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学
作者:胡伏莲 杨桂彬
单位:100034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81204 一、幽门螺杆菌(Hp)与上胃肠道疾病
有关Hp与上胃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仍是目前胃肠病学研究中最大的热点。经过多年的酝酿,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于1998年4月19~21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与会专家对目前Hp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即将开展的工作达成了共识。相信协作组的成立必将把我国Hp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是目前Hp研究中的热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Hp感染率与胃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在胃癌高发地区Hp感染率高,感染年龄提前。Hp感染可导致胃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过度的增殖增加了细胞恶性变的危险性。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110例经病理证实为慢性胃炎的病人胃粘膜细胞中c-met原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中,随着病变的发展c-met原癌基因蛋白的表达率随之增加,说明Hp感染对c-met原癌基因蛋白的表达有一定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配对研究了74例胃癌患者和74名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者(对照组),两组Hp感染率分别为82.4%和66.2%,差异有显著意义。Hp感染率在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间差异无显著意义,肠型胃癌较弥漫型胃癌为高。非贲门部胃癌明显高于贲门部胃癌,提示Hp感染可能是肠型胃癌和非贲门部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 http://www.100md.com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Hp毒素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关系密切。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研究显示,在Hp阳性的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血清中80.7%具有空泡毒素活性,用Hp产毒菌NCTC 11637培养上清液灌注BALB/c小鼠可使小鼠粘膜产生明显损害,包括超微结构的改变。体外试验的结果也表明,Hp培养上清可导致GES-1细胞c-met、c-myc原癌基因的一过性表达。
有关Hp长期感染的小动物模型的构建国内已有报道。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利用Hp(sydney strain 1,SS1)菌液接种二级Wistar大鼠、二级C57BL/6小鼠及三级BALB/c小鼠,发现SS1 Hp可长期定植于上述小动物腺胃,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改变。该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Hp药物筛选、Hp疫苗的研究及Hp致病性的阐明有重要意义。国内多个单位进行了猫胃螺杆菌(Hf)及海尔曼螺杆菌(Hh)长期感染的小动物模型的研究。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通过建立猫胃螺杆菌较长期感染模型,观察了螺杆菌长期感染(>24个月)所致的胃粘膜病理变化及血清中抗体产生的情况,发现猫胃螺杆菌感染小动物模型易于建立,感染后胃粘膜的病理变化和血清中抗体产生情况与人类Hp感染相似,可有效地用于Hp防治的研究。
, 百拇医药
二、胃肠动力学
胃肠动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胃肠运动的生理规律及胃肠动力疾病的病理生理。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发病率较高的动力性疾病,国内加强了对其研究力度,有关GERD与呼吸道疾病、口咽部疾病的关系以及GERD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得到重视。北京协和医院对梗阻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和GERD的相关研究表明,用药物抗反流治疗后,不仅反流参数,且OSA的有关参数明显降低,提示胃食管反流是OSA的高危因素。中山医科大学报道食管底部快速注水引起的继发性蠕动可用来判断食管的清除功能。为辅助诊断GERD提供了新方法。
有关胃肠动力疾病的研究使我们对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有了新的认识。福建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上海市消化病研究所研究发现西沙比利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症状并非完全依赖于其促胃排空效应,胃排空障碍与FD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它们可能是同一病理生理基础的两种不同表现。这些研究向有关FD发病机理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挑战。中日友好医院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查问卷(MMPI)对78例FD患者和33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调查,发现患者总体病理心理水平高,这一发现证实了人们早已认识的观点:FD的发病机理与心理因素有关,提示对那些有明显心理障碍的患者应进行心理治疗。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通过对24例便秘患者和8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远端结肠气囊扩张及肠内压力测定,发现远端结肠不协调可能是功能性便秘产生原因之一。便秘伴随症状的产生则可能与结肠收缩不协调和对气囊扩张敏感性增加有关,治疗时应着重于调节结肠运动,而不是单纯促进结肠运动。
, http://www.100md.com
在过去一年里,胃电图的研究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国内权威杂志上出现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对胃电图的基础和临床进行了探讨。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表明,消化间期MMC Ⅰ、Ⅱ、Ⅲ期相应的胃电活动不一,体表胃电记录能反映不同的MMC间期。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对正常人24小时胃电图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证实与Holter相似。24小时胃电监测能更好的研究胃电图与胃动力的关系,判断各种因素对胃电慢波节律的影响。
三、胃肠激素
有关胃肠激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胃肠激素与肿瘤及细胞生长的关系,胃肠激素与消化性溃疡、动力性疾病的关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表明,胃癌癌灶中生长抑素(SST)含量明显降低,但仅伴有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癌灶生长抑素受体(SSTRⅡ)基因表达明显减少,提示SST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首次证明蛙皮素(BN)对培养的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有促生长和细胞调节作用,促进了探索应用某些胃肠激素类似物治疗肿瘤的可能性。
, 百拇医药
四、大肠及小肠疾病
有关大肠及小肠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肠癌及炎症性肠病(IBD)。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20例大肠癌患者粪便p53基因突变热点外显子5~8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肿瘤组织中有p53基因突变,其中8例患者粪便中检出了相同的基因突变,提示粪便中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以用于大肠癌的筛选诊断。国内多家单位报道了转基因治疗结肠癌的试验研究。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用TGF-β1基因转染大肠癌细胞显示TGF-β1对大肠癌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细胞死亡。亦有单位报道端粒酶活性在大肠癌组织中与正常组织中有显著差异,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IBD基础及临床研究是大小肠疾病研究中又一热点。北京协和医院成功地建立了较TNBS/乙醇模型更似人类IBD的免疫动物模型。还有研究发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肠道疾病患者中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特异性高,敏感性偏低,对UC和其他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并可反映病情的变化。
(收稿:1998-09-01), http://www.100md.com
单位:100034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81204 一、幽门螺杆菌(Hp)与上胃肠道疾病
有关Hp与上胃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仍是目前胃肠病学研究中最大的热点。经过多年的酝酿,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于1998年4月19~21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与会专家对目前Hp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即将开展的工作达成了共识。相信协作组的成立必将把我国Hp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是目前Hp研究中的热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Hp感染率与胃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在胃癌高发地区Hp感染率高,感染年龄提前。Hp感染可导致胃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过度的增殖增加了细胞恶性变的危险性。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110例经病理证实为慢性胃炎的病人胃粘膜细胞中c-met原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中,随着病变的发展c-met原癌基因蛋白的表达率随之增加,说明Hp感染对c-met原癌基因蛋白的表达有一定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配对研究了74例胃癌患者和74名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者(对照组),两组Hp感染率分别为82.4%和66.2%,差异有显著意义。Hp感染率在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间差异无显著意义,肠型胃癌较弥漫型胃癌为高。非贲门部胃癌明显高于贲门部胃癌,提示Hp感染可能是肠型胃癌和非贲门部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 http://www.100md.com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Hp毒素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关系密切。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研究显示,在Hp阳性的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血清中80.7%具有空泡毒素活性,用Hp产毒菌NCTC 11637培养上清液灌注BALB/c小鼠可使小鼠粘膜产生明显损害,包括超微结构的改变。体外试验的结果也表明,Hp培养上清可导致GES-1细胞c-met、c-myc原癌基因的一过性表达。
有关Hp长期感染的小动物模型的构建国内已有报道。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利用Hp(sydney strain 1,SS1)菌液接种二级Wistar大鼠、二级C57BL/6小鼠及三级BALB/c小鼠,发现SS1 Hp可长期定植于上述小动物腺胃,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改变。该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Hp药物筛选、Hp疫苗的研究及Hp致病性的阐明有重要意义。国内多个单位进行了猫胃螺杆菌(Hf)及海尔曼螺杆菌(Hh)长期感染的小动物模型的研究。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通过建立猫胃螺杆菌较长期感染模型,观察了螺杆菌长期感染(>24个月)所致的胃粘膜病理变化及血清中抗体产生的情况,发现猫胃螺杆菌感染小动物模型易于建立,感染后胃粘膜的病理变化和血清中抗体产生情况与人类Hp感染相似,可有效地用于Hp防治的研究。
, 百拇医药
二、胃肠动力学
胃肠动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胃肠运动的生理规律及胃肠动力疾病的病理生理。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发病率较高的动力性疾病,国内加强了对其研究力度,有关GERD与呼吸道疾病、口咽部疾病的关系以及GERD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得到重视。北京协和医院对梗阻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和GERD的相关研究表明,用药物抗反流治疗后,不仅反流参数,且OSA的有关参数明显降低,提示胃食管反流是OSA的高危因素。中山医科大学报道食管底部快速注水引起的继发性蠕动可用来判断食管的清除功能。为辅助诊断GERD提供了新方法。
有关胃肠动力疾病的研究使我们对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有了新的认识。福建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上海市消化病研究所研究发现西沙比利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症状并非完全依赖于其促胃排空效应,胃排空障碍与FD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它们可能是同一病理生理基础的两种不同表现。这些研究向有关FD发病机理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挑战。中日友好医院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查问卷(MMPI)对78例FD患者和33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调查,发现患者总体病理心理水平高,这一发现证实了人们早已认识的观点:FD的发病机理与心理因素有关,提示对那些有明显心理障碍的患者应进行心理治疗。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通过对24例便秘患者和8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远端结肠气囊扩张及肠内压力测定,发现远端结肠不协调可能是功能性便秘产生原因之一。便秘伴随症状的产生则可能与结肠收缩不协调和对气囊扩张敏感性增加有关,治疗时应着重于调节结肠运动,而不是单纯促进结肠运动。
, http://www.100md.com
在过去一年里,胃电图的研究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国内权威杂志上出现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对胃电图的基础和临床进行了探讨。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表明,消化间期MMC Ⅰ、Ⅱ、Ⅲ期相应的胃电活动不一,体表胃电记录能反映不同的MMC间期。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对正常人24小时胃电图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证实与Holter相似。24小时胃电监测能更好的研究胃电图与胃动力的关系,判断各种因素对胃电慢波节律的影响。
三、胃肠激素
有关胃肠激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胃肠激素与肿瘤及细胞生长的关系,胃肠激素与消化性溃疡、动力性疾病的关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表明,胃癌癌灶中生长抑素(SST)含量明显降低,但仅伴有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癌灶生长抑素受体(SSTRⅡ)基因表达明显减少,提示SST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首次证明蛙皮素(BN)对培养的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有促生长和细胞调节作用,促进了探索应用某些胃肠激素类似物治疗肿瘤的可能性。
, 百拇医药
四、大肠及小肠疾病
有关大肠及小肠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肠癌及炎症性肠病(IBD)。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20例大肠癌患者粪便p53基因突变热点外显子5~8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肿瘤组织中有p53基因突变,其中8例患者粪便中检出了相同的基因突变,提示粪便中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以用于大肠癌的筛选诊断。国内多家单位报道了转基因治疗结肠癌的试验研究。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用TGF-β1基因转染大肠癌细胞显示TGF-β1对大肠癌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细胞死亡。亦有单位报道端粒酶活性在大肠癌组织中与正常组织中有显著差异,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IBD基础及临床研究是大小肠疾病研究中又一热点。北京协和医院成功地建立了较TNBS/乙醇模型更似人类IBD的免疫动物模型。还有研究发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肠道疾病患者中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特异性高,敏感性偏低,对UC和其他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并可反映病情的变化。
(收稿:1998-09-0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