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门氏病手术治疗及分析1例
作者:袁锋杰1 蔡钦林2 敖帮华1
单位:1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心医院骨科 065000 河北省廊坊市新开路51号;2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
关键词:
休门氏病 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是指发生在青少年胸椎脊柱的病变,由Scheuermann于1920年首先报道。其成年人的手术治疗国内文献近10年报道较少,作者遇见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20岁。因驼背3年伴渐进性下肢无力麻木及大小便失禁,于1985年6月入院。体检:胸椎后凸畸形,T10以下痛觉过敏,左下肢肌力Ⅲ~Ⅳ级,右下肢肌力0级,双下肢肌张力高,跟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胸椎侧位片示T6~T10后凸畸形,顶椎为T7~T8,Cobb氏角80°。被动加压后凸畸形无变化。T6~T10椎体前缘不同程度楔形变,椎间隙均狭窄。碘油造影示髓核脱出,致T7~T8节段梗阻。诊断为“休门氏病T6~T10后凸畸形”。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侧T7~T10半椎板切除,侧前方减压,T8~9、T9~10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术后2个月能扶拐行走,双下肢肌力Ⅳ~Ⅴ级,3个月后麻木消失,6个月后双下肢肌力Ⅴ级,行走自如,大小便功能正常。X线平片示植骨融合良好,Cobb氏角无变化。病情稳定7年后又因上述症状复发,渐加重,于1996年10月入院。体检:T10以下痛觉减退,双下肢硬瘫。Cobb氏角105°,T3~T11后凸畸形,顶椎为T7~T8。CTM发现自T12逐渐移行向心性变窄,T7上缘通过受阻,脊髓变扁平,T5~T8广泛黄韧带骨化,压迫脊髓,最狭窄处有效矢径仅为2.5mm。说明患者存在后凸畸形,脊髓过度牵张,且伴有广泛的椎体及周围结构退变,造成脊髓功能损害。再行手术治疗。手术分两次进行,先经左侧切除第9肋进入胸腔,显露T7~T12椎体,松解挛缩组织及前纵韧带后,切除T10~11、T11~12间盘及T8~T9植骨融合处,行椎间植骨,配带支具。术后2周创口愈合。再经后路T8~T9楔形截骨,于T5、T7、T11、L1分别打入椎弓根钉,行T5~L1 CD矫形内固定,T8~T12后外侧植骨。术后Cobb氏角为84°,纠正21°。经5个月随访,Cobb氏角丢失4°,椎体植骨融合良好,感觉及括约肌功能有改善,可扶拐行走。
, 百拇医药
讨论 休门氏病是一种病因不清、多个椎体楔形变致胸椎后凸畸形的疾病,截瘫少见。多行保守治疗。如出现脊髓功能损害,则需手术治疗。第一次手术时,给予椎管减压、短节段植骨融合,术后病情稳定,但7年后复发,脊髓功能进一步受损。第二次手术给予充分减压、矫正畸形、长节段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术后恢复良好。作者认为成年人伴脊髓功能损害时治疗应为充分的椎管减压、最大限度地矫正畸形、长节段内固定及植骨融合。Reinhardt〔1〕在研究一组14例经融合治疗的病例中发现4例出现短节段的驼背畸形,其部位位于未被融合椎与融合椎的结合部。这说明尽管骨骺闭合,其胸椎畸形在其它椎体未被融合的情况下可能继续进一步发展。故他认为欲达到良好疗效,有时需融合到上腰椎。同样,Lowe〔2〕报道一组32例病人,经上述治疗其代偿性腰椎前凸亦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满意。
休门氏病的椎体楔形变是多个的,其前方的前纵韧带挛缩、增厚,保持椎体的后凸畸形,一次手术难以更多地矫正,且存在术后角度丢失多、假关节发生率高、内固定器械移位等缺点。所以,本例病人在复发后的手术中首次切断前纵韧带、松解挛缩组织、切除间盘,为第二步手术矫形、固定打下了基础,但病人痛苦相对较大,术后管理复杂。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Reinhardt P,Bassett GS.Short sebmental kyphosis following fusion for Scheuermanns disease.J Spinal Disord,1990,3(2):162.
2 Lowe TG,Kasten MD.An analysis of sagittal curves and balance after cotrel dubousset instrumentation for kyphosis secondary to Scheuermanns disease:A review of 32 patients.Spine,1994,19(15):168.
收稿日期:1997-06-05 修回日期:1997-12-07, 百拇医药(袁锋杰1 蔡钦林2 敖帮华1)
单位:1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心医院骨科 065000 河北省廊坊市新开路51号;2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
关键词:
休门氏病 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是指发生在青少年胸椎脊柱的病变,由Scheuermann于1920年首先报道。其成年人的手术治疗国内文献近10年报道较少,作者遇见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20岁。因驼背3年伴渐进性下肢无力麻木及大小便失禁,于1985年6月入院。体检:胸椎后凸畸形,T10以下痛觉过敏,左下肢肌力Ⅲ~Ⅳ级,右下肢肌力0级,双下肢肌张力高,跟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胸椎侧位片示T6~T10后凸畸形,顶椎为T7~T8,Cobb氏角80°。被动加压后凸畸形无变化。T6~T10椎体前缘不同程度楔形变,椎间隙均狭窄。碘油造影示髓核脱出,致T7~T8节段梗阻。诊断为“休门氏病T6~T10后凸畸形”。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侧T7~T10半椎板切除,侧前方减压,T8~9、T9~10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术后2个月能扶拐行走,双下肢肌力Ⅳ~Ⅴ级,3个月后麻木消失,6个月后双下肢肌力Ⅴ级,行走自如,大小便功能正常。X线平片示植骨融合良好,Cobb氏角无变化。病情稳定7年后又因上述症状复发,渐加重,于1996年10月入院。体检:T10以下痛觉减退,双下肢硬瘫。Cobb氏角105°,T3~T11后凸畸形,顶椎为T7~T8。CTM发现自T12逐渐移行向心性变窄,T7上缘通过受阻,脊髓变扁平,T5~T8广泛黄韧带骨化,压迫脊髓,最狭窄处有效矢径仅为2.5mm。说明患者存在后凸畸形,脊髓过度牵张,且伴有广泛的椎体及周围结构退变,造成脊髓功能损害。再行手术治疗。手术分两次进行,先经左侧切除第9肋进入胸腔,显露T7~T12椎体,松解挛缩组织及前纵韧带后,切除T10~11、T11~12间盘及T8~T9植骨融合处,行椎间植骨,配带支具。术后2周创口愈合。再经后路T8~T9楔形截骨,于T5、T7、T11、L1分别打入椎弓根钉,行T5~L1 CD矫形内固定,T8~T12后外侧植骨。术后Cobb氏角为84°,纠正21°。经5个月随访,Cobb氏角丢失4°,椎体植骨融合良好,感觉及括约肌功能有改善,可扶拐行走。
, 百拇医药
讨论 休门氏病是一种病因不清、多个椎体楔形变致胸椎后凸畸形的疾病,截瘫少见。多行保守治疗。如出现脊髓功能损害,则需手术治疗。第一次手术时,给予椎管减压、短节段植骨融合,术后病情稳定,但7年后复发,脊髓功能进一步受损。第二次手术给予充分减压、矫正畸形、长节段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术后恢复良好。作者认为成年人伴脊髓功能损害时治疗应为充分的椎管减压、最大限度地矫正畸形、长节段内固定及植骨融合。Reinhardt〔1〕在研究一组14例经融合治疗的病例中发现4例出现短节段的驼背畸形,其部位位于未被融合椎与融合椎的结合部。这说明尽管骨骺闭合,其胸椎畸形在其它椎体未被融合的情况下可能继续进一步发展。故他认为欲达到良好疗效,有时需融合到上腰椎。同样,Lowe〔2〕报道一组32例病人,经上述治疗其代偿性腰椎前凸亦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满意。
休门氏病的椎体楔形变是多个的,其前方的前纵韧带挛缩、增厚,保持椎体的后凸畸形,一次手术难以更多地矫正,且存在术后角度丢失多、假关节发生率高、内固定器械移位等缺点。所以,本例病人在复发后的手术中首次切断前纵韧带、松解挛缩组织、切除间盘,为第二步手术矫形、固定打下了基础,但病人痛苦相对较大,术后管理复杂。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Reinhardt P,Bassett GS.Short sebmental kyphosis following fusion for Scheuermanns disease.J Spinal Disord,1990,3(2):162.
2 Lowe TG,Kasten MD.An analysis of sagittal curves and balance after cotrel dubousset instrumentation for kyphosis secondary to Scheuermanns disease:A review of 32 patients.Spine,1994,19(15):168.
收稿日期:1997-06-05 修回日期:1997-12-07, 百拇医药(袁锋杰1 蔡钦林2 敖帮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