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传统文化
编号:11494755
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研究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南京"中医药传统文化研究论坛"纪要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05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室

    前一时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研究论坛",30余位国内知名学者、中医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参加了会议。论坛共推出15场主题演讲,就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内容涉及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认识路线和思维方法、中医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中医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医文化研究的价值与发展方向等方面,演讲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此次论坛的召开,对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研究,加强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文社科研究理论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学术水平与影响力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全国著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指出: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是保持中医优势和特色,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中医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一门医学,没有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底蕴,中医学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学是现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先驱者。目前西方医学模式的转变,凸显了中医学"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和治疗疾病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学术思想的合理性。中医从未把人看作是一般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既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导致疾病的因素不仅有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更有社会、心理、情感等因素;治疗方法不仅有药物和手术,还有心理、精神、社会等非物质因素。由此证明中医学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互动观,其认识具有超前性。加强中医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用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指导临床,采取相应方法处理问题,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百拇医药
    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蒋宏宾处长分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认为中医文化是以认知生命、关怀生命为基础的文化,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的多种文化的复合体,具有多元性,日久弥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融合了协调理念,强调统筹协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完全融通;中医药学强调道德伦理,注重医德医风,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从哲学层面上分析了中西医的根本区别,指出了它们的各自特征、存在方式及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长林研究员认为,必须在哲学上弄清楚中医与西医完全是两种各自独立的科学体系。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所把握的是生命和疾病过程的不同层面。西医把握的是实体构成层面,中医把握的象和证是自然整体层面,也就是现象层面。一切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同实体构成层面一样,也有相对独立性和本体存在的意义。一方面,实体构成决定整体关系,另一方面,整体关系也决定实体构成。这两个层面尽管在实际过程中是相互融通的,但认识一层面必以破坏认识另一层面的条件为前提,所以人们不可能认识二者是怎么融通的。正是因此,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中医的象和证还原为西医的物质实体。中西医的这种不同,从认识论上说,是因为它们在处理主客关系时采取了不同的做法。西医坚持主客严格分离和对立,中医则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取消主客分别和对待,而是主客协同。前者认识事物多采取控制边界条件的实验方法,后者则用静观。坚持主客对立,就会以空间为本位。从空间角度看世界,整体由局部构成,局部决定整体。故西医多用还原论的方法。遵循"天人合一",就会以时间为本位。从时间角度看万物,整体产生局部,局部由整体决定,故中医"以大观小"。正是这样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把中医和西医带到了生命的两个不同的层面。
, 百拇医药
    南京大学林德宏教授认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决定着医疗活动方式。传统中医代表自然生存,属于农业文化,近代西医代表技术生存,属于工业文化。中西医文化的差异,归根到底,在于它们反映的是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两种不同的劳动方式。农业劳动与工业劳动各有不同的特点,对人们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医文化是有机体文化的一部分。古代中医学把人看作不能机械分割的有机体,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的健康和疾病,作出生物学的,甚至社会科学、哲学的解释,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西医文化是机器文化的一部分。近代西医学实质上把人看作是一台可以机械分割的机器,注重用分析、化验的方法把握人的健康和疾病,具有浓厚的实证科学的色彩。这两种不同的医学文化,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人是一个矛盾体,人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对人的健康与疾病我们可以作出生物学、社会学的解释,也可以作出物理学、化学的解释。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各种器官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可以作定量分析,但这种分析又不能完全反映事情的本质。人体的结构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变易性。中医学和西医学各注重生命本质的一个方面。因此,两种医学文化应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 百拇医药
    南京中医药大学陈文垲教授认为,经历了半个世纪,中西医结合道路曲折、中医现代化成效不大,问题出在理论层次上。中医与西医、中医与现代科学体系,在理论上存在屏障。西医以及其依托的现代科学体系的主要认知方式是还原论,而中医学的主要认知方式是整体论,从而导致了理论瓶颈,使得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都收效甚微。中医的认知方式具有原始整体论属性,如其具有非拆零原则、非割裂原则、非降层原则、借重和哲学思维等特点。中医学为整体论的研究提供了原始的初级模式,中医也将在整体论的发展中寻求发展,研究中医整体论是中医学的历史使命。整体论虽然前程远大,但在非常强大的还原论面前,仍然势单力薄,进展困难。中医学要独自担当现代整体论的研究几无可能,唯一的办法是学习与借鉴,包括向还原论和西医学学习。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恐怕永远也不能抛弃还原论,人们应该争取二者的互补。

    南京农业大学严火其教授认为中国的文明是一种德性的文明,中国的科学是一种德性的科学。在中国传统中,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所谓的闻见之知,二是所谓的德性之知。闻见之知是建立在感官感知基础上的对外部世界的具体知识;德性之知则是建立在德性修养基础上的对宇宙万物基本规律"道"或"天理"的把握。把握了这个"道",也就把握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因此,修养身心就是把握"道"的特殊方式。"道"是中国传统科学的核心和灵魂,它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和理论基础。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各门科学都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不仅传统的医学、农学是如此,传统的天文、地理甚至军事科学也是如此。由于把握"道"与德性修养的密切联系,因此,中国传统科学是一种德性的科学。中国的传统科学是建立在把握"道"的基础之上的。对"道"的把握,我国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已经初步完成了。我国传统科学各门学科的理论基本框架都奠基于这一时期。由于"道"的唯一性,由于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已经把握了"道"的基本内容,《黄帝内经》、《伤寒论》长期都是我国医学的最大权威,就可以理解了。西方科学是察异,东方科学是察同,东西方科学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都是对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探索和把握。中西医对人体、生理的理解都有其自身的根据和理由,它们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发展人类的医学事业。
, http://www.100md.com
    南京中医药大学金鑫教授认为,传统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不可分割。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几乎历代重要的哲学流派、哲人及其著作均对中医学有过影响,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天人合一说等。中医学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善于取现代医学之长,既要厘清自身"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又要努力使传统中医学升华为现代的知识和智慧,并达到与之和谐共进。一是传统中医学是古代知识和智慧的结晶。二是知识和智慧密切相关,但并不同一,需要经过长期的医疗临床实践来打通和转化。三是在推进中医学发展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十分重要。四是传统中医学的现代化需要知识的现代化和智慧的现代化。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针对的对象都是人,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为了人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可以说,当古代的知识变为现代知识,古代的智慧变为现代智慧的时候,那时实现的将是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融合,而不是现在所说的结合。

    南京中医药大学杜文东教授认为,中医欲延续辉煌乃至走向世界,在步骤上应文化先行。研究中医学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自先秦以来人文科学中的多种文化思想是中医学形成的主要基础,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传统,影响着炎黄子孙的民族个性及其对健康与疾病的态度、求医行为,对临床诊断的心理感受及对临床治疗的心理与躯体评估。研究这些影响的方式、特点、质与量的关系,升华出特色与规律,才能更好地解读本土化的中医学的精髓。当前中医的受众减少,文化空虚乃主因之一。当务之急是大力弘扬传统的优秀文化,逐步浸润到社会的基层。否则只能面临中药被接受、利用而中医被废弃的尴尬局面。在内容上应执简驭繁,摒弃糟粕,去神秘化。注重可操作性、实用性及有效性,消除国粹至上的思想禁锢,承认中医是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将来的世界是一个走向大同的世界:文化趋同,医学趋同,是一个现代医学为主干,多种替代医学为辅佐的格局,既齐头并进,又相互融合,过程中不乏主导、重组与消亡。
, 百拇医药
    分析中医学发展面临的诸多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反映了当前中医文化研究的重要进展

    南京中医药大学薛公忱教授指出,中医文化就是中医药中所包含和体现的传统文化,在近二十多年的中医文化研究中,至少存在有两个方面的偏差:一是将中医药仅仅看作传统文化的受体,而传统文化则是发挥作用的绝对授体;二是受传统文化热的影响,对中医药中的传统文化成分及其作用评价偏高。最近几年出现"文化中医"这一提法。"文化中医"就是将整个中医药体系看作文化。不仅承认和重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文化形式、要素对中医药的渗透和影响,而且强调中医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和社会文化要素;它不仅接受其他文化形式、要素的影响,而且给予其他文化形式、要素以作用,是互动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授受关系。特别重要的是,它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不仅能够防治疾病,还发挥了思想文化的作用。文化中医与传统文化相互包含。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吸收、借鉴了其他部分、体系的成分。几乎可以从中找到所有古代重要的文化体系、形式的因素。文化中医超越传统文化,它所吸收的其他体系、形式的成分,大都经过选择和改造的,不可把中医药学的相关成分完全等同于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形式和体系。文化中医仍在与时俱进,只要中医药不断与新的科技文化实现内在结合,其生命力就是无限的。提出"文化中医",并非要用以取代"中医文化"。只是提醒人们,要把整个中医药体系看作文化,看作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体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开放的文化体系。这样看待中医药,是有利于其继续发展和发挥应有的科技文化作用的。
, 百拇医药
    南京中医药大学蒋明教授认为,中医学理论内核的研究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基于医学区分为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产生时所依附的民族文化,即中华文化产生中医学,西方文化诞生西医学,这样是否可以借研究中医学文化以研究中医学呢?"借研究中医学文化以研究中医学"命题需得满足以下二者之一的条件时方才可以成立。即文化内容性质单一、纯粹;或虽文化复杂,但其所构成的医学理念清晰严谨、持续不变。这样才能避免因文化的冲突而带来的无所适从。但中医学历史悠久,中医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而中医学又从来不是经院式的医学,从文化层面寻求出路的原因正是由于医学理念的模糊不清,如此,不能简单地将中医文化等同于中医学。中医学文化显然应该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中医文化亦应该可以相应地区分为自然科学属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科学属性的内容虽然是藉由中华文化而产生,但其自然科学属性的性质决定了其一经产生即可以超越民族、地域、社会形态等一切精神层面的形式而客观存在。这部分的内容可以通过与西医学中同样属于自然科学属性部分的理念进行比较研究而率先揭示其本质特征。为此,以揭示中医学理论内核为目的的中医文化研究,当前首先应该重点开展的工作是对中医文化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属性的内容进行整理区分。
, 百拇医药
    南京中医药大学张宗明教授认为,中医文化研究应紧紧围绕中医发展问题展开,重点回答"中医是什么"和"中医该如何发展"。在中医文化研究上,区别对待中医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及其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关于中医如何发展有二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中西医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范式,不能用一个作为衡量和检验另一个的标准,主张走独立发展之路。但这很难有理论的创新和临床的突破。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一切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医也不能例外。于是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标准、理论、方法来衡量、检验和发展中医。但事与愿违,几十年中医现代化的历程所取得的成果却并不令人乐观。其实,出现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没有认识到中医学是古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孤立地将中医定位于科学文化或定位于人文文化。中医学以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科学文化的内容,是科学文化与人文化结合体,这是中医的特色所在,也是中西医学的重要差异。由于中医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所以对中医基础的现代研究必须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相结合,否则容易把认识论问题当成本体论问题,把逻辑问题当成实在问题,将文化差异当成自然差异,将方法差异当成客体差异,造成研究目标的迷失和资源的浪费。
, 百拇医药
    围绕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特别是针对"废止"、"否定"中医思潮的再度泛起,分析了产生这种思潮的文化土壤及其认识论根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吉文辉教授指出,当前出现的一股反中医的风浪本质上就是极左思潮在科学文化领域的表现,它与困惑着当代中国人思维的几大误区密切相关。极左思潮的最大特点是人为地在人群、文化和思想中制造敌人,把本非对抗性的矛盾和不同的文化形态毫无意义地对立起来,形成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对抗关系,反对宽容。唯科学主义把本属于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引申到人类文化的一切领域,把科学理论绝对化,变成人类所有知识体系都必须遵循的准则。这就从根本上违反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性的思考。目前反中医者挥舞的武器就是唯科学主义,强行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仲裁传统中医药,并进而否定中医药。而实际上近现代自然科学本身还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它并不代表人类的终极认识,也不可能兼容一切学科。中医药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状态,它是一种文化存在,把中医文化强行纳入现代自然科学范畴,只能导致对中医药的否定,这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另外,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民族自辱心理也严重地阻碍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树立,建国以后,主流思想采取割断中国历史的"绝今古通",更加剧了这一心态的扭曲,使国民很难公正、客观、宽容地对待历史、对待传统、对待古人。
, 百拇医药
    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认为,中医文化的现代解读和表述,是救赎、维系中医生命力的急需之策。中医面临的困难不是因为中医没有疗效或者不科学,而是在于时代变革而导致的文化错位,话语体系不相容,使现代人越来越无法解读中医。多年来振兴中医的努力,在业界并没有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原因就在于现代思维方式挤占了中医的内核,现今的中医如同被抽取了灵魂的躯壳,丧失了认知方式、思维特点、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这些灵魂;貌似繁荣的中医药事业只是一些技术残片拼凑起来的空壳,实验室内验证性的研究其实是在解剖中医的尸体。我们将中医还原到本质,将之用最现代的语言表述并推及世人,才能真正做到振兴中医,弘扬文化。

    南京大学白欲晓副教授认为,贬低中医药甚至主张取掉中医药思潮,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性焦虑的反映。处理中医药面临的挑战,在思想上,应该走出中西古(传统)今(现代)的理论迷局。首先,不能先验地设定,中医与西医的不同是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不同。中医与西医,实为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系统。西医的还原论理论模式与中医系统论的理论模式,是两种可互相借鉴的模式,本无什么现代与传统之别。中医要走出人为地将中西医对立起来的陷阱。中医可以利用西医来帮助自己深化理论,探索治疗技术的革新,同时也可以在医疗实践中为西医提供借鉴。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发展道路上的生力军,从中国文化的发展角度看,需要继承与创新。中医有着相较于其他思想文化体系得天独厚的条件,道术兼备。道为理论,术为实践,道既精微,术也有效。在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以及治疗技术上既继承和发展传统,也吸收借鉴其他医学与实践成果。这是一个虽然艰难但值得努力与奋斗的光明事业。
, 百拇医药
    分析中医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中医药学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论证了中医文化与中医学发展的关系

    南京中医药大学申俊龙教授分析了基于文化的中国医患关系博弈现象。认为,中国古代的医患关系为文化力作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患关系为经济力作用。在文化力下,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对于自己病情的恢复比较满意,有效避免了医疗纠纷。医患关系在强烈的文化影响下形成合作模式,向着良性循环发展。市场经济下,应加强政府执法监督作用,加强医院的信息公开化。医疗改革要恢复医疗服务准公共品的本质,运用政府的力量和文化的作用,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导入文化力,借鉴中国古代医患合作关系形成的经验,强化医生文化道德修养,提高医生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同感,增强其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从根本上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南京中医药大学沈澍农教授就新时期中医古籍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古籍是古代学术思想的载体,体现着古人的学术认识,应该有一部分学习者致力于直接从古籍中学习,对中医学术作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专门人才对于中医古籍的深入研究,则将是永无止境的。传统模式的研究应该继续,最常见的是中医古籍校注、整理。发展现代的综合性研究,例如文字现象的综合性研究、疑难词语的综合性研究以及历代语言文字研究成果的汇集性研究。加强现代的数字化研究。应该重新制作一套中医药文献研读软件,从而真正成为具有传统印刷文本的长处又兼具电子文本长处的优秀的电子读物;还可以制作一个软件,让电子计算机帮助我们通检大量的中医药文献,可以研制一种软件作为校注的辅助工具,随时提供支持性服务。,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