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3年第12期
编号:10226605
皮肤病学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3年第12期
     作者:袁兆庄

    单位:100730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31221 在皮肤病学领域中倍受关注的是危及生命的结缔组织病及大疱性皮肤病,这里把一年来国内对这两类疾病的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一、结缔组织病

    1.红斑狼疮(LE):LE的病因虽然还不清楚,随着免疫学诊断方法的进展,已可把LE做出更为详细的临床分类:盘状红斑狼疮(DLE)、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DLED)、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慢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C其中包括肾、胸等脏器损害)及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A,其中包括脑、心、肾等损害),此外还有深在性红斑狼疮(LE Profundus)及新生儿红斑狼疮(LE Neonatal)等。
, 百拇医药
    LE 病因在遗传因素方面的研究。范雪莉等[1]用外周淋巴细胞培养法对39例SLE 患者和22例SLE 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及细胞周期动力学(CK)测定,发现SLE 及其亲属SCE频率明显增高,CK延长,细胞增殖率下降。提示SLE患者存在细胞质与量的异常,此遗传因素不仅存在于亲代亲属,亦存在于同胞亲属。对自身免疫状态的研究,彭庆双等[2]对SLE 动物模型自身免疫状态的观察——抗核抗体和B细胞功能的测定表明:BXSB、NZW鼠的ANA滴度为,BXSB雄鼠最高。NZW鼠ANA水平接近BXSB雌鼠,NZW雌鼠高于雄鼠的ANA水平,BXSB鼠脾和骨髓中的免疫球蛋白的分泌细胞(IgSC)在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苏亚平等[3]采用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TC-CFU)及T细胞亚群两个指标观察SLE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及与T细胞早期增殖分化的关系,结果反映SLE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在短期不易改变。陈家福[4]则从白细胞介素6(IL-6)可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并产生免疫球蛋白出发,检测了26例活动期SLE,10例非活动期SLE血浆中IL-6活性水平,结果表明IL-6在活动期增高,非活动期与正常对照组接近。
, 百拇医药
    关于 LE 的治疗,我国已逐步形成一套中西医结构治疗方法[5],具体方法是给没有内脏损害的皮肤型DLE、DLED及SCLE患者服用氯喹、阿斯匹林、雷公藤或活血疏风中药(素艽片一号)或辨证用清热解毒、活血疏风汤剂治疗,外用皮质激素类霜及防晒剂可以控制病情。对SLEC或SLEA用强的松治疗,同时辨证应用凉血解毒、滋阴利湿中药,病情控制后递减强的松,同时服中药丸剂,秦艽片Ⅱ号,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对重症的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及狼疮脑病选用甲基强的松龙或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或同时辨证用中药治疗。对气阴两伤血脉瘀滞者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剂治疗。张曼华等[6]用中药狼疮定加皮质激素治疗肾阴虚型 SLE170 例。结果狼疮定加激素组98例的治疗有效率90.8%,单用激素组72例的有效率62.5%。姜学义等[7]分析了SLE在60年代5年生存率为89%,70年代为92%,80年代为96%,他用中西医结合纤溶联合疗法,使难治的狼疮肾炎有84%获得临床治愈或明显的效果。

, http://www.100md.com     2.皮肌炎(DM):DM的诊断主要靠临床的皮肤肌肉症状、肌酶谱的改变和组织活检来确定。王桂芝[8]报道120例DM有半数病例先有皮炎而后有肌炎。罗燕等[9]观察了248例DM的特异皮疹是上睑紫红斑(81%)及Gottron征(60%)。郗彦平对 39 例 DM 甲微循环进行观察,发现有微血管扩张及巨形血管袢出现,认为可以以此作为辅助诊断、判定疗效。

    关于 DM 的病因。马君芳等[10]以兔胸腺丙酮粉的盐水提取物(RTE)为抗原。应用免疫印迹技术在 DM 患者血清中测到 RTE 中 53×103 蛋白多肽反应的自身抗体,暂命为 DM53;在对 365 例各种风湿性疾病患者检测中,观察到 DM53 主要见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组,阳性率为 19%,对其诊断有高度特异性(P<0.001)。

    对DM的治疗目前还是以强的松和免疫抑制剂为主,辅以中医治疗,早期用清营解毒汤,晚期用补中益气汤辨证施治,对改善症状,减少激素副作用及恢复体力均有利。
, 百拇医药
    3.硬皮病:硬皮病的病因是复杂的,自身免疫及微循环是国内研究较多的课题。倪祖梅等[11]对 338 例硬皮病患者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了细胞学检测,根据其各自所抗的细胞结构划分了抗血清的类型,主要分为6种:抗着丝粒、抗核仁、抗核质、抗异形染色质、抗染色体和抗中心体抗体。这些抗血清类型可能与硬皮病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有关,如抗着丝粒抗体存在于CREST生候群、抗核质阳性多为肢端型硬皮病、抗核仁阳性多属弥漫性硬皮病,而抗中心体阳性则多为局性硬皮病。苑勰等则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硬皮病患者的红细胞,发现红细胞的大小不匀,并有变形细胞,如:口形、嵴形红细胞出现,与血粘度增高、微循环障碍一致,并与病情及雷诺现象严重程度有关。

    硬皮病的治疗。以抑制胶原纤维增生的活血化瘀复方治疗为佳[12],用麻黄解肌汤治疗[13]及维生素 E 局部注射治疗均有效。

    4.Behcet 病(BD)。BD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的口腔、眼、生殖器及皮肤、关节损害和针刺反应阳性来确诊。石慧莉等[14]观察了 312 例 BD 患者,针刺反应阳性 208 例(67%),结节红斑样损害 200 例(64%),毛囊炎样损害 124 例(40%),Sweet 病样皮损15例(9%),浅在性游走性血栓静脉炎 14 例(5%),多形红斑样皮损 7例(2%),色素紫癜性苔藓样皮炎和环形红斑样损害各2例(0.6%),皮损中26%为首发症状(仅次于口腔溃疡)。
, 百拇医药
    BD 的病因研究。黄正吉等[15]观察了 55 例 BD 的皮肤组织病理改变,病变以小血管、毛细血管渗出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虽有中性细胞,但无核破碎现象,这不同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也不同于迟缓反应的淋巴细胞性血管炎。

    BD的治疗。免疫抑制剂如秋水仙碱仍被采用,中药雷公藤及中药辨证施治疗BD则更有希望。

    二、大疱性皮肤病

    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随着免疫荧光技术及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对大疱皮病的诊断分类更深化了,如靳培英等[16]对100例表皮下大疱病,通过临床,组织病理、直接免疫荧光(DIF)、间接免疫荧光(ⅡF)法以及 IM NaCl分离皮肤为底物的ⅡF法进行了诊断和评价,确诊大疱类天疱疮(BP)54例,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EBA)8例,线状 IgA 大疱性皮病(LABD)7例,瘢疤性类天疱疮(CP)7例,水疱性红斑狼疮(BSLE)3例,迟发性皮肤卟淋症(PCT)2例,BP和寻常天疱疮并发1例,BP和疱疹样皮炎(DH)并发1例,还有17例未定。发现分离皮肤ⅡF法对提高表皮下大疱病的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徐金华等[17]总结了175例疱病的DIF及病理检查,结果DIF诊断阳性率高于组织病理检查(P<0.05),半数以上病理及临床诊断与DIF不符合。
, http://www.100md.com
    大疱性皮肤病的原因。朱学俊等[18]用免疫印迹技术证实 230 000 分子量蛋白为 BP 主要抗原,160 000分子量蛋白为次要抗原,检测7例 CP,有3例出现阳性反应,其CP血清均与160 000分子量蛋白结合,说明CP与BP基膜有相同的分子量抗原。

    大疱性皮肤病的治疗。(1)激素治疗:主要用于天疱疮、类天疱疮。(2)DDS 及 SP:常与强的松合用或单用,主要用于疱疹样皮炎。(3)免疫抑制剂:在对前两组药无效时选用。(4)四环素与烟酰胺合用治疗 BP 有效。(5)羟苄羟麻黄素(Ritodrine利妥特灵):对妊娠疱疹有效。对不能用激素的患者可试用。(6)血清置换治疗:用于重症天疱疮、类天疱疮者。另外用强的松合并雷公藤止血芳酸合并强的松治疗天疱疮亦有效[19]

    参考文献

    1 范雪莉,赵淑鑫.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外周血细胞周期动力学与姊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的研究.中国皮肤性病杂志,1992,6:203.
, http://www.100md.com
    2 彭庆双.SLE动物模型免疫状态的观察——抗核抗体和B细胞功能测定.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2,24:381.

    3 苏亚平,王仁林,卿之驹.SLE患者T细胞集落形成单位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中华皮肤科杂志,1993,26:44.

    4 陈家福,殷志伟,冯树一.SLE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活性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93,26:32.

    5 庄国康,袁兆庄,张志礼,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红斑狼疮.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99.

    6 张曼华,袁 虹,周克邦.中药狼疮定加皮质激素治疗SLE.中华皮肤科杂志,1993,26:177.

    7 姜学义,峰下哲,扬学莉,等.SLE1 000例临床研究.中国皮肤性病杂志,1993,7:76.
, http://www.100md.com
    8 王桂芝,杨次颖,白兆震,等.120例皮肌炎临床分析.临床皮肤病杂志,1993,2:74.

    9 罗 燕,施守义.皮肌炎的皮疹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临床皮肤科杂志,1992,21:171.

    10 马君芳.抗DM53自身抗体的识别及其临床意义.上海免疫学杂志,1993,13:35.

    11 倪祖梅,苏立德,施履吉,等.硬皮病患者抗血清及其抗体在细胞结构中的定位.中华医学杂志,1993,73:270.

    12 吴阶平,陈可冀.中国传统医学临床特点及临床探讨.中华医学杂志,1993,73:119.

    13 栾兴志.麻黄解肌汤治疗硬皮症12例.中医药信息,1992,9:10.

    14 石慧莉,黄正吉.Behcet病皮肤损害的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25:341.
, http://www.100md.com
    15 黄正吉,孔今城,石慧莉,等.Behcet病55例皮肤损害组织病理学观察.中国皮肤性病杂志,1993,7:83.

    16 靳培英.NaCl分离皮肤为底物的ⅡF法鉴别诊断表皮下大疱病.中华皮肤科杂志,1993,26:2.

    17 徐金华,翁孟武.DIF和病理检查在大疱皮肤病的诊断价值.临床皮肤科杂志,1992,5:230.

    18 朱学俊.瘢痕性类天疱疮抗原的辨认.中华皮肤科杂志,1993,26:100.

    19 聂祝湘,刘荣卿,叶庆佾.止血芳酸治疗天疱疮临床观察.中国皮肤性病杂志,1992,6:227.

    (收稿:1993-08-2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