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12329
斯坦利沙门氏菌所致新生儿腹泻
http://www.100md.com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王均乐

    单位:江苏省南京儿童医院(南京 210008)

    关键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990190 沙门氏菌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肠道病原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易引起婴幼儿流行性腹泻。近来我院先后收治了从外院一新生儿病房转来的腹泻患儿,经细菌学鉴定,128例腹泻患儿系斯坦利沙门氏菌(S.Stanley)感染。

    1 临床资料

    128例患儿是从同一新生儿病房直接转来或从该新生儿室刚出院不久因腹泻来我院诊治。年龄最小的3天,最大32天。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纳差,拒绝喂奶,持续发热,体温在38.2~40℃。神萎,呕吐。大便呈黄绿色或泡沫稀水样,6~10/d。粪常规检查:脓细胞+~++/HP,红细胞少许~+/HP。59例血培养检查,16例检出斯坦利沙门氏菌(占27.11%),其中2例死亡。9例做脑脊液(CSF)培养,1例检查出斯坦利沙门氏菌。

    2 细菌学鉴定

    2.1 形态染色 用无菌接种环将患儿粪便直接接种SS和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培养35℃18~24h。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形成无色、半透明细小菌落。SS平板上呈中心黑色的菌落。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动力,周鞭毛。挑取单个菌落接种克氏双糖斜面培养基。

    2.2 生化反应 克氏双糖底层产酸产H2S,斜面产碱。甲基红、柠檬酸盐、葡萄糖、甘露醇、赖氨酸脱羧酶、山梨醇、卫矛醇、阿拉伯糖均呈阳性反应。苯丙氨酸、葡萄糖酸盐、靛基质、氧化酶、脲酶、乳糖、蔗糖、棉子糖、肌醇、丙二酸盐均呈阴性反应。

    2.3 血清学鉴定 128例患儿的145株致病菌(包括血培养16株,CSF培养1株)与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沙门氏菌诊断血清凝集,AFO多价、O4、O12、Hd均呈明显凝集,盐水对照阴性。与H1、H2凝集时,46株与H1、68株与H2直接凝集。经用5g/L琼脂斜面诱导,98株经6~8代诱导与H1凝集,77株经6~8代诱导与H2凝集。仍有1株不能诱导出H1,未能获得第Ⅱ期相完全抗原。

    2.4 药敏试验 K-B法,见表1。

    表1 145株斯坦利沙门氏菌药敏试验结果 (株) 药名

    敏感

    耐药

    头孢氨噻肟

    125

    20

    氯霉素

    116

    29

    复方新诺明

    50

    95

    庆大霉素

    105

    40

    诺氟沙星

    128

    17

    丁胺卡那

    122

    23

    妥布霉素

    38

    107

    卡那霉素

    116

    29

    氨苄青霉素

    30

    115

    3 讨论

    3.1 经流行病学调查,128例斯坦利沙门氏菌感染的患儿来自同一新生儿病房,传染源为一产妇带菌者。因此,需对产妇临产前作病原学检查,加强新生儿病房消毒管理,定期对病房环境检测(如新生儿尿布、床垫等),严防院内感染。

    3.2 斯坦利沙门氏菌虽为机会致病菌,但因新生儿抵抗力差,一旦感染除引起腹泻外,还可并发败血症、细菌性脑膜炎。所以对该菌的致病性不可低估。 (1998-01-20收稿)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