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传染病杂志》 > 1998年第2期
编号:10242136
流行性腮腺炎罕见并发症二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8年第2期
     作者:高孝慈 莫凡

    单位:524001 湛江,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关键词:

    中华传染病杂980207 [例1] 女,10岁。因发热、双侧腮部肿痛5天,头痛1天,于1993年9月12日入院。患者于5天前开始发热,次日体温达39℃,伴双侧腮部肿痛。入院当天觉头痛剧,并呕吐二次。病前有腮腺炎接触史。既往未患过腮腺炎。体检:T39.4℃,P100次,R24次,BP12/8 kPa(90/60mmHg)。神清,颈软,双腮腺及颌下腺肿大,有压痛,腮腺导管口红肿,无溢脓。心率100次,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未引出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WBC2.5~3×109/L。入院后给予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治疗,当日高热持续不退,9月22日,EKG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加用地塞米松和能量合剂及无环鸟苷治疗,发热仍持续不退,于9月24日患者突然神志不清,全身抽搐,心跳呼吸停止,唇指发绀,经抢救后呼吸心跳恢复,但抽搐仍频繁发作,BP7/4 kPa,R36次,心律紊乱,心音低纯,EKG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重度心肌损害。即给静脉注射阿托品、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治疗,并用心电监护,治疗期间患者共出现多源性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和阿-斯综合征,发作8次,曾出现过急性左心衰。当时检测心肌酶谱结果: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羟丁酸脱氨酶均显著增高。经抢救于28日起阿-斯综合征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但仍发热不退。30日起维持窦性心律,心率稳定在90次。但有腹水和双侧胸腔积液。血象:WBC4.2×109/L,N 0.78。血清淀粉酶和腹水淀粉酶均正常。胸腹水检查均呈浆液性改变。继用地塞米松等治疗,10天以后体温恢复正常,EKG正常,痊愈出院,随诊三年无异常。

    [例2] 女,31岁。因发热伴左侧腮腺肿痛5天,于1993年7月28日入院。当地有腮腺炎流行,患者有接触史。既往无腮腺炎和风湿病史。体检:T39℃,左腮腺肿大,不红,有压痛,四肢关节无红肿。入院第二天(第6病日)相继出现双膝及腕关节红肿热痛及活动障碍,查血沉73 mm/h,抗“O”<500 U,血WBC6.0×109/L,N 0.60,CIC(-),类风湿因子(-),淋巴细胞转化率0.72,EKG正常。给予激素治疗,第14病日左侧腮腺消肿,第17病日四肢大关节肿痛减轻,复查ESR25 mm/h。第25病日关节红肿消失,血沉复常,痊愈出院。随诊三年无复发。

    讨论 两例均有流行病学史和典型的腮腺炎临床表现,故诊断明确。例1多次发生阿-斯综合征,而且同时并发多发性浆膜炎,实属罕见。病毒引起心肌损害的方式,一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组织,在心肌内繁殖并通过毒素作用而致病;另一种可能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病毒与心肌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产生溶细胞毒性。例1以后者的可能性大,经用激素治疗为主抢救成功也说明与免疫因素有关。例2在病程中出现双膝和双腕关节多发性关节炎,其机制可能与例1所并发的多发性浆膜炎的机制一样,与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所导致免疫损伤有关。故两例用激素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