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探讨
作者:朱蕙燕 刘守业 王亚农
单位:200032 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外科
关键词:
中华外科杂志980225
我院自1960~1993年共收治274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现就其各种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1.临床资料:274例恶性黑色素瘤,男174例,女100例。男女之比1.74∶1。病程最长20年,最短1个月,平均病程18.7个月。发病年龄13~85岁,中位年龄46.94岁。病灶部位:足底91例、头面部51例、躯干腰背部45例、上肢39例、小腿22例、大腿18例、会阴4例、肛旁2例、原发部位不明2例。
治疗方法:第一组为单纯手术组109例(包括广泛切除或广泛切除加淋巴结清除术)。第二组为手术加化疗组114例(化疗药物为:噻替派、甲基-环几亚硝脲、长春新碱、甲氧咪胺或顺铂)。第三组为手术加化疗加免疫、内分泌治疗组45例(免疫制剂为:干扰素、左旋咪唑、卡介苗或短小棒状杆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是三苯氧胺)。6例未行手术,单纯化疗、放疗,未在此讨论。
, http://www.100md.com
结果:早期恶性黑色素瘤和恶性程度较低的蓝痣恶变均在第一组,第一组淋巴转移率最低48.7%,预后也好。病期相同的二、三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9.8%和72.4%,第二组5年生存率为39.11%,10年为30.41%。而第三组的5年生存率为59.88%,10年为45.62%。二、三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所以我们推荐手术加化疗加免疫、内分泌的治疗方法。
2.讨论: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确切原因尚不肯定。有人认为与紫外线的照射有关。其次为结构不良痣,机械性磨擦和免疫低下等。本组也是从事体力劳动和户外活动的人高发。从病灶部位看,足底、头面部等易受磨擦部位多见,提示机械性损害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发现,黑色素瘤细胞内有雌激素受体蛋白(ER),有报道在病期相同的条件下,女性预后比男性好。提示女性激素对恶性黑色素瘤有一定影响。本组1例女性,右腰中恶性黑色素瘤,右腹股沟、右腋下、回肠部广泛转移,先后行6次手术。因ER阳性口服三苯氧胺,随访11年健在。故ER阳性者,可试行内分泌治疗,即使是晚期患者,有时也可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 百拇医药
本组患者中老年居多。有人认为年龄增长,免疫功能减退,用干扰素等治疗后,恶性黑色素细胞呈变性消失伴有多量淋巴细胞的浸润。说明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增减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组1例男性左食指恶黑,左腋淋巴转移,1975年12月手术,术后3年锁骨上淋巴转移,用化疗和免疫治疗,锁骨上淋巴结消失,至今健在。
本组274例,除6例病灶仅侵及表皮外,余268例均侵及皮下、肌层、脂肪,浸润深度为Clark Ⅳ-Ⅴ。本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49.87%,10年为39.03%,治疗效果与国际先进水平相仿。
本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0年复发率为3.4%(9/268)。有1例未治疗,5例分别存活5~144个月死亡。中位生存37.6个月。余3例分别存活40个月、130个月、145个月,并在继续随访中。
本组资料显示,手术后局部复发加区域淋巴结转移占所有死亡人数的47%(72/153),故应强调广泛切除和淋巴结清除的重要性。血运转移占53%(81/153),所以应重视综合治疗,尤其是免疫治疗,以期预后有明显的改善。
(收稿:1997-06-10 修回:1997-09-15)
, 百拇医药
单位:200032 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外科
关键词:
中华外科杂志980225
我院自1960~1993年共收治274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现就其各种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1.临床资料:274例恶性黑色素瘤,男174例,女100例。男女之比1.74∶1。病程最长20年,最短1个月,平均病程18.7个月。发病年龄13~85岁,中位年龄46.94岁。病灶部位:足底91例、头面部51例、躯干腰背部45例、上肢39例、小腿22例、大腿18例、会阴4例、肛旁2例、原发部位不明2例。
治疗方法:第一组为单纯手术组109例(包括广泛切除或广泛切除加淋巴结清除术)。第二组为手术加化疗组114例(化疗药物为:噻替派、甲基-环几亚硝脲、长春新碱、甲氧咪胺或顺铂)。第三组为手术加化疗加免疫、内分泌治疗组45例(免疫制剂为:干扰素、左旋咪唑、卡介苗或短小棒状杆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是三苯氧胺)。6例未行手术,单纯化疗、放疗,未在此讨论。
, http://www.100md.com
结果:早期恶性黑色素瘤和恶性程度较低的蓝痣恶变均在第一组,第一组淋巴转移率最低48.7%,预后也好。病期相同的二、三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9.8%和72.4%,第二组5年生存率为39.11%,10年为30.41%。而第三组的5年生存率为59.88%,10年为45.62%。二、三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所以我们推荐手术加化疗加免疫、内分泌的治疗方法。
2.讨论: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确切原因尚不肯定。有人认为与紫外线的照射有关。其次为结构不良痣,机械性磨擦和免疫低下等。本组也是从事体力劳动和户外活动的人高发。从病灶部位看,足底、头面部等易受磨擦部位多见,提示机械性损害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发现,黑色素瘤细胞内有雌激素受体蛋白(ER),有报道在病期相同的条件下,女性预后比男性好。提示女性激素对恶性黑色素瘤有一定影响。本组1例女性,右腰中恶性黑色素瘤,右腹股沟、右腋下、回肠部广泛转移,先后行6次手术。因ER阳性口服三苯氧胺,随访11年健在。故ER阳性者,可试行内分泌治疗,即使是晚期患者,有时也可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 百拇医药
本组患者中老年居多。有人认为年龄增长,免疫功能减退,用干扰素等治疗后,恶性黑色素细胞呈变性消失伴有多量淋巴细胞的浸润。说明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增减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组1例男性左食指恶黑,左腋淋巴转移,1975年12月手术,术后3年锁骨上淋巴转移,用化疗和免疫治疗,锁骨上淋巴结消失,至今健在。
本组274例,除6例病灶仅侵及表皮外,余268例均侵及皮下、肌层、脂肪,浸润深度为Clark Ⅳ-Ⅴ。本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49.87%,10年为39.03%,治疗效果与国际先进水平相仿。
本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0年复发率为3.4%(9/268)。有1例未治疗,5例分别存活5~144个月死亡。中位生存37.6个月。余3例分别存活40个月、130个月、145个月,并在继续随访中。
本组资料显示,手术后局部复发加区域淋巴结转移占所有死亡人数的47%(72/153),故应强调广泛切除和淋巴结清除的重要性。血运转移占53%(81/153),所以应重视综合治疗,尤其是免疫治疗,以期预后有明显的改善。
(收稿:1997-06-10 修回:1997-09-15)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