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3年第1期
编号:10225636
炎痛喜康对实验性大肠癌发生的抑制作用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3年第1期
     作者:张振书 周殿元 张万岱 张月彩 李建国 李树彬

    单位:510515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

    关键词:

    最近 最近,我们用炎康喜痛对大鼠实验性大肠癌的发生进行了抑制作用的研究,现将结果简要报告如下。

    1.方法: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各40只):A组大鼠皮下注射二甲基肼(DMH,20mg/kg体重),1次/周,连续7周或14周;B组DMH用法同A组,同时饮用炎痛喜康(0.04g/L)至实验结束;C组为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第7、14、21周,每组剖检大鼠7~9只,余者在第28周全部处死。每只大鼠均留取大肠近、中、远段无瘤组织各一块。分别作组织学检查及流式细胞光度分析(FCM)。

    2.结果:实验后第10周A组大鼠有1只发生肿瘤;第21周A组和B组的钟瘤发生率分别为5/9和4/8(P>0.05);第28周A组肿瘤发生率为13/14,而B组仅为6/16(P<0.01),肿瘤组织学类型均为腺癌,对照组无肿瘤发生。FCM检测结果见附表。A组大鼠在诱癌不同时期S期细胞百分数(S%)不仅显著高于正常大鼠的6.89±2.20(P<0.01),而且在21周前各相邻均数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B组大鼠在实验第7周S%显著高于同期A组的S%,至14周两者已极为接近,实验后期B组S%均显著低于A组S%。

    附表 两组大鼠诱癌不同时期S%的变化(Image14.gif (890 bytes))

    组别

    鼠数(只)

    7周

    14周

    21周

    28周

    A组

    40

    10.3±1.1

    13.9±2.4

    20.6±4.8

    19.8±0.8

    B组

    40

    19.6±3.0*

    14.6±1.1

    13.0±1.3*

    13.1±2.3*

    * P<0.01

    结论:根据上述结果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肠粘膜上皮细胞增殖活性的渐进性增高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生物学标志:(2)炎痛喜康有效地抑制实验性大肠癌的发生,其作用机理是阻遏了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增殖。

    (收稿:1992-07-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