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外科杂志》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31839
三例罕见神经鞘瘤误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临床外科杂志》 1999年第1期
     作者:萧文成 侯光

    单位:汕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515041)

    关键词:

    临床外科杂志990130 我院近年收治3例罕见神经鞘瘤,分别发生于颈部、右后上纵膈和胃体,术前均未能确诊,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例1,女,41岁。右侧颈前近右肩处肿块2年多,并右肩牵扯痛。体检:右侧胸锁乳突肌下1/3后缘可扪及4 cm×6 cm肿块,边界清楚,质地坚硬,表面光滑而无压痛,不随吞咽移动。CT检查证实右颈下部近胸廓入口处直径5 cm的肿块,中央为囊性水样密影,考虑为颈部囊性肿块。临床诊断为囊性淋巴瘤。术后病理诊断为右侧颈部神经鞘瘤。

    例2,男,46岁。因反复阵发性右侧胸部刺痛并胸闷,于活动时症状加剧,发病以来四肢乏力。体检无特殊。先后在当地医院及我院照全胸片,均诊断为右上肺肺癌。我院CT检查,考虑右后纵隔肿瘤或右上肺肺癌。临床则诊断为右上肺尖段肺癌。术后病理诊断为右后上纵隔神经鞘瘤并囊性变,细胞生长活跃。
, 百拇医药
    例3,女,39岁。因搬家劳累后反复排黑便并呕血

    昏厥入院。体检:T37℃,P108次/分,R22次/分,BP11/7

    kPa,重度贫血貌,剑突下有压痛,未扪及包块。Hb61 g/L,RBC2.1×1012/L。经会诊讨论,临床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未排除出血性胃炎。经积极抗酸止血及大量输血治疗仍无效,反而病情恶化,血压下降为6.4/4 kPa,急诊剖腹探查发现胃体后壁小弯侧距贲门约6 cm处,有肿块6 cm×5 cm× 5cm,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稍硬。行局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神经鞘瘤,部分生长活跃,细胞异型,局部有恶变倾向。

    讨论

    本组3例术前都未能明确诊断,原因之一是片面依赖影像学诊断。如例2先后2次全胸照片都诊断右上肺肺癌,临床医生根据X线报告诊断右上肺肺癌。虽然CT发现肿块位于右上肺尖或纵隔旁,但仅是定位。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患者仅有胸痛、胸闷,没有咳嗽,更没有咯血。所以详细追问病史,不过于依赖影像学,且应结合临床表现,十分重要。
, http://www.100md.com
    其二对神经鞘瘤易于发生在大神经干认识不足。本组例1,右颈下部靠近右肩处的肿块,且患者主诉时有右肩牵扯痛,未引起重视,而偏重于CT发现颈部有“中央为囊性的水样密影”,因而考虑为囊性淋巴瘤。

    神经鞘瘤发生于胃肠道是比较少见的,然而一旦发生(如本组例3),且继发出血性休克时,尤其易于误诊为常见的溃疡病并出血,或出血性胃炎。特别是在不适宜做内镜检查或钡餐检查时。但是首次上消化道出血,排除门脉高压出血之后,在短期内出血量比较大,而且经积极多方面的抗酸、止血和输血治疗而未见好转反而出现休克者,应考虑本病,且应当机立断,及早剖腹探查,不要拘泥于常规术前胃镜或钡餐检查。

    神经鞘瘤是比较少见的肿瘤,多发生于四肢、颈部和纵隔,很少发生于胃肠道。1980年至1995年6月,国内文献报道胃神经鞘瘤20例。但胃的神经鞘瘤约占其神经源性肿瘤的78%[1],甚至有报道占82.4%。胃的神经鞘瘤可能发生于胃壁肌层间的梅氏或奥氏神经丛,而且多位于胃体后壁沿大弯或小弯侧的粘膜下。

    参考文献

    1 李其纲,王跃生,徐荣楠.胃神经鞘瘤.安徽医学,1992,13(5)∶33~35.

    收稿日期:1998-04-20

    修回日期:1998-06-0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