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6例报告
作者:贺茂林 朱克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853)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10616
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较少见,我院近10年住院病人中有6例,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6例患者中男5例,女1例。年龄52~72岁,平均61.5岁。3例发现糖尿病2~6年,2例糖尿病与眼肌麻痹同时发现,1例为糖耐量减低。眼肌麻痹均经复视检查证实为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 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5例完全性,1例近完全麻痹。均有疼痛,5例出现在眼肌麻痹前数小时至7天内,1例和眼肌麻痹同时出现。疼痛位于病侧前额或/和眼眶。瞳孔3例正常,3例稍大。除2例踝反射消失外,其它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仅1例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蛋白尿阴性。病初3例腰穿,脑脊液压力和细胞数正常,蛋白为0.44~0.98g/L。4例眼球及颅脑CT检查,1例颈动脉造影均正常。所有糖尿病患者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或尿糖,血糖为6.5~14.6mmol/L,尿糖+~++++。经控制饮食,调整降糖药及大量维生素B1、B12等治疗,血糖恢复正常,24小时尿糖阴性或微量。3例在发病1个月内临床症状基本恢复,2例10周内恢复,1例半年完全恢复。2例随访3年,检查瞳孔及眼球活动一直正常。
二、讨论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发病率仍不清楚。Rush等[Arch Ophthalmol 1981;99:76]报道糖尿病造成的眼外肌麻痹约占0.8%,以动眼神经麻痹为最多。其中单纯动眼神经麻痹,糖尿病性者约占8.6%。我院同期收治的糖尿病患者约3000例,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约占住院糖尿病人的0.2%。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由缺血所致。本组以急性发病,数分钟到数小时眼肌麻痹达顶峰为特点,此点支持血管病因。此病通常发生在50岁以上。本组病人均在50岁以上,糖尿病病程长短不一,2例为糖尿病的首发临床表现,1例为糖耐量减低,在高血糖及尿糖出现之前即已发病,说明发病与糖尿病病程及严重程度无关。起病急、眼肌为完全或近完全麻痹,而瞳孔正常或轻微受损,这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动脉瘤也常引起孤立的严重动眼神经麻痹,但Trobe等[Ophthalmology 1985;92:58]报道没有1例完全动眼神经麻痹伴瞳孔完全正常。疼痛是本病的另一重要表现,通常位于病侧前额或眼眶,发生率约占50~90%。本组除1例疼痛较重,24天才消失外,余5例均较轻,不需服用止痛药,在数天内疼痛消失。
完全的临床恢复是本病已经被证实了的规律,恢复甚至可达亚临床水平,其眼球平均内收扫视运动的最大速率可恢复到正常。本组病例多数在1~3月内恢复,仅1例半年才完全恢复。, 百拇医药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853)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10616
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较少见,我院近10年住院病人中有6例,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6例患者中男5例,女1例。年龄52~72岁,平均61.5岁。3例发现糖尿病2~6年,2例糖尿病与眼肌麻痹同时发现,1例为糖耐量减低。眼肌麻痹均经复视检查证实为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 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5例完全性,1例近完全麻痹。均有疼痛,5例出现在眼肌麻痹前数小时至7天内,1例和眼肌麻痹同时出现。疼痛位于病侧前额或/和眼眶。瞳孔3例正常,3例稍大。除2例踝反射消失外,其它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仅1例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蛋白尿阴性。病初3例腰穿,脑脊液压力和细胞数正常,蛋白为0.44~0.98g/L。4例眼球及颅脑CT检查,1例颈动脉造影均正常。所有糖尿病患者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或尿糖,血糖为6.5~14.6mmol/L,尿糖+~++++。经控制饮食,调整降糖药及大量维生素B1、B12等治疗,血糖恢复正常,24小时尿糖阴性或微量。3例在发病1个月内临床症状基本恢复,2例10周内恢复,1例半年完全恢复。2例随访3年,检查瞳孔及眼球活动一直正常。
二、讨论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发病率仍不清楚。Rush等[Arch Ophthalmol 1981;99:76]报道糖尿病造成的眼外肌麻痹约占0.8%,以动眼神经麻痹为最多。其中单纯动眼神经麻痹,糖尿病性者约占8.6%。我院同期收治的糖尿病患者约3000例,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约占住院糖尿病人的0.2%。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由缺血所致。本组以急性发病,数分钟到数小时眼肌麻痹达顶峰为特点,此点支持血管病因。此病通常发生在50岁以上。本组病人均在50岁以上,糖尿病病程长短不一,2例为糖尿病的首发临床表现,1例为糖耐量减低,在高血糖及尿糖出现之前即已发病,说明发病与糖尿病病程及严重程度无关。起病急、眼肌为完全或近完全麻痹,而瞳孔正常或轻微受损,这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动脉瘤也常引起孤立的严重动眼神经麻痹,但Trobe等[Ophthalmology 1985;92:58]报道没有1例完全动眼神经麻痹伴瞳孔完全正常。疼痛是本病的另一重要表现,通常位于病侧前额或眼眶,发生率约占50~90%。本组除1例疼痛较重,24天才消失外,余5例均较轻,不需服用止痛药,在数天内疼痛消失。
完全的临床恢复是本病已经被证实了的规律,恢复甚至可达亚临床水平,其眼球平均内收扫视运动的最大速率可恢复到正常。本组病例多数在1~3月内恢复,仅1例半年才完全恢复。,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