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院 > 医院管理 > 参考资料 > 医院后勤管理
编号:10361821
医院建筑管理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 医院建筑管理

医院建筑是指适合于医院医疗活动有关的房屋设备。广义的医院建筑泛指医院内所有的建筑,包括医疗、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生活福利和宿舍等。狭义的医院建筑是指含有医院特征的医疗、教学、科研和医疗辅助部门的建筑。合理的医院建筑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功能,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因此,根据医院特点、功能和卫生学要求,研究医院建筑,使医院建筑尽可能地达到布局合理,设计合理、使用合理、从而发挥建筑的最大效能,满足医院工作的需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医院建筑总体规划

(一)医院基地选择

医院基地的选择是医院建筑管理的重要环节。选择的基本原则应满足方便病人就诊、卫生、安静和交通方便等方面的要求,选址时首先应根据医院性质来考虑。除必须符合医疗卫生网的规划布局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

医院的地理位置对于发挥医院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医院的服务对象是病人,选择医院位置时应充分考虑医院与服务人群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

若医院距人群太近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距人群太远则不利于医院医疗服务。一般认为,80%的病人能在1小时内到达的医院的距离较合适。

2)交通状况

为方便群众就诊,医院应尽量靠城市交通网的地方。在不影响城市车流,人流交通的情况下,尽量便医院门、急诊面临城市干道。

3)卫生条件

医院基地的地势要高,水位低,地面自然排水流畅。空气洁净,附近无尘埃及有毒有害气体污染。日照时间长,光线充足。

4)环境状况

环境安静、优美,避免噪音,大自然环境以利于病人的治疗和休养为原则。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医院选择于环境幽雅的园林式环境附近,并尽量使用城市公用事业设施可减少医院的建设投资。

5)城市规划

基地选择应首先得到城市整体规划部门的认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三级医疗网点的布局,在区域医疗规划前提下,对医院基地的选择作统一部署。

(二)医院总体布局

1)医院建筑设计原则

(1)符合一般建筑的要求 医院建筑和其他建筑一样,要求适用、经济和美观。适用是指房屋布局、内部结构适合医院发挥其防病治病的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经济是指房屋造价低廉,投资少,效益好;美观是指房屋造型新颖,颜色协调,与周围环境相呼应,给人以建筑美的感受。

(2)符合医疗活动规律的要求 医疗活动是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为一体的复杂劳动。医院建筑要根据医疗活动的规律进行设计和布局,达到节约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半径,提高工资效率,医疗质量和利于医疗管理的目的。

(3)符合医院工作特点的要求 综合医院的工作量大,内容繁杂,各部门,各科室既有自己的独立性,又有密切的联系,医院建筑不仅要适应其各自的特点,又必须使其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医院工作具有连续性特点。一天24小时就诊不能间断,需要全方位,全天候地随时为病人提供服务。因此,医院建筑应满足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接纳、转送和抢救病人的需要。

(4)符合卫生学要求 医院是一个易于造成交叉感染的场所。因此,对建筑和设施的卫生要求特别高。在布局上要严格将生活区和医疗区分开,清洁区与污染区分开,病房与门诊相对隔离。重点部门的建筑要有利于空气消毒与墙壁和设施的清洗,污物污水的处理还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5)符合病人康复的需要 疾病康复与医院建筑的微小气候关系甚密。日照和自然通风是构成医院微小气候的基本因素,包括空气温度、湿度、空气成分,空气中细菌和灰尘的含量、风速、辐射等内容。单体建筑的朝向应兼顾日照和自然通风要求,春迎风面的垂线应与该地区夏季主导风向成30~60°角,建筑的间的距离最好选用1.5H以上(建筑物高度H和建设物间的距离L之比,即H/L≥1/1.5)。医院的整体布局要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优美、清洁的环境。医院建筑在节约用地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安排绿化面积,使医院环境庭院化、公园化。

(6)符合安全的要求 医院建筑与设备的布置要充分考虑到安全,各病区的病房应与公共走廊分开,楼梯、通道、出入口都要考虑到防火。被服库、更衣室、厨房等易起火的房间应做为完全防火区域设计,病房楼应设置疏散用的的楼梯和出入口。空调、电气设备和给排水系统要分区域设计,一旦出现险情能分层切断,控制灾情。手术室,抢救室等应做为专门区域设计,配以专门供电、供水系统,并考虑在发生灾情时不致造成输氧、输液中断。病人多行走不便,而抢救病人需要快速敏捷,不同来源的病人工具也有所不同,因而医院建筑中的交通设计应宽敞。

(7)符合医院长期发展的要求 无论是新建、改建或扩建医院,都必须考虑到今后的发展,要有长期规划和足够的用地,并尽可能地节约用地,合理安排建筑组合形式,为将来扩建留有余地。

(8)符合公共关系学的需要 医院建筑应有醒目的标志,如昼夜可见的医院标志,美观大方的建筑形象,彩色的导线路标,从而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并使病人易于识别和就诊。

2)医院建筑规模

医院的建筑规模受医院整体规模的制约,后者又受医院所在地区人口稠密程度,地理环境、交通条件、服务半径、服务对象,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与专长,医院设备条件,下级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以及当地疾病发病率等因素的影响。

(1)确定医院规模的依据 国家建季和卫生部颁发的《综合医院建筑标准》规定,新建城镇综合医院规模为5~7床/千人,工矿企业综合医院亦可用1.3~1.8床/每百职工。

(2)用地面积 一般综合医院的用地面积为每床80~130平方米(前者指城市、后者指农村),教学医院、有传染病区、有放射性或其他污染需要隔离地带的建筑及有新的大型诊断治疗设施等医院可采用上限。医院内设有护士学校、卫生或科研机构时用地面积可适当增加。医院用地应本着节约的原则,在满足使用和卫生、防火、隔离等要求的前提下,应适当控制用地面积,提高用地的利用系数,建筑密度系数可由20%提高到25~30%。

(3)建筑面积 综合医院的建筑面积因其规模、类别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每床建筑面积为41~53平方米,超过500张床的医院可参照500张订的建筑面积标准,也可专项报批。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可在上述基础上每床平均增加4~5平方米。医院内部各科室的使用面积分配可参照《综合医院建筑标准》规定。近年来,有人根据医院分级管理办法提出各组医院建筑面积为35~60平方米/每床。

3)医院的功能分区

合理划分医院的功能区是保证医院建筑总体布局成功的关键。综合医院的区域划分至少包含医疗区,行政后勤管理区、教学科研区和职工生活区。医疗区是医院的主要功能区,分为门诊、住院、医技三大部门;行政后勤管理区分为行政管理和后勤总务两大部分;教学科研区根据医院教学科研任务由教学和科研两部分组成。职工生活用房在一般医院中常作为一个附属部分进行规划。

4)医院建筑组合形式

医院建筑功能关系复杂,卫生要求高,与一般公共建筑相比,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其建筑组合形式并无固定模式。一般认为,不影响医院使用功能和经济效果的建筑组合,即是合理的组合形式。

目前常见医院建筑按空间组合的集中程度一般分为三种不同的组合形式。

(1)分散式医院建筑组合 分散式建筑组合是以多个建筑物分别执行医院某一特定功能,其医疗和服务用房基本上是分别布置于单独的建筑物内。早期医院由于条件差,缺乏有效控制疾病传染措施,采用分散式组合有利于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同时,每幢建筑物均可获得较好的朝向、通风和采光,并具有环境安静、空气新鲜,便于结合地形和分期建造等优点。但由于建筑物过于分散,反造成交通路线长,各部分联系不紧凑,占地面积大,管线长,能源消耗大,建筑费用高,管理复杂,不利于采用机械化等先进设备的缺点。因此,对于规模较大的医院来说,分散式组合已不能很好地符合现代化要求,仅适用于传染病院,结核病院和精神病院。

分散式医院建筑组合包括全分散式组合,即将门诊、急诊、病房、医技部门及服务用房全部分幢建造;多幢分列式组合,即将门诊部及主要科室的病房分幢建造,用廊连接,医技各科室则分散布置于门诊或病房中:十字形组合,也称中枢走廊与多翼形端部开放相结合式组合,即将医院按使用功能分为常规活动与作业活动两部分,并分别按X轴和Y轴两个不同方向的轴线进行设计。X轴线为24小时工作的常规活动部门,是稳定、静的部分,如病房。Y轴线为8小时工作的作业活动部分,属动的部分,如医技科室。这种布置Y轴方向的各翼是不固定的、灵活的,各翼的端部与主要交通通廊相通,在另一端则又可因各自的需要向外延伸,为医院的扩建创造条件。

(2)集中式医院建筑组合 集中式组合是以一个主体建筑物来囊括医院绝大部分工作部门的组合形式,即除了必须与医院适当分隔的职工宿舍外,其他各部门用房全部集中在一幢建筑物内。集中式组合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组合形式。城市用地较紧张,采用集中式建筑组合的医院将越来越多。新建筑材料的出现,建筑施工技术的提高以及空调设备、电子技术、自动化输送在医院中的应用,为建造集中式高层现代化医院开创了广阔的前景。集中式组合可为医院节约大量占地面积,从而争取到更多的室外活动和绿化用地。同时可使医院各部分间隔离缩短,联系方便,便于管理,节省建设投资与使用维持费。但在建筑空间如此高度集中的医院内,其卫生防护要求特别高,能否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总平面设计是否合理。

集中式医院建筑组合包括大柱网灵活空间型组合,这种组合采用统一模数,大跨度柱网构架(柱距一般为15~18米)和可拆卸的轻隔墙,可按需要布置空间结构,亦可拆除原有隔墙,改变平面布置,但其结构及设备费用昂贵,一次投资较大;放射多塔型组合,在西方亦有人称为超时代设计。它突出了医院内部水平和垂直机械运送系统的作用。一般塔形设计三层以上为病房,一至三层为门诊及医技部门,地下室布置辅助服务部门。但这种组合的病房朝向多数较差,其平面布置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也受到限制。反圆型Y型组合也是集中式组合中常见的形式,其建筑结构呈Y字型,护士站位于Y型中央部分,便于护士监护及病人隐居。

(3)综合式医院建筑组合 这种组合形式介于集中式与分散式之间,其医疗建筑的空间较为集中,与行政后勤,职工生活用房分开设立。综合式医院建筑组合基本上保留了分散式的优点,特别是在利于隔离,环境安静和便于分期建造等方面明显优于集中式组合,但也吸收了集中式组合的节约用地、节约投资,各部门联系便捷,医护工作等优点。在总体布局上突出了功能分区明确,交叉感染机会少,结构布置合理等优点。

综合式组合包括“工”字型组合,即以门诊在前、病房在后,医技居其中的形式组合成“工”字型建筑或“王”字型建筑;“二”字型组合是将门诊与病房分幢建造,医技科室分别布置于门诊与病房建筑内,形成两幢建筑,以提高门诊容量,避免门诊与病房互相干扰;高低层组合是以高低两层毗连的建筑物分设门诊、医技科室于低层,病房在高层。这种组合的建筑体型简捷美观,其视野开阔、通风和采光均较佳。

5)医院的交通

医院各部分之间的交通联系密切,交通流线复杂,一般包括四类交通。第一类为患者、患者家属、探视者、来访人员;第二类为医务人员,医师、护士、职工和培训人员;第三类为食物、药品、器械及燃料;第四类为垃圾、污物、污水及尸体。这四类人和物经常流动,对医院内部动态环境有重大影响,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防止混乱,使医院内形成有秩序的动态环境 组合好医院建筑空间,使各部门之间无穿越交通,采用信息诱导图标,引导医院内部流线。

(2)防止交叉、减少和杜绝院内感染 一般病人和传染病人,成人和儿童患者,住院和门诊病人,食品和药品供应路线均应分设,尸体路线要隐蔽,各活动路线不应交叉。以免对病人产生不良精神和心理影响。

二、门诊部建筑设计

(一)门诊部规模及其建筑面积

门诊部的位置要靠近医院交通入口,并有一定绿化防护带以减少灰尘及噪音的影响,保持环境的安静与清洁。门诊部前要有足够的停车场,急诊室与抢救中心应靠近住院部的入口,方便急诊病人住院治疗。

门诊部规模一般以平均第日门诊人次数表示,可考虑门诊每日总人次(每日门诊总人次=服务半径内居民数×居民年平均就诊次数/年工作日。其中居民年平均就诊次数一般为7~10次。)和医院病床与门诊人次比(一般为1∶3)两个因素进行计算。

(二)门诊部布局

综合医院门诊部一般由挂号大厅、候诊室、各科诊室、医技诊断室、治疗室、候药公用部分和急诊室等部分组成。

医院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门诊病人,就诊高峰多集中于一个短时间内,就诊流程多为挂号、候诊、诊查、收费和取药。门诊部人流的特点是各类病人多、流量大,容易产生人流混杂,交叉感染。因此,合理布局,方便病人,既有利于病人又有利于医疗管理,使病人能够在最短时间、最短距离、最快速度顺利地进行诊查和治疗。

合理门诊布局,减缓人流拥挤和混杂现象,应注意下列问题。

1)出入口设计

门诊出入口的设计应以分散人流,防止交叉感染,达到卫生隔离为目的。综合医院门诊部的出入口大致需要设一般出入口、急诊出入口、儿科出入口和传染病出入口。医院规模越大,门诊人次越多,出入口分得越细。但出入口设置太多,不便管理。因此,出入口的设置既要便于分科隔离,又要便于病人就诊,还要便于医院管理。

2)门诊大厅设计

门诊大厅设计必须注意人流的组织和等候空间的布局。挂号、药房、划价、收费、取药和问询等窗口的位置要适宜,交通流线要清楚、便捷、各科病人不要走回头路,避免进出交通人流与等候人流集散混杂,相互干扰。厅内要有充足的光线,良好的通风,匀称雅致的色调。大厅面积一般为门诊总人次数×高峰时间门诊患者人次百分比(大约为30%)×患者在挂号取药厅停留人数百分比(约为35%)×1.5m2。(即:设门诊总人次数为N,则大厅面积=N×30%×35%×1.5m2=0.1575Nm2。

3)候诊室设计

候诊室设计应为病人创造一个宽敞、清洁、安静并具有良好光线、通风和协调色彩的舒适环境,候诊室面积以病人的候诊量为依据,根据门诊人次高峰来计算(一般门诊病人高峰集中量为30%,其中60%在候诊)。成人每人以1.0~1.2m2计,儿童因多由家属陪伴,故需适当放宽第人1.5m2计。(即:候诊室面积,成人=分科人次×30%×60%×1.2m2,儿童=分科人次×30%×60%×1.5m2。目前国外的医院建筑对候诊大厅和候诊室的设计都比较重视,一般设计中都较注重宽敞和舒适,在设计方式上较普遍采用廊室结合,分科二次候诊形式。

诊室设计应结合门诊规模,各科门诊人次、医师接诊人数和各科特点综合考虑。各科诊室数量可按公式:

诊室数=全日门诊总人次×该科分科人比/每医师半日接诊人数×2/3计算。

式中人次计算考虑到上午门诊人次多于下午门诊人数(一般上午约占全日门诊量的2/3,下午约占1/3),故多采用上午门诊人次计算。

4)其他部分设计

门诊其他用房包括门诊病案室、收费室、办公室、预防保健科及厕所。门诊病案室应设在挂号室附近,房间应宽敞、采光、通风良好,并注意防火防潮;收费、记帐室应设在药房附近。最好能将医院管理制度和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将划价、收费和中西药房邻接并立,处方在内部传递,划价收费一次办理,病人在一处办完划价交费手续后即可在候药处候药。门诊办公室应设在接待病人和对外联系方便的位置,预防保健科应设在办公室附近,便于联系。厕所是门诊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应便于识别,方便病人解便并留取标本。厕所位置应与其他房屋分开,便于消毒处理并防止感染。

(三)门诊诊室设计

1)诊室分布

门诊诊室数量可根据下列公式求得:

诊室数=(全日门诊总人次×该科分科人次比/每医师半日接诊人数)×2/3。

门诊分科与诊疗人次比例可参照《医院建筑标准》进行分配,一般比例都较稳定。如内科一般约占23~25%;外科占20%;妇产科占8%;儿科占10%~12%。

2)诊室设计

(1)内科诊室 内科病人约占全日门诊人次的25~30%,在大型门诊部中内科的科系分得较细。除诊察室外,尚有各种治疗室。近年来,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部常将这些治疗室集中为单独的门诊治疗室。一般认为诊室不宜太大,使用面积约12~15m2。每间诊室设2个诊位,诊室尺度以3.3m开间,4.2m进深为宜。由于流量大,且病人常需做辅助检查,故诊室位置应靠近出入口通道,并与门诊化验室相近。

(2)外科诊室 外科患者仅次于内科,诊室面积除骨科诊室稍大外,其他诊室同内科诊室要求。除一般诊室外,还应有换药室、治疗室、专科诊室和特殊检查室等。小型医院多将门诊手术室与诊室设在一起,大型医院门诊手术室应独立设置。

(3)儿科诊室 为预防交叉感染,儿科诊室的位置需独立设置,并与各科隔离。同时,还应单独设置儿科挂号、药房、化验等室。小型医院不能单独设置时,需注意兼顾。

(4)妇产科诊室 应避免妇产科病人和其他科室病人相混,诊室注意视线的遮挡。产科诊室宜设在环境安静处,且楼层宜低,方便产妇就诊。

(5)急诊科诊室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急诊科室病人紧急和危重的特点,急诊科应有便捷通畅的交通路线,单独的出入口,明显的急诊标志,主要出入口处应设坡道以保证车辆驶行和进出方便。诊室面积宜较一般诊室大,各诊室应光线充足,色调淡雅。除诊室外,还应设置抢救室、观察室、治疗室、化验室、手术室、挂号收费室,以及值班室、杂物室和卫生间等。

(6)其他诊室 耳鼻喉科、眼科和口腔科在大型医院应分开设置,小型医院可设置在一起。耳鼻喉科诊室最好布置为诊位隔离式;眼科认定应包括暗室、验光室、特殊检查室及治疗室等;口腔科除口腔内、外科外,还应考虑口腔修复室。皮肤科、中医科等科室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诊室。

三、住院部建筑设计

住院部是医院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门,也是病人治疗、休养的地方。住院部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

(一)入院处设计

病人通过门、急诊检查,持各科医师填写的入院通知单,在入院处办理手续,接受卫生处理后,由入院处人员负责护送才能入院。病人出院时,也必须在出院处办理出院手续后才能出院。因此,入院处实际上是住院部的门户。入院处的最佳位置应在门诊与住院之间,靠近门诊,方便病人办理入院手续。入院处设置除办公室外,还应设置接待室、隔离室、卫生处置室和卫生间。

(二)护理单元设计

1)护理单元的划分及规模

病房护理单元的划分应依照医学科学的分科规律进行。现代医院还包括重症监护病房(ICU)、整形外科、老年病科和医学康复科等科室。一个护理单元病床以30~40张为宜,欧美国家每护理单元趋向于20张病床左右,一般不超过30张;日本以50张床位左右者居多。各科病床分配可参照卫生部有关规定。

2)护理单元建筑组合形式

护理单元的组合形式应考虑有利于病人的诊疗和康复,同时也要考虑缩短医护人员的劳动半径,方便管理。我国医院病区护理单元的组合由于受朝向、自然通风、光照等自然因素的限制,形式比较简单。国外由于工业发达,医疗技术和建筑设备的现代化、电子化,打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促使护理单元组织发展迅速,给医院建筑以一种时代感,如国外医院常见的圆形建筑中护士站于圆心,四周为病室,建筑设计重视护理半径简捷,工作方便,病人与护士联系紧密。心理上的接近,增强了病人对治疗的信心,从而缩短了病期与住院周期。类似的建筑组合尚有双走道条形组合,风车式条形组合、T型、方型、矩形组合和曲尺形、三角形组合等。

病室设计要使病人生活舒适、精神愉快。目前设计趋势是旅馆化、家庭化、色彩化。既方便护理,又舒适美观。我国目前多采用一室二、三、六床制,国外多采用一、二床制,并附带卫生设备。

护士站的位置应以方便护理为原则。目前认为护士站设于各病室中心较理想。其特点是护理单元以护士站为核心,病室布置在四周,服务半径相等且最短。某些医院的护士站设在单元的入口处,可防止不同病区间各类病人的混杂,减少交叉感染,但护理人员起行路线较长。

辅助用房,包括医生办公室、盥洗室、配餐室、活动室、示教室和库房等,可布置于单元的端部或拐角处,尽量集中,便于管理。

(三)特殊病房设计要求

1)产科

产科不仅要求具有单独的病房,还有要分娩室和婴儿室。与其他病房要求不同的是产科对消毒隔离的要求相当严格,因此产科病房应单独设立,尽可能有单独的出入口以防交叉感染。国外医院从隔音、安静的要求出发常将产科设在最高层,小型医院也可将产科放在外科上部。设计上应尽可能使待产、分娩、产休和婴儿室四个部分各自形成独立单元,而又紧邻,便于工作。

2)儿科

由于儿童抵抗力弱,容易被感染。因此,儿科病房应与其他病房隔开,并设置单独出入口和卫生处理室。儿科病房的位置设于底层为好。既可减少与其他病人相混引起交叉感染,也便于家长出入和陪住。儿科病房中病床不宜过多,一般每病室不要超过6张。应设置一定数量的隔离病室和观察病室。病室与病室之间,最好安装玻璃栏隔,便于医护人员观察。现代儿科病房可考虑设置儿童游戏室和小儿活动室。

3)传染病房

综合医院传染病科的病床数,一般约为总床位数的10%。传染病房应单独建立,自成一幢建筑,与其他建筑物之间有25~30米的防护隔离距离及绿化带。传染病房的位置应设在医院的下风向,地势较高,水位较低之处。设计上要求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严格分开,清污路线分明。病房布置以少床分类隔离为主,每室最多不超过3张病床,并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单间隔离室,室内宜设卫生间。

4)监护病房(LCU)

自PPC护理制(Progressive Patient Care)提出后,监护病房逐渐成为一种现代化的医疗护理体制。ICU(Intensive Care Unit)病床数约占全院总床数的3~5%,一个护理单元一般设6~8张病床。由于多数病人(80%)是术后患者,全身麻醉,体力衰弱,必须防止感染。因此,最好靠近手术室,保持严格的清洁,安静。ICU病房要求设多床室和单床室两种病室,病室呈圆形或半圆形排列,护士站设于中心、便于监护。

四、医技部门建筑设计

(一)手术室

手术室的规模可用下列公式计算:手术间住院天数×(1/手术室全年工作天数)×(1/每个手术间日平均手术次数)。

手术室分为无菌区、清洁区和非消毒区。各分区明确,路线分明是保证手术室内无菌、防止交叉感染的关键。手术室的交通要求清洁、污染和半污染三者没有交叉、医生、护士、患者和实习人员各行其道,各有其出入口、器械、敷料、衣物和手术车都应注意清污路线分明。

(二)医学影像科

医学影像科是利用不同的放射性工具与技术,检查人体某些组织或脏器,用不同的图像形式记录下来,根据客观资料,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判断。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特别是CT、MRI等大型影像设备出现后,逐渐成为现代医院非常重要的医疗设备。

医学影像科的位置应使门诊和住院病人都感到方便。一般偏近门诊,最好朝南,使工作人员在休息时能更多地接受日照。具有放射性物质诊断室的防护墙最好不少于360毫米,并保证砂浆密实饱满,墙身不得留有后塞的孔洞,墙底应深入地下最少500毫米,以避免射线经地面折射,顶棚楼板须使用30毫米以上的实心钢筋混凝土板安装。

CT及MRI的建筑用房有特别要求,应按规定严格设计和布局。

(三)核医学科

核医学科是应用开放性(液态和气态)放射性核素进行疾病治疗的一门学科。由于具有放射性物质,故最好建立独立的建筑,设在下风向,与其他建筑物相距50米左右。布局上应严格按照从无放射性区到低活性区、中活性区、高活性区逐步分区分布,并严格按照放射性物质防护方法进行防护。

(四)放射治疗科

放射治疗是利用电离辐射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新专业,是目前常用的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放射治疗设备有镭、钴60、直线加速器等,这些设备都具有放射性。为了避免放射性影响,这些设备都应设在独立的建筑物中,并按放射性物质防护。其中镭治疗室包括备镭室、操纵室、上下镭手术室、病室和护士站等建筑:钴60治疗室包括治疗室、操纵室、更衣室、定位用X线机室、诊查室、处置室、贮藏室、候诊室、卫生间等建筑:直线加速器治疗室包括机房、治疗室、控制室和工作室。

(五)药剂科

我国医院药剂科含中、西药房,包括调剂、制剂、补给库三大部门。

药剂科规模与其工作内定和工作量有关,一般药剂科面积占医院总面积的1~3%(日本提出现代医院药房面积应占医院总面积的3~5%),在门诊较少或较稳定的情况下,药房面积可按病床计算,一般为1.0~1.5平方米/床。门诊量过大,药房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也可以病人数按下列公式计算:药房面积=1/2×(病床数+日平均门诊病人数+N)。式中,N=0.9~1.6(教学医院);或0.5~0.6(一般医院)。药房设计可采用调剂,制剂,补给库一体型,也可采用分离型。我国目前多用后者,包括补给分离型,调剂分离型、外来门诊分离型和空中分离型等方式。

中药房设计应根据其本身工作任务和工作量设置中药调剂发药室、整理加工室、煎药室等部分,还应考虑中药堆晒场。

(六)检验科

检验科的位置应在门诊与病房之间,或设在住院部内,另在门诊设一常规检验室。由于检验科有些部门属于污染的部门,所以其交通路线应避免和其他科室交叉、混杂。最好自成独立单元系统,以达到相对封闭隔离的目的,规模较大的医院应建立中心检验室,其建筑面积占医院总建筑面积的5~10%,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暂不能建时,必须将中心检验室列入医院总体规划中,并留有空地,以便今后扩建。

(七)消毒供应室

中心消毒供应室应设在全院医疗部门的适中位置,以缩短运输距离。一般要求布置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以利组织内部工作形成单线交通,便于消毒管理。中心消毒供应室应设立接收、洗涤、包装、敷料制作、灭菌消毒、无菌贮存、发放和工作人员更衣、办公室及卫生间。并严格区分无菌、清洁、污染路线,采取强制通过方式,不准逆行或交叉,无菌贮存室内应设置壁橱。高压蒸锅装置一般应与主建筑分开,以防在出现意外时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破坏。

(八)功能检查科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功能检查手段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目前多数综合医院将功能检查设备集中起来,组成一个专门进行功能检查的医技科室。功能检查科的服务对象即有门诊病人,又有住院病人。因此,位置应设在门诊与住院部之间,方便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使用。常用的功能检查科包括心功能检查室、肺功能检查室、脑电图室、超声波检查室和内窥镜检查室。

(九)营养科

医院营养科专门为病人提供治疗饮食和普通饮食。营养科的卫生学要求较高,工艺较复杂,营养科的位置应尽量靠近住院部,许多医院甚至将营养科建于病房大楼的上下,这种设计便于使病人的饭菜能迅速送到护理单元的配餐室或病房,加之专用出入口和简捷便利的交通便道,使营养科与医院内外联系均方便。

(十)高压氧舱

高压氧舱由舱体、给氧装置组成,由于高压氧舱的舱体是受压容器,故设计时始终要围绕“安全”这个重要问题进行。因此,高压氧舱的设计首先必须符合机械部和化工部颁布的金属压力容器设计、制造的有关规定。其次,由于氧是一种助燃剂,因此舱内必须具有防火措施。对于舱体的高压,设计时应注意采用防爆装置。

(十一)理疗科

理疗科是运用人工或自然的物理因子和专门技术作用于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理疗科接诊的病人中多为慢性病,且多数来自门诊,故其位置应靠近门诊。理疗科包括诊查室、治疗室及检修室等科室,其中理疗部分又包括电疗室、光疗室、水疗室、腊疗室和泥疗室等病室。有些医院在理疗科基础上,加设运动治疗、针炙、按摩及日光浴室等,以加速病人康复。

五、医院基本建设实施程序

(一)基本程序

任何基建项目从计划建设到建成使用都有一定的基本程序。这个基本程序一般包括建设前期的工作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和竣工投产三个阶段。

(二)基本建设计划任务书

基本建设计划任务书是国家确定项目建设的依据,也是编制设计文件的主要依据。编制基本建设计划任务书时,首先应阐明建设目的和依据,包括社会需求和目前医疗资源的现状;其次,应说明建设规模,如床位数、门诊人次、劳动定员和建筑面积控制数;第三,应说明选址理由和征地工作量;其他如建设要求和建设标准,水文、地质、交通、动力、供水、供电等条件,所需增加的水、电、气、排污量等问题。任务书中还应编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报告表,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三废”治理措施,建设工期,投资控制数和资金来源,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内容。

六、医院改、扩建管理

我国目前拥有的医院数量尚不能满足社会对医院的需要,但国家经济力量暂时还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新建医院。现有的医院中许多是五六十年代前修建的,已无法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甚至起阻碍作用。因此,对现有医院进行改建或扩建,不仅可能,而且也十分必要。是我国目前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一种投资少,收效大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改建或扩建后的医院能适当地扩大医院的规模,更新设备,扩大医疗服务范围,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1)医院改、扩建原则

(1)充分考虑城市建筑的总体规划和城市医疗网占的布局,根据社会对医院的需要求量提出改、扩建的计划和规模。

(2)医院改、扩建设计必须符合医院的总体布局,在不破坏原有合理布局结构的条件下,尽量使改、扩建后的建筑现代化。

(3)改建工程应以最小改动,收取最大效益为原则,扩建工程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并与原有建筑协调一致。

(4)医院要尽量为改、扩建工程提供方便,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工程尽可能不影响医院正常医疗工作。

(5)改、扩建工程前应充分做好预算,使有限的改、扩建经费用在刀刃上。

(6)改、扩建工程的设计除要符合医院长期发展规划外,仍需要考虑节约用地,并为今后再发展留有余地。

2)医院改、扩建管理要点

(1)医院改、扩建前必须充分办理好各种手续,不可在手续不齐全的情况下擅自开工。

(2)进行改、扩建设计前,应先确定改、扩建地点,并根据需要确定规模和用地。

(3)会同建筑设计单位,根据改、扩建地点的勘测资料,认真进行改、扩建设计,使改、扩建后的建筑经济实用、美观大方,具有现代化水平。

(4)为保证改、扩建工程的顺利进行。医院应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条件、安排改、扩建施工。

(选自史自强等主编,《医院管理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录入:惠冬利

校对:姬颖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