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外科杂志》 > 1998年第6期
编号:10216201
肾上腺皮质癌p53及c-myc癌基因表达与临床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中华外科杂志》 1998年第6期
     作者:张红宾 俞天麟 张绍增 李辉 冯燕

    单位:721004 宝鸡,解放军第三医院(张红宾、李辉);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俞天麟、张绍增、冯燕)

    关键词:

    中华外科杂志/980625 我们收集5家医院手术切除肾上腺皮质腺癌、皮质腺瘤、皮质增生标本共40例,作免疫组化p53及c-myc表达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男性17例,女性23例。发病年龄1~70岁。9例皮质腺癌、10例皮质腺瘤及5例皮质增生有高分泌功能。25例皮质癌中7例有转移;2例有邻近组织浸润;16例未见转移及浸润;分别称为转移组、浸润组及非浸润转移组。组织切片作微波抗原修复处理,免疫组化SP(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染色,苏木精作核复染,并设阳性及空白对照。细胞核染成棕褐色或棕黄色为阳性,阴性核染成篮色。
, 百拇医药
    2.结果:(1)p53蛋白表达:p53蛋白阳性细胞核大小差异大,排列不规则,着色颗粒粗大。p53蛋白在皮质癌阳性率为36 %(9/25),皮质腺瘤及皮质增生无阳性表达。25例皮质癌中分布:转移组5例阳性,浸润组1例阳性,其余16例3例阳性。经χ2检验,转移组与其它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浸润组与非浸润转移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c-myc蛋白表达:c-myc阳性核大小差异大,排列呈簇状,着色以近核膜处为主,有的呈颗粒状,部分可见胞浆弥散,皮质癌阳性率为40%(10/25)。肾上腺瘤及增生肾上腺未见阳性表达。25例皮质癌中分布:远位转移组4例阳性、浸润组1例阳性、其余16例中5例阳性。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分泌性肾上腺皮质腺癌p53及c-myc表达:25例皮质癌不论其有无转移或浸润。9例有激素分泌功能者p53有2例阳性,c-myc 3例阳性;16例无分泌功能者p53有7例阳性,c-myc 7例阳性。二类间p53及c-myc各自χ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3.讨论:本组标本肾上腺皮质癌p53及c-myc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6 %和40 %,腺瘤及增生组织未见表达,说明p53突变蛋白及c-myc高表达是肿瘤细胞恶变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肾上腺皮质肿瘤因细胞异型性大,使良、恶性细胞鉴别困难,故有远位转移或浸润恶性特征为恶性诊断依据[1],Berenice等[2]对38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术后追踪也发现有上述特征的患者死亡率高。本组统计显示p53表达在转移组与其它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浸润组未显示与非浸润转移组的差异。尽管可能与例数较少相关,但无疑p53高表达与皮质癌恶性度相关,是愈后不良的标志之一。c-myc表达于3组间未显示明显差异,与肿瘤的恶性度无相关。

    本组病例以无功能肾上腺皮质癌为主,p53及c-myc表达未显示与功能相关。10例腺瘤及5例皮质增生虽有机能亢进表现,但未见p53及c-myc表达,说明皮质癌的发生,并不与细胞分泌功能相关,抑癌基因突变或癌基因激活才是细胞恶性转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阶平主编.泌尿外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51-1002.

    2Berenice BM,Antonie ML.Clinical,hormonal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i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drenocortical neoplasms in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J Urol, 1995,154:2004-200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