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院 > 医院管理 > 参考资料 > 医院经营管理
编号:10361856
“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的含义、实施方法及效果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 “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的含义、实施方法及效果

一、“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的含义

“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其目的是努力探索并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内涵在于以理顺医疗价格体系为突破口,致力于探索一条改善医疗补偿机制,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益,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新路。其内容为:

(一)确定在一定时期和地区医疗费用增长的总量。

(二)提高技术劳务收费标准,增设了门诊、住院诊疗费和护理费等合理的技术劳务收费项目,降低了CT和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收费标准。

(三)规定在一定时期内药品费用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及其增长的幅度。

(四)从新增设的门诊、住院诊疗费中提取10%,建立上海医学领先学科建设基金。

二、实施方法

(一)统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认识

从有利于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医院自我良性发展的大局,阐明“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意义,特别要强调总量控制是控制不规范的行为和不合理的收入,结构调整是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应有价值,为实现这项改革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分级管理,从实际出发

把控制指标下达到医院直接领导部门,然后由医院直接领导部门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细则,在所管辖的范围内适当时进行自我调剂,使总量控制在不同情况的医院有所差别。

(三)加强监控力度

各医院为核算单位,逐月上报执行情况,半年结算一次。对于超出规定的收入如数上缴,坚决制止“帐外帐”、“外配方”,对违者及时给予处罚。同时把医院贯彻“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执行情况与医院等级评审、文明单位评比挂钩,进一步发挥监督效能。

(四)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方案实施初期采取“一刀切”强制实施的方法。3个月后开始组织学者、专家和部门领导共同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研究,为实施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从1996年开始,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规定根据医院的服务量、次均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和病种费用在总量上进行调剂,按实际情况上、下浮动。对高科技发展项目,经批准后可以适当上调;对于因城镇建设而导致人口流动时,总量控制也可以灵活调整,以使指标更有科学性。

二、实施后的效果

(一)医疗费用迅猛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

1994年方案实施的下半年,上海市全市医疗费用增长率从上年同期的51.5%控制到24.2%(1994年通货膨胀增长率为23.9%),1995年控制到23%,1996年控制在19%以内。

(二)医院的补偿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得到初步改善

方案实施后,医院收入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在医院业务收入中,药品收入组成比重从1994年上半年的62.1%下降到1995年的55.4%,1996年10月降至50%以下。经过连续三年三次提高技术劳务收费标准,医院医疗服务项目的实际收入有明显增加。医护人员的技术劳务得到承认,医院改变了一度依靠追逐药品收入作为经济补偿的做法,“大处方”、“乱收费”行为相应减少,“以物代药”现象基本杜绝,社会满意度提高。

(三)为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环境

由于“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和医疗保险制度在对医疗费用控制的要求和管理操作上的相似之处,所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实施,使医院和医药单位的管理者在观念和行为上发生了转变,为医疗保险制度的出台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准备。

(四)推动了医学领先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方案规定,将“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方案中增设的诊疗费收入的10%,统筹建立了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基金。用这笔基金由市重点扶持的120个学科(其中三级医院领先学科30个,二级医院医疗特色专科50个,一级医院初级卫生特色项目40个),所有项目都经专家委员会评审,优中选优地产生。据统计,1995~1997年三年间学科建设投入专项资金已达2亿元。

(选自丁涵章等主编,《现代医院管理全书》,杭州出版社,1999)

录入:白艳萍

校对:姬颖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