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1年第6期
编号:10225452
所谓慢性结肠炎的前瞻性病因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1年第6期
     作者:张锦坤 易粹琼 侯晓华 钱世玲 董临江 谢小平 钱伟 郑勇

    单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武汉,430022)

    关键词:结肠疾病;结肠炎;内窥镜术

    中华医学杂志910609

    摘要 通过形态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及动力学等方法,研究了220例所谓慢性结肠炎病人,其中207例找到了病因(94.1%)。炎症结肠病97例(46.9%),其中肠道菌群失调26例,溃疡性结肠炎25例,慢性细菌性痢疾19例;非炎症性结肠病110例(53.1%),其中76例为肠易激综合征。结果表明,慢性结肠炎不是一个独立性疾病,必须通过深入的临床、实验室研究才能明确病因。

    慢性结肠炎系临床上泛用的诊断名词,纤维结肠镜检查开展以来,提高了对结肠疾病的诊疗水平,但诊断为本病者仍高达30~80%[1~3],说明即使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对多数病例仍不能明确病因。6年来,我们对220例所谓慢性结肠炎病人进行了前瞻性病因研究及临床追踪,病因未明者为5.9%,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所谓慢性结肠炎病人220例,年龄16~65岁,男136例,女84例;病程3个月~25年,平均3年7个月。85例为住院病人,115例为专科门诊病人,全部病人均住在门诊系统追踪。

    本组收集所谓慢性结肠炎的病人,其选择标准必须符合以下5条[4]:(1)慢性腹泻,粪便带粘液,甚至少许脓血。(2)常规粪例检查未发现痢疾杆菌及阿米巴原虫。(3)X线钡剂灌肠提示“结肠粘膜粗乱”,诊断为慢性结肠炎。(4)纤维结肠镜观察仅见粘膜充血、水肿,但无溃疡。(5)结肠粘膜活检提示有慢性炎症。

    二、研究方法

    1、形态学检查:X线钡剂灌肠、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粘膜活检及固有膜细胞计数。全部形态学检查均由消化科和病理科医师共同阅片。
, http://www.100md.com
    2、病原学检查:常规粪便检查、普通培养及集卵孵化3次以上,并排除了病毒、耶氏菌、空肠弯曲菌及寄生虫感染。对疑似慢性痢疾病人,普通培养阴性者,采用泻剂诱激试验后,再培养3次。疑似肠道菌群紊乱者进行需氧菌、压氧菌培养及肠道菌群分析[5]

    3、生化实验室检查:包括吸收不良综合征有关的特殊检查[6];免疫球蛋白、粪便SIgA及结肠粘膜SIgA等免疫学检查。

    4、肛管及直肠测压[7]

    结 果

    所谓慢性结肠炎病人经过6年的前瞻性病因研究及临床追踪(附表),已确定病因学者207例(94.1%),病因仍不明确者13例(5.9%)。炎症组97例 (46.9%);非炎症组110例(53.1%)。

, http://www.100md.com     附表 220例所谓慢性结肠炎病因研究结果 病因

    例数

    百分比

    肠易激综合征

    76

    34.6

    炎症性肠病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28

    25

    12.7

    克隆氏病

    3
, 百拇医药
    肠菌群失调

    11.8

    吸收不良综合征

    10.0

    慢性痢疾

    细菌性

    22

    19

    10.0

    阿米巴性

    3

    血吸虫病

    10
, 百拇医药
    4.5

    痢疾后功能紊乱

    5

    2.3

    霉菌性肠炎

    4

    1.8

    孤立性直肠溃疡

    4

    1.8

    肠结核

    3

    1.4
, 百拇医药
    萎缩性胃炎

    3

    1.4

    胃切除术后

    2

    0.9

    放射性肠炎

    1

    0.5

    甲状腺功能亢进

    1

    0.5

    原因未明
, 百拇医药
    13

    5.9

    合计

    220

    100

    讨 论

    一、非炎症肠病误诊为结肠炎症

    80年代以后,纤维结肠镜检查逐步在临床普及,遇有慢性腹泻病人多数进行检查,凡结肠镜检查时见有充血、水肿变化,均认为是慢性结肠炎。事实上影响因素较多,如内镜检查进退摩擦,术前灌肠及口服泻剂的刺激等,均可导致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结肠粘膜活检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如取材挤压、切片不当,卷曲或不垂直包埋,固定时间延长,常规10%甲醛固定液也可使组织皱缩,某些泻剂及灌肠液可直接影响肠粘膜使组织学发生改变等[8]。病理检查常凭印象根据固有膜中有较多的圆形细胞,即认为系慢性炎症,亦属不妥,缺乏较客观的量化标准。本组病人采用结肠粘膜细胞计数,取10×100视野 5个,进行固有膜细胞分类及总数计数,(健康成人结肠粘膜细胞总数为44.3±10.3),各种炎症病人粘膜细胞计数均明显增高,该方法属客观计量。Yardley等[8]将固有膜内细胞浸润的程度分为局限、片状及弥漫3型,后两者常见于炎症性肠病,有一定临床诊断价值。
, 百拇医药
    基于上述原因,临床医师仅满足于内窥镜及粘膜活检病理切片所提示的结果,而不再深究其病因,则为误诊或漏诊的主要原因。

    在非炎症肠病组中,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诊断标准可参照成都慢性腹泻专题会议的标准。Manning等[9,10]提出了症状与体征标准,有一定参考价值。四大症状为:(1)便后腹痛缓解;(2)腹痛开始时肠蝻动明显增加;(3)便前有腹痛;(4)无客观依据的腹胀。四大体征为:(1)触及结肠,并有痛觉过敏,特别是乙状结肠;(2)右髂窝部嘈杂音;(3)肛诊时有痛觉过敏,并感肛门括约肌张力增加;(4)指套上见有单纯粘液并具有球状粪块。我们认为第三个体征属主观感觉,为提供较客观的量化指标[7],我们采用微型压力传感器测定肛门静止压力,正常对照组平均压力为3.6kPa(2.67±8.2mmHg),而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平均压力为9.33kPa(69.7±12.5mmHg)。

    对非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由于一般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确诊者尚少。我们的经验是对疑似病人,必须开展粪脂定量测定,以确定脂肪痢的存在,通过右旋木糖试验,来区别小肠或非小肠性疾病,对后者尚须结合病史、体征,对胰、肝、胆及胃肠等器官,进行功能及形态影象诊断,方可明确病因[6]
, 百拇医药
    二、炎症性肠病的误诊

    炎症性肠病中慢性痢疾常误诊,国内报道415例慢性菌痢中有75例(18.1%)漏诊[11]。对菌痢一般采用SS琼脂平板法,对杆菌的检出率最高能过到60%左右,慢性病例的阳性率更低,对培养阴性的病人,宜反复检查。我们采用泻剂诱激试验对本病的确诊甚有帮助。方法是用泻剂诱泻后,粪便可能出现脓、血,易检出病原体,本组21例慢性痢疾中,18例为诱激试验后获得诊断。

    对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多有困难,由于早期病例无论内窥镜或粘膜活检,均缺少特异性。内窥镜检查多数见直肠、乙状结肠弥漫性充血、易脆及出血、颗粒样感、部分见散在性糜烂,少数可侵及降结肠、脾区,病变呈连续性,由直肠向上病变渐趋减轻。这些病变均无特异性。对疑似病人进行粘膜活检时要认真取材,注意标本的质量与数量,标本不少于5块。如发现杯状细胞减少,有丝分裂细胞增加,固有膜内细胞总数增加,嗜中性细胞比例增高,腺体排列紊乱,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及隐窝脓肿等,有参考意义。粘膜病理学检查的困难在于:(1)溃疡性结肠炎特别在早期缺乏特异性病理改变;(2)孤立、少数的活检标本难以达到提供诊断依据的要求;(3)缺乏统一诊断标准。因此,对早期病人长期追踪,必要时采用试验治疗,将有助于诊断[12]
, 百拇医药
    肠道菌群失调误诊为慢性结肠炎者较多,由于门诊医师对腹泻原因未明者惯于给肠道杀菌药物,而肠道厌氧菌培养及菌群分析在一般医院尚不能普遍开展等因素。本组26例中,有19例长期服用肠道杀菌药物,粪便中类杆菌、双歧杆菌与肠杆菌与正常人比较明显减少,有4例已发生菌群交替及霉菌性肠炎(白色含珠菌2例,放线菌及筛状菌各1例)。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结肠镜检查适应证过松,诊断慢性结肠炎标准不统一,故需要临床医师包括内、外、放射、内窥镜及病理等各科医师将形态学诊断与临床、实验等检查密切结合,提高对结肠疾病的诊断水平,不可滥用慢性结肠炎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陈国桢,炎症性肠病,中华消化杂志 1981;1:57。

    2 于皆平,纤维结肠镜1534例分析,中华消化杂志1983;3:93。
, 百拇医药
    3 周殿元等,纤维结肠镜应用九年的回顾,见:第二届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北京:中华医学会,1983:141。

    4 张锦坤等,慢性结肠炎的病因学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85;5:68。

    5 侯晓华等,慢性腹泻病人肠道菌群研究:中华消化杂志 1990;10:22。

    6 张锦坤等,吸收不良综合征,中华消化杂志 1988;8:361。

    7 郑勇等,肛管直肠测压时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见:第四次全国中青年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中华医学会 1989:207。

    8 Yardley JH, et al. Colo-rectal biops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Yardeley JH, et al(eds).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Williams & Wilins, 1977;50-78.
, http://www.100md.com
    9 Mannin AP, et al. Towards positive diagnosis of the irritable Bewel Br Med J 1978;2:653.

    10 Fidlding JF. The diagnosis Sensitivity of physical signs in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rish Med J 1981;74:143.

    11 张锦坤,慢性腹泻的分类,诊断与治疗,见:张锦坤主编,内科讲座,第4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68-276。

    12 侯晓华等,结肠粘膜细胞计数的价值,中华消化杂志1987;7:17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