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院长协调协调科研的方法
医学科研是一门科学,需要有较高的医学专业水平。管理医学科研仍然是一门科学,同样需要相当高的医院管理水平。协调科研是管理科研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步骤,既需要一定的原则,也需要一定的协调方法。
医院院长协调科研的方法很多,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各人有各人的思路。我认为,由于协调科研的工作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故协调时应该根据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三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实施前按需分配
“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产品分配原则,指人们所得的产品不是以贡献大小来分配,而是以需要来分配的。
在医院院长协调医学科研工作方法时提出的“按需分配”,就是指在科研课题的实施前,对科研的协调工作应该是以进行科研资源的配置为主,配置的方法是按“需”分配。即:根据课题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各个步骤的实际需要来进行资源的分配。分配科研资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协调科研的过程。
1.什么是“需” 所谓分配科研资源时“按需分配”方法中的“需”,就是指进行课题研究时对所有科研资源的实际需要。这个实际需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1)需要的种类:医学科研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一方面,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离不了科研资源;但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需要所有的资源或同时需要所有的资源。因此,医院院长在为课题分配科研资源时,从资源的一方看,是将各种科研资源分配到课题研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而从课题研究的一方看,则是某个环节到底需要哪种科研资源。
(2)需要的数量:科研资源的需要不仅有一个种类问题,而且还有一个数量问题。一个方面,各种资源的需要量并不相等;另一方面,课题的不同环节对同类科研资源的需要量也不是平均的。因此,从课题研究的某个环节上讲,需要的数量则是指哪个环节需要各种资源的量到底分别是多少。
(3)需要的时间:虽然时间本身就是科研资源,也存在着一个被分配的问题,但时间这个科研资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医院院长协调科研时的分配资源中,时间仍然有比较大的差别。从时间角度看,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时间,整个课题研究过程的时间是固定的、相等的,但从课题的每一个环节来看,所需要的时间并不相等,时机也不会相同。因此,同样的资源需要,不同的环节就有不同的时间和时机。
2.如何按需分配 医院院长在协调科研时,要落实好科研资源的按需分配,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搞准“需”:搞准“需”,是指按需分配时对需要的了解。其实质是医院院长在协调医学科研时,站在科研课题的角度对科研资源提出的需要。在科研资源的分配时要做到按需分配,首先休就要搞准“需”,包括需要什么、需多少、什么时间?搞清楚了这几个问题,就是搞准了“需”,才有可能进行按需分配。
例如,某项课题研究到底需要什么专业的科研技术人员、需要多少、分别在哪个阶段需要?需要什么样的设备设施、需要多少、分别在哪个阶段需要?需要多少科研经费、分别在哪个阶段需要多少?等等。搞清了这些,就是搞清了“需”;只有搞清了“需”,才有可能按需分配。
(2)合理“配”:合理“配”,是指根据需要进行的资源分配。其实质是医院院长在协调医学科研时,站在科研资源的角度对课题各个阶段进行的资源分配。在科研资源的分配时要做到按需分配,除了搞准“需”外,还必须合理“配”,包括配什么、配多少、什么阶段配?搞清楚了这几个问题,才有可能进行合理的“配”。
例如,科研经费在整个课题中到底分配多少、分别在哪个阶段分配多少、分别在哪个小项目上分配多少?某种科研设备到底在哪个阶段分配、在哪个小项目中分配?科研技术人员应该配多少、在哪个小项目上配谁?等等。只有将科研资源如此进行分配,才算是做到了合理“配”,所谓的按需分配才能落实。
二、实施中以调为主
我国在国民经注发展中有一个方针叫“宏观调控”,就是说国家对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生的问题是要在宏观上进行调整。
在医院院长协调科研时提出的以调为主方法,就是指院长对于科研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在协调时应该以内部调整为主。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医学科研工作也是如此。虽然在医学科研课题的实施前对于科研资源等都进行了按需分配,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地要发生一些与计划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就需要医学科研管理人员去进行协调。因此,应该认为发生问题是正常的,需要协调是正当的,进行调整是必要的。
1.为何要以内部调整为主 医学科研需要科研资源,而科研资源是有限的。从宏观上讲,医学科研的协调工作在资源分配时已经经过了按需分配的计划,当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问题,一般都是局部某个环节上的脱节或失调所致,除非在特殊情况下,都应该在内部进行局部调整,没有必要、也不应该靠“外界”来重新投资。当然,我们在这里说的是以内部调整为主,并不是说完全不要“外界”的干预。当对出现的问题经过内部调整确实有困难时,仍然要考虑从“外界”进行干预。这就是说,在协调科研课题发生的失调时,应该遵循“总量控制,内部调整,以内部调整为主”的协调方法。
例如,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从宏观上讲,总量应该是平衡的,不应该发生亏空。但是从微观上讲,在课题的实施时和经费的下拨过程中,则完全有可能出现与原先的预计有不相适应的情况。此时,作为科研协调工作,就应该在课题的内部进行相互调整。将有限的科研经费先用于急需的、关键的、有决定意义的环节或项目,不应该、也没有必要非要等待上级进行经费的追加。
2.如何进行内部调整 对医学科研工作协调时的内部调整内容很多,不可能一一列举。在这里仅提出几个重点方法,我们权且以成语作为方法的比喻,以成语的趣味性来增加读者的记忆。
(1)移花接木法:“移花接木”是我国的一个成语,原指嫁接花草树木,比喻更换人或事物。
在进行内部调整时提出的“移花接木”方法,就是指对于一些关键的项目或环节,可以用其他项目或环节的资源来保证。也就是“移”其他资源的那个“花”,“接”到关键项目和环节的这个“木”之上。
例如,当课题的专业和生活发生了不协调的问题后,往往是科研人员挤掉生活设施(移花)而用到科研的设施上(接木),将生活保障经费(移花)用到课题研究上(接木)。虽然作为在科研协调时并不提倡这样做,但实际上却都是这么来做的。
(2)厚此薄彼法:“厚此薄彼”也是我国的一个成语。指重视优待这个而轻视冷淡那个,形容彼此待遇不同。
在进行内部调整时提出的“厚此薄彼”方法,就是指对于课题的某些项目或环节的资源调整可以采取“厚”“薄”有别。也就是“厚”关键项目和环节这个“此”,而“薄”其它项目和环节那个“彼”。
例如,当课题研究的项目之间发生了时间上的冲突,作为医院院长在调整时,为了顾全大局,只能在一般项目的时间中分出一些时间(薄彼)来给关键的重点项目(厚此)。
(2)改头换面法:“改头换面”仍然是我国的一个成语,原指化装改扮,后比喻只换形式,不变内容。
在进行内部调整时提出的“改头换面”方法,就是指对于众多的科研资源可以进行相互转化,以达到调整问题的目的。也就是以“改”某种科研资源的“头”,而“换”成另一种科研资源存在形式的“面”,来解决课题实施中存在的急需问题。
例如,当某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所需要上级下拨的仪器还未到位,而时间又不允许等待。此时,在协调时就可以先用其他项目的经费(改头)来购买急需的仪器(换面),保证课题的进度不受影响。然后,再建设上级将仪器以货币的形式下拨,或者将下拨仪器与其他单位交换成货币。
三、实施后注重形式
形式是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对事物的评价有着重要意义。说要注重形式,就是说不能忽视形式。在医院院长协调科研时提出“注重形式”的方法,就是指院长在课题结束后,不论是成果鉴定还是推广转化,协调科研的主要精力一定要放在形式上。
1.为什么要注重形式 在医学科研课题实施后的科研协调之所以提出注重形式,就是因为在课题结束后的主要工作是由科研管理人员来完成和协调的。不论是论文评审还是产品鉴定,不论是通过函审还是现场会审,不论是获得奖励还是推广应用,都是需要科研管理人员进行整理、组织和实施的。而此时的形式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决定着成果的命运。我们可以想想,如果结题后的评审材料零乱、内容不全、格式不准、表达不清、意思不明,甚至错误百出、文不对题,发明的新产品既不美观又不大方、既不讲究包装又不讲究做工,就算是课题研究的内容再好、再先进,但从形式上体现不出来,专家能同意吗?卫生行政部门能通过形式审查吗?能获得科研成果奖吗?新产品能得到推广应用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家千万不要有这么一个错误的概念,即只要一说到形式,就认为是形式主义。其实,形式是哲学名词,是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但形式又不影响内容。俗话说:“人凭衣裳马凭鞍”,就是说明人和马再好,还是要凭借“衣裳”和“鞍”这个形式来得以体现的。我们应该承认,国外的有些产品之所以能竞争过国内的有些产品,除了其他原因外,形式上的区别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因此,在科研协调时提出注重并不是“偷机取巧”,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2.如何注重形式 我们在协调科研时所指出的要注重形式,就是说在协调科研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题总结的形式上。所谓注重形式的项目很多,从我的体会主要是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评审材料:评审材料在形式上的要求主要是::装订要整齐,表面要清洁,排列要规范,字迹要清楚,主题要明确,中心要突出,用词要恰当,评价要客观,结论要真实等。
(2)产品鉴定:对于产品的成果鉴定,一般都要进行现场会评审。因此,从形式上上的要求是:会议的组织要严密,接待的态度要谦虚,介绍的内容要简明,产品的外表要美观,示范的操作要熟练,重复的性能要确实,产生的效果要可靠等。
(选自赵升阳:《现代医院院长管理之道》,中国医疗科技出版社,1999)
录入:惠冬利
校对:姬颖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