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管理中的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为医院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可以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医院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一、医院目标的社会学研究
医院目标是医院为争取达到某些未来状态而开展各项组织活动的依据和动力。医院目标的制定,不仅要体现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而且要体现医院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要充分考察到医院内外环境的制约因素。
(一)医院目标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医院组织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的产物。构成组织环境的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功能高度分化、各要素之间有机联密切的大系统。医院实现目标的活动是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其他结构要素提供生存条件,即发挥防病治病,保护和修复劳动力,保障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等特定功能。同时,社会环境诸因素,包括宏观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成、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和微观因素(风俗、文化、语言、角色、小团体及其行为生活方式等),均对医院目标的制定产生影响。医院的组织目标必须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步、协调,有计划、按比例地稳步发展。还要符合国家和地方卫生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使医院目标有机地成为区域性卫生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医院要考虑社会卫生状况的变迁,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健康状况的不断改善,以及环境质量向有利的方向变化,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日益增长的需求等来改造和发展医院。
(二)医院组织目标要充分考虑内部成员的需求
医院工作是一种特殊职业,具有专业技术性强、责任性重、工作繁重及工作环境差(有毒、有害)的特点。要充分考虑职工的需求,让职工参与医院目标的讨论和制定工作,这能够提高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感和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目标的实现和效率。
组织目标不是消极地适合内外需求,也不是内外需求两股力量的简单的合力。作为独立的医院系统,有其自身的特殊利益、需求和目标;即要维持自身的生存,稳定协调地运转和谋求发展。所以,医院的组织目标可能在某些问题的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上与环境需求(社会利益)及成员利益(个人利益)不一致。因而要协调好医院目标中社会、组织和成员三方的利益,并尽可能求得三方目标之间最大程度的一致性。
二、医院利益的社会学研究
正确对待医院的利益,也就是处理好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体效益和局部效益,以及医院长、中、短期效益的关系。在医院众多的利益关系中,最主要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只要有两者利益稍有倾斜,就会产生只重局部利益,忽视卫生事业规划的总体布局;只重眼前问题,忽视医院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等后果。因此,要处理好医院的利益,有必要从社会学理论角度对医院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进行再认识。
(一)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社会学研究指出,任何社会的安定,社会秩序的巩固,都必须建立在社会成员的就业、身心健康、生活保护、儿童福利等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如果一个社会不在这些基本方面给予保障,那么,它就会因社会成员不具备最起码的生活条件和健康条件而失去控制能力。
1.社会保障 这是国家对公民最低生活水准的保证。即国家对于因生老病伤、灾害事故、心身障碍、失业待业等而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经济、医疗或其他方面的帮助和服务,使之制度化,成为这一部分人获得生活、劳动、就医等权利的依据。社会保障的实质是国家管理职责及公民生存权利。社会保障体制是由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及社会福利等构成的。
2.社会福利 它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主要解决广大社会成员的福利待遇问题。社会福利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生活、教育、交通和医疗等方面。
根据我国现行政策,医院是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医疗是一种社会福利形式。表现在医疗卫生事业主要由国家或国家支持下兴办,以救死扶伤、保障人民健康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因而医院在免税的同时,免费或部分免费地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福利性是医院的主要社会属性。但医疗机构客观存在商品交换等经济活动,要受市场机制和价格规律的制约,这决定了医院的经济属性。但医院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二)医院利益的价值判断标准
在医院运行的过程中,有的医院考虑较多的是经济收入及奖金,对医教研质量和人才培养考虑得少,不注意医德医风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的医院出现开“大处方”、“人情方”,不能合理用药现象;有的医院通过争购高、精、尖设备来增加医疗服务收入等等。
社会学研究表明:当医院的福利性和经济性发生矛盾、对立和抵触时,就会妨碍医院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产生角色冲突,需要人们利用价值观念去进行角色选择。社会不同领域的价值评判标准是不相同的。医院需要有“负效益”的特殊价值判断准则。这种价值判断是社会经济领域高效益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它的“效益”体现为其他领域的受益。体现为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在“负效益”领域中,效益评判标准往往同经济准则是矛盾的。特殊的价值判断准则往往高于经济准则,或者两者之间难以进行比较。所以不能根据经济准则来简单地对医院利益进行价值评判,一定要强调特殊价值判断标准——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否则就会影响医疗服务这种福利形式在社会控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医院服务方向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医学技术的进步同样日益广泛地对社会经济、政治、人们的健康价值观念和行为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医院服务内涵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卫生工作主要是“面向病人,以病人为中心”。社会的发展,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断完善,人们对卫生工作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衣、食、住、行、无一不与卫生工作有关;人的生命过程——生、老、病、死,也无一不孕育着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今天,我国正面临着以预防接种、杀菌灭虫和抗菌药物为关健手段,以消灭传染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一次保健革命,与控制和降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医源性、心因性以及生活方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交叉。重视健康投资,改善生活劳动环境,注意精神卫生,控制紧张刺激,合理营养,设计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优生优育,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人民对卫生保健工作的新需求。社会变迁深化了医院服务的内涵,要求医院在服务对象上,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不再局限于少数到医院就诊的病人,而是着眼于国民的多数,使处于健康态和病态之间的中间态的多数人向健康态转化,让健康人向更康强的状态转化。在服务内容上,除了要向全体居民提供普及、优质的医疗服务外,还应使疾病监测与预防的组织机构与职能随卫生问题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与扩大,并对大多数病人从住院治疗到返回社区正常生活之前提供系统的康复服务。在服务模式上,应从医院内转向社区服务,从个体医疗型转向群体卫生保健型;从以医生为主型转向“指导一合作”型与自我保健型。
(二)医院与社区保健服务
社区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的区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社区的功能主要有:向人们提供生产、生活、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和服务,维持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成员的行为方式施予影响并使之适于规范;成员在互动传递信息与价值观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互相帮助和支持。社区保健服务是社区功能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社区保健服务主要是通过由医院(包括专业防治院、所、站)、门诊部、厂矿企业卫生保健站、村卫生室、里弄红十字卫生等组成的社区保健网来实施的。医疗机构开展社区服务既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要求,也是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需要。社区服务不是简单地走出医院或单纯的具体项目,而医疗服务向社会开放,从单纯的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而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创造条件。医院开展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有:(1)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提供初级卫生保健。(2)作为社区的医疗、预防和康复中心,接受门诊、转诊与住院患者的诊断,开展计划免疫;防治传染病、职业病、精神病、牙病、眼病及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别要作好一级、二级预防工作);开展经常性和预防性卫生监测工作。(3)开展妇幼保健工作,作好计划生育技术指导。(4)对老年、伤残、低能等特殊人群进行系统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部分社会福利工作。(5)加强健康教育,增强社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6)培训社区保健人员。(7)开展社区保健系统研究,评价人群健康状况,分析社区卫生问题,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制定。
四、医院评审指标的社会学研究
医院评审指标是对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程度,医疗服务的进程,医疗服务实施结果的有效性、足够性和适宜性进行全面衡量,从而得出具体结果的一类社会指标体系。主要由反映医院运行状态的投入——产生分析指标构成。投入性指标多与医院运行的结构相关联,可称为结构性指标。由基础总量指标、基础相对指标及政策性指标三部分组成。产出指标多与医院运行的功能相关联,称之为功能性指标。由结果性、行为性和感染性三类指标组成。医院评审指标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
(一)反映的功能
无论是结构性(投入)指标,还是功能性(产出)指标,都集中了医院最主要和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并使之具有一定条理,将医院的状况反映出来,使人们易于了解和把握医院实际的管理水平、服务效率、能级功能发挥程度、建设与发展变化的速度问题,从而对医院运行状况作出全面评价。
(二)监测的功能
包括对医院状态的监测和目标的监测。前者是人们通过对医院评审指标的比较分析,定期或随时监视医院或某一方面的运行。如果运行有问题,就可以通过指标而得到警告,从而能迅速采取对策。后者是指通过指标对医院计划的进度实施监测。比如,可设计急救人员培训;院前急救培训等投入性指标及平均呼吸叫响应时间;由急救车运送到医院的病例数;在急诊室平均住院天数等产出性指标,监测医院急诊服务计划目标实施的进度。
(三)比较和评价的功能
由于医院指标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因而使事物之间的比较成为可能。通过横向(指时间序列上的同一时期)与纵向(社会不同发展时期)比较,即可对医院运行与发展、医院计划与政策进行评价。如比较大小医院间的病床使用率,可对城市大医院病床的“高”使用率作出这样的解释:经济改革使城乡人均收入增多,医疗服务的需求水平也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绕过基层卫生机构,直接涌入较高级医院求医。这对某些疾病来说并不需要,从而造成大小医院运行功能失调,卫生服务供需之间产生矛盾。再如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医院平均住院时间较长,其原因在于对康复期的病人缺乏完善的门诊服务和院外护理;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患者的期望;缺乏入院前的诊断;诊断及治疗设施的无效享用;享有公费劳保的人群对这些设施的过度使用;以及医院为了单纯创收而自身对财务收益方面的追求等。住院时间指标为评价医院管理效率高低提供了依据。
(四)预测和计划的功能
医院评审指标的预测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预测发展,例如:根据本年度的医疗服务利用增长情况预测下年度的增长率;二是预测问题,即提早发现那些会给社会带来危害的问题。如医疗资源的过度利用,医疗服务质量不高等。指标的计划功能是预测功能的延伸,人们正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制定计划。
(选自王冬等主编:《现代医院管理理论与方法》,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校对 李夏阁 时间 2000.4.6)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