临床医学就可以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图尔明认为,临床知识也是文化知识,医患之间需要共享关于症状的意义、行为和病源学的知识和理解,在病人与医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对于临床医务人员来说,他们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如何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而且还需要他们能理解与之相对应的病人的文化与语言,后者却在医疗活动中往往被忽视了。
, 百拇医药
导致人文精神淡薄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近代医学的哲学假设。医生们关注病人的躯体而忽视病人的情感,因为医生们相信,如果躯体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迅速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埋头于实验室,而不是在病人床边聆听病人的陈述和与病人交谈。医院的操作程序很少关注病人的感受。医学已经从交谈的艺术变成了沉默的技术,甚至患者的知情同意显示出来的也是医生的“技巧”,知情同意书变成了单纯性的一纸契约,为医生提供程序上的保护,由此而形成的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增加、医患互信缺乏,其核心问题就是医学中人文精神的淡薄。因此,倡导医学人文精神不只是在沟通技巧的工具层面,而且应提升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的价值层面。
当然,医学人文学科的这些允诺,要使得医务人员信服,还有待艰苦的努力,也需要更丰富的对临床评估的研究去检验和应用这个概念。总之,医学人文学科的教育与研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还有大量的问题有待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例如,社会、文化、政治和历史因素如何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健康、病患和疾病的概念是建构在不同文化、宗教和信仰之上的吗?在患病的叙述中——病人的、护理人员的、医生的有什么不同,以及影响这种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在什么程度上,以何种方式才能使医学人文学科间进行合作研究? 医学人文学科对临床医生的工作能产生何种潜在的影响?大众文化对这一领域的争论有什么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影响医疗决策吗?
我们推出《中国医学人文学评论》,期望为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医学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综合性的论坛。我们热忱地欢迎原创性的论文和学术批评。《中国医学人文学评论》将通过探索医学人文学的概念及其应用,寻找一个广泛地诠释当代医学的解释模式。,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