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院 > 医院管理 > 参考资料 > 专门医院的管理
编号:10361924
中西医结合的管理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 中西医结合的管理

一、中西医结合方针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党的中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产物,为我国医药科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形成了我国医药学的一个优势与特点,越来越引起了中外医学界的普遍重视。

中西医结合应在现代医药学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依据中医药理论作指导,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中医与西医的水平越高,中西医之间团结合作越好,中西医结合工作才越有基础,才能使中西医结合工作出现新的局面,才能在医疗、科研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广大群众防病治病的需要,中西医结合工作正在继承发扬祖国医学过程中,不断地取得进步与发展,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教学体系也正在逐步形成。

(一)中西医结合的概念

“中西医结合”的科学定义、准确内涵,目前还缺乏权威性的定论。就其概念、含义而言,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的管理学范畴的概念,二是我国医学的学术范畴的概念。陈士奎同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可定为:综合运用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不断创造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一门医学。”(见《积极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中西医发展》,《中国中医药报》1995年5月19日第3版)主要从学术方面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内容、方式与目的。韦黎同志在《中国医药学报》1995年第2期的《中西医结合定义的研究》一文中认为:“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谓之中西医结合。”主要从临床实践之角度,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概念。

就中西医结合工作,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指出了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重大意义,阐明了中西医结合工作是我国一贯强调的卫生工作方针,是我国卫生事业的一大特点;提出了中西医要加强团结,相互取长补短,为发扬中医药学,丰富现代医药学,为人民健康事业作贡献。在学术及临床实践中,发挥两种医学的长处,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与方法,提高防病治病能力,提高医药学术水平,促进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

(二)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西医结合工作

全国解放后,党中央及毛主席十分重视中医及西医结合工作。1954年将“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列为我国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1955年,提出了西医学习中医的方针。1955年11月4日,《光明日报》在《积极地推动西医学习中医》的社论中指出:“西医学习中医,是作好中医工作,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关键所在。”“党号召西医学习中医更为重要的意义和目的,是为了用科学方法整理研究并发扬祖国医学,使它能够成为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世界现代医学有所贡献。”接着提出西医学习中医的“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理提高”的十二字战略方针。所谓系统学习,就是不片断、不零碎,而是按照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系统地学习。从理论到临床,从临床到理论,都要系统地学习。所谓全面掌握(原为全面接受)就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合理部分和不合理部分尚未区分之前,都要加以掌握,就是按照学习中医的一般规律,先选择重点的经典著作学起,然后加以博览或专修,经过钻研、分析、整理、批判,并结合临床研究和科学实验,加以总结提高,创造出新医学新药学。1955年底至1956年初先后在北京、广州、上海、武汉、天津等6个大城市成立了6个西医学习中医的离职学习班,2年半为1期,共305人。1958年10月11日毛主席对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作了重要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等均发表了社论,当时的卫生部领导及中央宣传部领导均发表了许多讲话,使西医学习中医工作出现了热潮。从1958年10月到1960年5月,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有37个,学员有2300多人,西医在职学习中医全国约有36000余人,高、中级医药院校都设置了中医药课程,在高级西医人员中,出现了一批认真学习中医的积极分子,一些第一流的西医专家,钻研中医学伟大宝库,并进行一些理论探索,一些西学中人员与中医工作者一道开展了许多难治性疾病(如肿瘤、肝硬化、高血压病、慢性肾炎等)的研究和中医经络学说、验方、秘方以及中药等的研究,推动了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但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曾有“中西医合流”等不恰当的提法,还认为:“将来中医好的东西与西医好的东西结合起来成为新医学,这是完全可能的。将来只有一个医学,即中国医学。所有西医都能懂得两套本领,我们不是形式上的中西医合流,而是要把中医中最宝贵的东西拿到手里运用自如,到那时就没有中西医界线了。”这些看法是不符合实际,且难以实现的。

1960年4月9日卫生部党组给中央文教小组并报中央的报告中提到:“中西医结合,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祖国医学的工作,目前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临床,对某些疾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使中医学术逐步交流,并开始产生出新的理论。第二种是,用生理学等现代基础医学研究中医学术,进而推动基础医学科学的发展。第三种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的过程中,系统整理临床经验,从一个病种到多种病以至整个科(如内科、外科等),总结中西医结合的防治办法和临床治疗规律,并逐步深入到理论研究,以逐步形成新的临床医学体系。第四种是,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从物理学、化学、电学等方面对祖国医学进行综合研究,以丰富医学科学内容并产生出新的学科。”上述所提出中西医结合的途径与方法,至今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0年3月13日,陈慕华副总理在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对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方法与途径提出新的精神,她提出:“中医和西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但是研究和服务的对象相同,都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有效手段,两者在并肩作战、防病治病的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是必然的,这种相互渗透和吸收,就是结合。事实证明,结合有很多有效的形式和方法,都应鼓励和支持。”陈慕华副总理还指出,“中西医结合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初级的结合、中级的结合,也会在这个基础上出现高级的结合,主要是基础理论上的结合,我们这样不断地结合,努力奋斗下去,就会逐步发展形成我国的新医药学。”“中西医结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必然会导致我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重大变革。”随后,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多次召开了中西医结合的专门会议,设立处级中西医结合管理机构,制定中西医结合工作规划,有力地推动了中西医结合工作。

1996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将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列为“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并写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重要文件,并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今后,我们一定要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努力促进中西医结合工作。

(三)中西医并重与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并重主要是把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是贯彻执行党的中西医结合方针的具体体现,1982年将“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写入了我国宪法,从我国的根本大法上,确立了现代医药与传统医药的同等重要的地位。中西医并重是党的一贯方针政策,是正确处理我国两种医学关系和解决中医从属地位的指导思想。

中西医并重的核心是“并重”二字,主要体现诚如张文康副部长在1996年12月10日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所说那样:“(1)政治上一视同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2)思想上认识上并重。要认识到发展中国的卫生事业,解决中国的卫生问题,必须紧紧依据中医和西医的共同努力。(3)学术上平等。科学成果、技术职务评定、医疗事故鉴定等,应实行同行评议。(4)事业发展上并重。现代医药要发展,传统医药也要发展。当然并重不完全是数量上的均等、总体经费投入的平均,而是指中医药机构的基础设施、仪器装备等,要与其承担的任务,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以及中医药事业本身的发展相适应。(5)共同享受社会卫生总资源,共同承担社会人群医疗保健服务。”讲话为真正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提出了具体内容和要求,符合当前中医药事业的现实情况,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中西医并重与中西医结合,两者是不矛盾的,两者都是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是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的具体体现。中西医并重主要是贯彻方针政策方面提出的指导思想;中西医结合还包括在学术及临床实践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要求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在理论及技能方面实行有机的结合,要互相取长补短,互相渗透,优势互补,努力促进中医现代化,努力提高防治疾病的能力与水平,充分发挥我国医药的特点与优势。总之,政治上、指导思想上的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政策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与必要保证。

(四)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

科学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四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现“四化”,科学技术是关键。作为医学科学的中医药学,就应随着我国的“四化”建设,实现中医现代化,使中医药学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准确的中医现代化概念、中医现代化的前景以及怎样去实现中医现代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但是,中医现代化不等于中西医结合,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

中医现代化首先应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既保持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又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阐明中医学,反映时代科学发展水平。要善于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发展的先进思路和方法,运用现代新技术创造出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再者,中医现代化不单纯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还应包括中医药人才的现代化,设备条件的现代化,以及管理工作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不是中西医结合化,更不是西医化。应该说,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部分。中西医结合可以在按照两种不同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取长补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学发展的同时,促进中医现代化。中医、西医、西学中人员,均应团结协作,共同为实现中医现代化作出贡献。

二、中西医结合途径

中西医结合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初级的结合,中级的结合,也会有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高级结合。从方法论上说,中西医结合可多途径、多层面。归纳近几年的实践,中西医结合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诊断上的结合

诊断上的结合,就是指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结合。中医诊病是通过望、闻、问、切检查了解全身病情,再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即八纲辨证,定出疾病的性质(寒热、虚实、阴阳)及病位(表里、脏腑),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这种辨证,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但不够细致、确切。西医辨病,重视局部器质功能的变化,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仪器,按照所得之客观依据进行诊断,判明发病部位和性质以及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两者诊断的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但是若将之有机组合,即整体与局部的病情相结合,治疗效果更佳。我们若将这两种诊断互相结合,并据此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则可能大大提高疗效。

(二)治疗上的结合

中医治疗疾病重视调动机体内部抗病能力,通过相应的药物或针灸、按摩、气功等疗法动员体内各种积极因素,增强抗病能力或间接消除病因,提高机体的适应性,起到治病作用。西医治病多重视病因及局部状态的治疗。若在治疗上中医疗法与西医疗法相结合,会比单纯中医或单纯西医疗法取得更好的疗效。因此,目前在临床上中西医结合的主要形式是治疗上的结合。

(三)基础理论上的结合

中西医在基础理论上的结合,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没有理论上的结合,发展新的医药学是不可能的。理论上的结合,是指在肯定某种治法或方剂对某种疾病有效的基础上,从中西医各自原理的解释中寻找它们的共同特点或结合点,从此入手探讨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三、中西医结合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中西医结合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其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一则要在继承中医学术的基础上发扬之,使之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中医药学现代化的进程;二则要在追踪现代医学进展的前提下,使之适应我国实际,使中西医两者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新的现代意义上的医学体系。

(一)加快中西医结合步伐,努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搞好中西医结合队伍建设

目前中西医结合队伍数量少,还不适应中西医结合研究任务的需要,要培养一批骨干力量。他们应是事业心强、学术水平高,能创造性地开拓中西医结合研究任务的学科带头人,是一批十年如一日,对中西医结合事业有献身精神的人。

(二)加强中西医结合基地建设

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创造基本条件,有利于人才集中和科目集中,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基地建设可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可设中西医结合专科所,综合医院设专科研究室等等。

(三)加强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的管理

建国以来取得的大量中西医结合成果中,有些已推广普及,还有相当数量的成果缺乏系统整理和研究。应该认真地分类评估,该深入研究的应进一步研究,该普及的应使之规范化。要抓住好的苗头组织力量攻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使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向实验研究深化,使比较成熟的临床经验,转化为临床常规疗法,便于推广应用,在普及基础上再提高,对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成果如急腹症、骨折、针灸、针麻、阴阳学说、肾本质、经络、虚证与老年病、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扶正驱邪等应该深入研究下去,进行突破性研究,促进中西医理论上台阶。中药现代化,要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简便化。中西医结合工作将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选自丁涵章等主编,《现代医院管理全书》,杭州出版社,1999)

录入:白艳萍

校对:惠冬利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