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ESC 2007——参会现场访中国专家刘梅林教授
刘教授表示:“我希望年年都来参会,因为很多现场的感触是网络上无法获得的。”
在本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现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教授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参会的感受及对大会的印象。刘教授指出,ESC 2007虽不像2006那样波澜壮阔,但整个会议的内容更倾向于实用性,也基本能够反映众多医师的兴趣。
介入治疗
刘教授认为,本次会议的介入部分仍是医师关注的焦点。会上大家能够冷静地思考介入治疗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在技术上如何改进,如何减少合并症等。如冠脉压力导丝的应用,通过对压力的测定判断病变和血流,以决定哪些病变必须干预,虽然费时更多、花费更多,但可使支架放得更有价值,并弥补了临床上对临界病变判定的不足,对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压力导丝几年前在我国已有应用,但至今尚未普及。刘教授强调,我们一方面可以等待长期随访的结果,一方面也可以积累病例总结经验。
此外,刘教授还指出,支架作为多种严重病变的救治手段之一,临床医师应更加关注支架置入的后续治疗。其实,在有或没有支架的时代,药物都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越来越强调对支架置入者的高危因素进行综合干预,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都是不容忽视的二级预防。介入医师不应仅仅是手术者,更应成为用药、预防、甚至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精通者。
对于本次会议公布的有关介入的临床研究结果,刘教授认为,临床实践都会受到循证医学的影响,不论这些研究的结果如何,都会给我们带来反思。即使一些临床试验不是现实世界的情况,但毕竟带有一定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可以回答一些问题。如果反复验证,临床研究或荟萃分析的结果并不支持某项治疗,则需要反思该治疗究竟能给患者带来多大益处。
指南及疾病预防
近两年ESC加快了对指南的制订、修改和普及。对指南的解析在本届大会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大会希望促进临床医师对指南的理解,以便于临床应用。公共预防领域也仍是年会的重点,欧洲人对健康生活方式等一级预防非常重视,分会场从运动、代谢综合征到疾病都有成体系讲座,甚至设有鱼油等专门议题。,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