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
作者:张明园 朱紫青
单位:200030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81240 1997年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地区会议(WPA)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痴呆、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3种主要的精神障碍。到会中外学者1 100余名,是我国迄今为止精神科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活动。沈渔教授在会议报告中分析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精神卫生概况后,提出了4点建议:(1) 急需在综合医院开展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咨询,让基层人员和全科医师掌握相关知识及技能,以适应形势的需要;(2) 改进医学生在校和毕业后的精神医学知识的教育,加强研究工作,尤其是常见精神疾病和行为问题的治疗和预防;(3) 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以减少残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4) 应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的规划,以适应全国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进程。
, 百拇医药
开展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对推动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继1982年12个地区协作调查后,北京、黑龙江、湖南、吉林、辽宁、南京、上海7个地区共7个专业机构,于1993年在原抽样地区进行了方法基本相同的复查,结果显示,各类精神障碍(不含神经症)时点患病率11.2‰,终生患病率13.5‰,较1982年有所上升。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居前的由1982年的5.7‰上升至1993年的6.6‰;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却有降低趋势,由3.3‰下降至2.8‰。10年间7个地区其它精神疾病患病率的变化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时点患病率为0.18‰~0.52‰,终生患病率为0.46‰~0.83‰;神经症时点患病率为20.9‰~15.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为0.31‰;酒依赖为0.68‰;药物依赖为0.47‰;老年期精神障碍(不含神经症)时点患病率为15.0‰,终生患病率为19.5‰。
精神分裂症长期结局的随访研究,对探讨这一常见病的病程及结局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1994年对1982年调查的8个地区的8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2年随访发现,近半数患者(48%)结局好或较好,作者推测可能与近年来精神药物普遍应用有关,但其中仅40%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提示社区康复工作仍有待加强。对北京四季青乡82例精神分裂症的调查评定显示,影响该症结局的主要相关因素有:发病次数、治疗的持续性、自杀倾向、阴性症状、家庭经济状况和疾病发展的总趋势。作者认为,预防精神分裂症衰退的重点在于阻止病态日趋恶化,治疗和缓解阴性症状。
, 百拇医药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范围已由患者拓展到家属。上海与济南市在社区中开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集体心理社会教育,进行了为期2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教育组682例患者的家属至第2年末,完成半数以上的活动(包括14次讲座和5次讨论)者占93.4%;与只接受例行社区服务的366例对照组相比,患者的病情及社会功能进步显著(P<0.01);患者家属的疾病知识增加,照料负担减轻心身健康也相对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教育程序及内容的可接受性及有效性良好。
在WPA地区会议上,我国学者指出,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2亿,痴呆等老年相关疾病随之增加。按流行病学调查估测,我国目前有360万左右的老人患有痴呆,其中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最为常见,占总数的80%以上;危险因素的研究揭示了心理社会及生物学两个方面的线索;痴呆已成为老人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报告者呼吁,全世界的研究者应该齐心协力,共同攻关,希望能在下一世纪通过努力揭示痴呆的奥秘。
社区老年人患各种疾病对日常生活能力(ADL)及影响生存寿命的关系受到调查者的关注。上海的两项研究结果显示,日常生活能力受累发生率在3 745名社区老人中为8.28%,影响ADL的主要疾病为脑卒中、震颤麻痹、痴呆、糖尿病及肺气肿,年龄每增长10年ADL受累成倍增长,以Alzheimer病为主的痴呆综合征是影响老人ADL的严重疾病之一。一项5年随访调查显示,3 531名社区老人中痴呆的年死亡率达19.89%,各类疾病中痴呆致死的相对危险性(RR=5.35~7.19)接近恶性肿瘤(RR=5.58),尤其在≥75岁高龄老人中,其致死的归因危险性AR高达23.71%,高于其它疾病,是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后的第4位老人死因之一。因此,提高老人生存质量,对痴呆的诊治预防应在社区服务中进一步加强。
, 百拇医药
抑郁症在生物学诊断及新药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山西医科大学采用脑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观察11例发病期抑郁症患者及13名正常对照者,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上额皮质局部脑血流(rCBF)两侧非对称性,而对照组却无此现象(P<0.05);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左侧脑下额、左前颞及扣带皮质的rCBF显著下降(P<0.01),大脑右上额、右下额和两侧顶叶、枕叶的rCBF也有下降(P<0.05)。该研究结果对于SPECT对抑郁症本质的揭示及诊断学上能否有所突破,尚处探索阶段,仍须重复研究证实。近年来,随着新药的大量引进,许多有关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的临床研究在各地多有开展,新型抗抑郁药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新一代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如吗氯贝胺、万拉法新,一些天然生物制剂如S-腺苷蛋氨酸等,大多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耐药性好、服用方便等优点,无疑为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收稿:1998-09-11), 百拇医药
单位:200030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81240 1997年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地区会议(WPA)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痴呆、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3种主要的精神障碍。到会中外学者1 100余名,是我国迄今为止精神科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活动。沈渔教授在会议报告中分析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精神卫生概况后,提出了4点建议:(1) 急需在综合医院开展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咨询,让基层人员和全科医师掌握相关知识及技能,以适应形势的需要;(2) 改进医学生在校和毕业后的精神医学知识的教育,加强研究工作,尤其是常见精神疾病和行为问题的治疗和预防;(3) 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以减少残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4) 应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的规划,以适应全国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进程。
, 百拇医药
开展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对推动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继1982年12个地区协作调查后,北京、黑龙江、湖南、吉林、辽宁、南京、上海7个地区共7个专业机构,于1993年在原抽样地区进行了方法基本相同的复查,结果显示,各类精神障碍(不含神经症)时点患病率11.2‰,终生患病率13.5‰,较1982年有所上升。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居前的由1982年的5.7‰上升至1993年的6.6‰;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却有降低趋势,由3.3‰下降至2.8‰。10年间7个地区其它精神疾病患病率的变化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时点患病率为0.18‰~0.52‰,终生患病率为0.46‰~0.83‰;神经症时点患病率为20.9‰~15.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为0.31‰;酒依赖为0.68‰;药物依赖为0.47‰;老年期精神障碍(不含神经症)时点患病率为15.0‰,终生患病率为19.5‰。
精神分裂症长期结局的随访研究,对探讨这一常见病的病程及结局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1994年对1982年调查的8个地区的8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2年随访发现,近半数患者(48%)结局好或较好,作者推测可能与近年来精神药物普遍应用有关,但其中仅40%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提示社区康复工作仍有待加强。对北京四季青乡82例精神分裂症的调查评定显示,影响该症结局的主要相关因素有:发病次数、治疗的持续性、自杀倾向、阴性症状、家庭经济状况和疾病发展的总趋势。作者认为,预防精神分裂症衰退的重点在于阻止病态日趋恶化,治疗和缓解阴性症状。
, 百拇医药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范围已由患者拓展到家属。上海与济南市在社区中开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集体心理社会教育,进行了为期2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教育组682例患者的家属至第2年末,完成半数以上的活动(包括14次讲座和5次讨论)者占93.4%;与只接受例行社区服务的366例对照组相比,患者的病情及社会功能进步显著(P<0.01);患者家属的疾病知识增加,照料负担减轻心身健康也相对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教育程序及内容的可接受性及有效性良好。
在WPA地区会议上,我国学者指出,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2亿,痴呆等老年相关疾病随之增加。按流行病学调查估测,我国目前有360万左右的老人患有痴呆,其中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最为常见,占总数的80%以上;危险因素的研究揭示了心理社会及生物学两个方面的线索;痴呆已成为老人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报告者呼吁,全世界的研究者应该齐心协力,共同攻关,希望能在下一世纪通过努力揭示痴呆的奥秘。
社区老年人患各种疾病对日常生活能力(ADL)及影响生存寿命的关系受到调查者的关注。上海的两项研究结果显示,日常生活能力受累发生率在3 745名社区老人中为8.28%,影响ADL的主要疾病为脑卒中、震颤麻痹、痴呆、糖尿病及肺气肿,年龄每增长10年ADL受累成倍增长,以Alzheimer病为主的痴呆综合征是影响老人ADL的严重疾病之一。一项5年随访调查显示,3 531名社区老人中痴呆的年死亡率达19.89%,各类疾病中痴呆致死的相对危险性(RR=5.35~7.19)接近恶性肿瘤(RR=5.58),尤其在≥75岁高龄老人中,其致死的归因危险性AR高达23.71%,高于其它疾病,是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后的第4位老人死因之一。因此,提高老人生存质量,对痴呆的诊治预防应在社区服务中进一步加强。
, 百拇医药
抑郁症在生物学诊断及新药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山西医科大学采用脑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观察11例发病期抑郁症患者及13名正常对照者,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上额皮质局部脑血流(rCBF)两侧非对称性,而对照组却无此现象(P<0.05);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左侧脑下额、左前颞及扣带皮质的rCBF显著下降(P<0.01),大脑右上额、右下额和两侧顶叶、枕叶的rCBF也有下降(P<0.05)。该研究结果对于SPECT对抑郁症本质的揭示及诊断学上能否有所突破,尚处探索阶段,仍须重复研究证实。近年来,随着新药的大量引进,许多有关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的临床研究在各地多有开展,新型抗抑郁药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新一代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如吗氯贝胺、万拉法新,一些天然生物制剂如S-腺苷蛋氨酸等,大多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耐药性好、服用方便等优点,无疑为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收稿:1998-09-1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