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减黄”的临床评价
作者:张静霞 邹寿椿 张成武
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普外科(310014)
关键词:壶腹部周围部;黄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
990218 摘 要 目的 评价术前“减黄”对提高壶腹周围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对行手术治疗的136例壶腹周围癌及其中41例行PD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术前“减黄”患者“减黄”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442.5±21.1mmol/L和161.2±15.8mmol/L(P<0.05);“减黄”组PD成功率为38.18%,明显高于直接手术组的21.78%(P<0.05);“减黄”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4±85ml和28.6%,而直接手术组则分别为1240±110ml和70%,两组间差异显著(P均<0.05);“减黄”并发症组与直接手术组间PD手术切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术前“减黄”能有效提高壶腹周围癌患者PD手术成功率,并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
, http://www.100md.com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至今仍是治疗壶腹部周围癌的唯一有效术式。近20年来,对壶腹部周围癌伴有严重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术前是否先行“减黄”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对我科于1990~1997年间行手术治疗的136例壶腹部周围癌及41例PD手术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重点对术前“减黄”的利与弊从临床的角度进行了权衡与讨论,以供同道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0~1997年间共收治壶腹部周围癌158例,手术治疗136例,其中胆肠引流者95例,PD手术者41例,切除率为30.15%(41/136)。全部病例术前均行B超、CT、DSA、ERCP、PTCD等检查,术后均获病理确诊。行PD的41例中,男27例,女14例,男女之比为1.92∶1,年龄32~78岁,平均63.67岁。41例的病灶部位:胰头癌20例,总胆管下段癌1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6例。病灶直径均<5cm。PD的术式均为改良的Child术式。
, http://www.100md.com
1.2 “减黄”术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值 136例手术病例,血清总胆红素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术前先行“减黄”者55例(“减黄”组),“减黄”时间7~30天,平均16.25天,术前未行“减黄”者81例(直接手术组)。“减黄”手术组经“减黄”后,血清总胆红素值分别自251.6~605.2μmol/L(平均为442.5±21.1μmol/L)降至142.1~183.3μmol/L(平均为161.2±17μmol/L)。
1.3 “减黄”血清总胆红素值与PD手术切除率的关系 136例中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70μmol/L者3例,未行“减黄”一次行PD手术切除均获成功,总胆红素水平>170μmol/L者133例,其中先作“减黄”55例,PD手术切除成功者21例,切除率为38.18%,直接手术组中,血清总胆红素>170μmol/L者共78例,PD手术切除成功者17例,切除率为21.78%。在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值>170μmol/L的133例病例中,“减黄”手术组与直接手术组间手术切除成功率的比较,经卡方检验X2=4.24,P<0.01,说明有显著性差异。
, http://www.100md.com
1.4 “减黄”与PD手术并发症的关系 41例PD手术病例中,发生并发症20例,其中胰瘘4例,胆瘘4例,腹腔出血2例,应激性溃疡出血9例,腹腔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8.7%,(20/41例),在20例并发症中,发生于“减黄”手术组的6例,发生率为28.6%,发生于直接手术组的14例,发生率为7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经卡方检验X2=7.04,P<0.05,显示差异有显著性。
表1 “减黄”术和P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 组 别
n
PD
例数
胰漏
胆漏
腹腔
, 百拇医药
出血
应激性
溃疡出血
腹腔
感染
并发症
%*
减黄手术组
55
21
2
2
0
, 百拇医药
2
0
28.6%
直接手术组
78
20
2
2
2
7
1
70%
注: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
, 百拇医药
在行PD手术的41例中,术后因腹腔内出血再次手术2例,术中均未见有明显出血点,仅见创面广泛渗血,提示与凝血机制障碍有关,该2例均属直接手术组。41例中,围手术期死亡2例,其中1例术前虽予“减黄”,但属“减黄”效果不佳者,1例未行减黄,死亡原因均为肝肾功能衰竭。手术死亡率为4.87%,余均痊愈出院。
1.5 减黄手术组与直接手术组间术中出血量对比 在55例减黄手术组中,21例完成PD手术,其术中出血量为500~1200ml,平均为774±85ml,在78例直接手术组中,20例完成PD手术,其出血量为800~2500ml,平均为1240±110ml,经统计学处理t=3.95,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在直接手术组的78例中,5例肉眼和徒手探查,估计有切除可能,但终因术中渗血量多,分离困难,其中有3例改行胆肠引流术,2例合并胆道感染者先改行T管引流,2周后再行PD手术,终获成功。
1.6 “减黄”方法、效果及并发症:
, http://www.100md.com
“减黄”方法:本组术前先行“减黄”术的55例病例中,采用PTCD术32例,胆囊造瘘术17例,胆总管“T”管引流术6例。
效果观察:本文将“减黄”效果分为“优”、“有效”、“不佳”3级,其观察评估标准为:
优:胆汁引流通畅,血清总胆红素值下降至170μmol/L以下,肝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有效:胆汁引流尚通畅,血清总胆红素值较原值下降1/3~2/3,但仍>170μmol/L,肝肾功能有明显好转。
不佳:胆汁引流不畅,血清总胆红素值较原值下降<1/3或升高,肝肾功能无好转或加重。
本组三种“减黄”途径与效果观察的比较情况详见表2,经秩和检验Uc=0.17,P>0.05,显示差异无显著性。表2 “减黄”途径与“减黄”效果的观察对照 “减黄”途径
, 百拇医药
例数
减黄效果
优
显效
不佳
PTCD
32
20
7
5
胆囊造瘘
17
10
4
, http://www.100md.com
3
胆总管T管引流
6
3
2
1
%
60
23.6
16
Uc=0.17 P>0.05
在55例术前“减黄”的病例中,由“减黄”引起的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16.3%,其中因PTCD穿刺致肝包膜出血2例,导管滑出致胆瘘6例,“T”管引流致胆瘘1例。9例中急诊行PD手术成功2例,占22.2%。其余7例均为肿瘤晚期或术中出血量多,无法操作而改行胆肠引流术。但在“减黄”并发症组与直接手术组之间PD手术切除率比较,经卡方检验X2=0.001,P>0.05,显示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减黄”手术并发症并未影响PD手术的切除率。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2.1 术前“减黄”的利弊权衡
众所周知“梗黄”病人在遭受了PD手术的重大打击以后,极易产生出血、肝肾功能衰竭、腹腔感染、胰胆瘘、应激性溃疡、肝肾综合征等一系例并发症,这是导致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1995年Fogarty等报告“梗黄”术后肾损害及肾衰发生率分别为60%~70%和8%~10%,后者死亡率达70%~80%[1]。因此PD术中的出血倾向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已成为提高PD手术成功率和降低手术死亡率的重要环节。不少学者已认识到,术前“减黄”正是逆转上述病理生理改变、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一部分人认为:由于术前“减黄”本身可带来一些并发症(如PTCD导管滑出致胆瘘,感染等),并能延误根治手术时机,延长住院日,增加费用,Ⅱ期手术会给根治术带来更大困难等等。因此对术前“减黄”持反对态度。“减黄”与否的争论尽管已持续多年,但从临床角度来分析、权衡其利弊得失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通过对壶腹部周围癌伴有“梗黄”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显示:“减黄”手术组的手术切除率为38.18%,直接手术组为21.78%,“减黄”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6%,直接手术组为70%,“减黄”手术组术中平均失血量为774±85ml,直接手术组为1240±110ml。同时,在有效“减黄”组以内的病例中,无一例手术死亡,而在直接手术组中和“减黄”效果不佳组中却有2例均因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上述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均具有明显差异性。此外,本文在直接手术组或某些“减黄”效果不佳的病例中,因凝血机制低下,术中失血过多,仅行“T”管引流术、肝肾功能改善后再行二次PD手术,仍然获得切除成功。在胡先贵等报道中[3],17例胰头癌患者首次因某些原因仅行胆肠吻合术或胆总管“T”管引流术,但于1~14月后(平均3.4月)再行PD手术成功,上述经验都说明了“减黄”手术不仅不会延误根治手术的时机,而且确实能为复杂的PD手术取得成功创造更好的条件。
, 百拇医药
2.2 术前“减黄”指征
关于术前“减黄”指征,目前各家尚无统一标准,作者认为凡血清总胆红素值<170μmol/L者,多数对肝肾功能损害较为轻微,术前并无“减黄”必要,但对>170μmol/L者,则应视病人年龄、体质、病灶大小、肝肾功能情况、B超、CT及DSA所示胰周侵犯的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年龄>80岁,病灶>5cm,肝肾功能损害严重,影像学已显示胰周有较广泛侵犯者,可直接行姑息性“减黄”手术(包括各种内外引流术),以免不必要的二次手术加重病人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提出如下标准中二项以上者为术前“减黄”指征:①血清胆红素值>170μmol/L;②梗黄时间>2周;③年龄>65岁;④胆道梗阻合并胆道感染或并发急性重症胆管炎;⑤肝肾功能指标>正常值2倍以上者。
2.3 “减黄”方法
本文所指的“减黄”主要是指作为PD围手术期前期准备的措施。因此,简单易行的外引流应是最合适的途径,创伤小,时间短,效果好为“减黄”术的主要原则。本文资料显示,在PTCD,总胆管引流,胆囊造瘘术三种常用方法间,“减黄”效果并无显著差异。但目前由于PTCD常可带来一些并发症,如导管滑出导致胆汁性腹膜炎,穿刺引起肝包膜出血及胆道感染等问题,而总胆管“T”管引流术又会给二次手术增加困难,从而成为临床医师对“减黄”措施废弃不用或作为反对术前“减黄”的依据。
, http://www.100md.com
我们认为:理论上术前“减黄”途径的选择,PTCD具有简单易行,创伤小,效果好等优点,它没有胆总管“T”管引流术会给二次手术时造成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显露胃十二指肠动脉、门静脉等重要结构困难等缺陷。关键是外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PTCD技能,选择好合适的穿刺针,导丝和导管,导管置入胆管要有足够的深度,切勿盘曲于肝膈间隙中,在B超的监控和定位下,常可将导管置入肝总管或胆总管内,既安全又有效地起到良好的减黄作用。同时,临床医师必须对PTCD术后加强观察,定期B超复查监控,及时调整导管位置,保持通畅,一旦发现导管脱出,应及时采取措施,改行胆囊造瘘术或胆总管“T”管引流术,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在“减黄”途径的选择中,PTCD仍属首选。
剖腹术后作“减黄”手术中,胆囊造瘘与胆总管“T”管引流术相比,前者简单易行,对二次手术影响小,尤其是“梗黄”伴有胆囊充盈者更是适宜,但对伴胆囊萎缩、胆囊多发结石或胆总管下段癌而胆囊管开口位置又过低接近癌灶者,“减黄”效果常不理想,不宜选择。胆总管“T”管引流术,虽然它具有较大的创伤,会给二次手术增加困难,但在前二种手段无效的情况下,尤其是合并胆道感染,急性重症胆管炎的病例,胆总管“T”管引流仍是最有效,最合适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Fogarty BJ,Bosch J,Rodes V,et al.Endotoxin and acute renal failure associated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Br J Surg.1995;82(7)∶877~884
2 胡先贵.胰头癌的外科治疗.外科理论与实践,1998,2∶95
(收稿:1999-03-29), http://www.100md.com
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普外科(310014)
关键词:壶腹部周围部;黄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
990218 摘 要 目的 评价术前“减黄”对提高壶腹周围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对行手术治疗的136例壶腹周围癌及其中41例行PD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术前“减黄”患者“减黄”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442.5±21.1mmol/L和161.2±15.8mmol/L(P<0.05);“减黄”组PD成功率为38.18%,明显高于直接手术组的21.78%(P<0.05);“减黄”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4±85ml和28.6%,而直接手术组则分别为1240±110ml和70%,两组间差异显著(P均<0.05);“减黄”并发症组与直接手术组间PD手术切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术前“减黄”能有效提高壶腹周围癌患者PD手术成功率,并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
, http://www.100md.com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至今仍是治疗壶腹部周围癌的唯一有效术式。近20年来,对壶腹部周围癌伴有严重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术前是否先行“减黄”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对我科于1990~1997年间行手术治疗的136例壶腹部周围癌及41例PD手术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重点对术前“减黄”的利与弊从临床的角度进行了权衡与讨论,以供同道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0~1997年间共收治壶腹部周围癌158例,手术治疗136例,其中胆肠引流者95例,PD手术者41例,切除率为30.15%(41/136)。全部病例术前均行B超、CT、DSA、ERCP、PTCD等检查,术后均获病理确诊。行PD的41例中,男27例,女14例,男女之比为1.92∶1,年龄32~78岁,平均63.67岁。41例的病灶部位:胰头癌20例,总胆管下段癌1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6例。病灶直径均<5cm。PD的术式均为改良的Child术式。
, http://www.100md.com
1.2 “减黄”术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值 136例手术病例,血清总胆红素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术前先行“减黄”者55例(“减黄”组),“减黄”时间7~30天,平均16.25天,术前未行“减黄”者81例(直接手术组)。“减黄”手术组经“减黄”后,血清总胆红素值分别自251.6~605.2μmol/L(平均为442.5±21.1μmol/L)降至142.1~183.3μmol/L(平均为161.2±17μmol/L)。
1.3 “减黄”血清总胆红素值与PD手术切除率的关系 136例中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70μmol/L者3例,未行“减黄”一次行PD手术切除均获成功,总胆红素水平>170μmol/L者133例,其中先作“减黄”55例,PD手术切除成功者21例,切除率为38.18%,直接手术组中,血清总胆红素>170μmol/L者共78例,PD手术切除成功者17例,切除率为21.78%。在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值>170μmol/L的133例病例中,“减黄”手术组与直接手术组间手术切除成功率的比较,经卡方检验X2=4.24,P<0.01,说明有显著性差异。
, http://www.100md.com
1.4 “减黄”与PD手术并发症的关系 41例PD手术病例中,发生并发症20例,其中胰瘘4例,胆瘘4例,腹腔出血2例,应激性溃疡出血9例,腹腔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8.7%,(20/41例),在20例并发症中,发生于“减黄”手术组的6例,发生率为28.6%,发生于直接手术组的14例,发生率为7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经卡方检验X2=7.04,P<0.05,显示差异有显著性。
表1 “减黄”术和P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 组 别
n
PD
例数
胰漏
胆漏
腹腔
, 百拇医药
出血
应激性
溃疡出血
腹腔
感染
并发症
%*
减黄手术组
55
21
2
2
0
, 百拇医药
2
0
28.6%
直接手术组
78
20
2
2
2
7
1
70%
注: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
, 百拇医药
在行PD手术的41例中,术后因腹腔内出血再次手术2例,术中均未见有明显出血点,仅见创面广泛渗血,提示与凝血机制障碍有关,该2例均属直接手术组。41例中,围手术期死亡2例,其中1例术前虽予“减黄”,但属“减黄”效果不佳者,1例未行减黄,死亡原因均为肝肾功能衰竭。手术死亡率为4.87%,余均痊愈出院。
1.5 减黄手术组与直接手术组间术中出血量对比 在55例减黄手术组中,21例完成PD手术,其术中出血量为500~1200ml,平均为774±85ml,在78例直接手术组中,20例完成PD手术,其出血量为800~2500ml,平均为1240±110ml,经统计学处理t=3.95,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在直接手术组的78例中,5例肉眼和徒手探查,估计有切除可能,但终因术中渗血量多,分离困难,其中有3例改行胆肠引流术,2例合并胆道感染者先改行T管引流,2周后再行PD手术,终获成功。
1.6 “减黄”方法、效果及并发症:
, http://www.100md.com
“减黄”方法:本组术前先行“减黄”术的55例病例中,采用PTCD术32例,胆囊造瘘术17例,胆总管“T”管引流术6例。
效果观察:本文将“减黄”效果分为“优”、“有效”、“不佳”3级,其观察评估标准为:
优:胆汁引流通畅,血清总胆红素值下降至170μmol/L以下,肝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有效:胆汁引流尚通畅,血清总胆红素值较原值下降1/3~2/3,但仍>170μmol/L,肝肾功能有明显好转。
不佳:胆汁引流不畅,血清总胆红素值较原值下降<1/3或升高,肝肾功能无好转或加重。
本组三种“减黄”途径与效果观察的比较情况详见表2,经秩和检验Uc=0.17,P>0.05,显示差异无显著性。表2 “减黄”途径与“减黄”效果的观察对照 “减黄”途径
, 百拇医药
例数
减黄效果
优
显效
不佳
PTCD
32
20
7
5
胆囊造瘘
17
10
4
, http://www.100md.com
3
胆总管T管引流
6
3
2
1
%
60
23.6
16
Uc=0.17 P>0.05
在55例术前“减黄”的病例中,由“减黄”引起的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16.3%,其中因PTCD穿刺致肝包膜出血2例,导管滑出致胆瘘6例,“T”管引流致胆瘘1例。9例中急诊行PD手术成功2例,占22.2%。其余7例均为肿瘤晚期或术中出血量多,无法操作而改行胆肠引流术。但在“减黄”并发症组与直接手术组之间PD手术切除率比较,经卡方检验X2=0.001,P>0.05,显示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减黄”手术并发症并未影响PD手术的切除率。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2.1 术前“减黄”的利弊权衡
众所周知“梗黄”病人在遭受了PD手术的重大打击以后,极易产生出血、肝肾功能衰竭、腹腔感染、胰胆瘘、应激性溃疡、肝肾综合征等一系例并发症,这是导致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1995年Fogarty等报告“梗黄”术后肾损害及肾衰发生率分别为60%~70%和8%~10%,后者死亡率达70%~80%[1]。因此PD术中的出血倾向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已成为提高PD手术成功率和降低手术死亡率的重要环节。不少学者已认识到,术前“减黄”正是逆转上述病理生理改变、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一部分人认为:由于术前“减黄”本身可带来一些并发症(如PTCD导管滑出致胆瘘,感染等),并能延误根治手术时机,延长住院日,增加费用,Ⅱ期手术会给根治术带来更大困难等等。因此对术前“减黄”持反对态度。“减黄”与否的争论尽管已持续多年,但从临床角度来分析、权衡其利弊得失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通过对壶腹部周围癌伴有“梗黄”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显示:“减黄”手术组的手术切除率为38.18%,直接手术组为21.78%,“减黄”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6%,直接手术组为70%,“减黄”手术组术中平均失血量为774±85ml,直接手术组为1240±110ml。同时,在有效“减黄”组以内的病例中,无一例手术死亡,而在直接手术组中和“减黄”效果不佳组中却有2例均因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上述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均具有明显差异性。此外,本文在直接手术组或某些“减黄”效果不佳的病例中,因凝血机制低下,术中失血过多,仅行“T”管引流术、肝肾功能改善后再行二次PD手术,仍然获得切除成功。在胡先贵等报道中[3],17例胰头癌患者首次因某些原因仅行胆肠吻合术或胆总管“T”管引流术,但于1~14月后(平均3.4月)再行PD手术成功,上述经验都说明了“减黄”手术不仅不会延误根治手术的时机,而且确实能为复杂的PD手术取得成功创造更好的条件。
, 百拇医药
2.2 术前“减黄”指征
关于术前“减黄”指征,目前各家尚无统一标准,作者认为凡血清总胆红素值<170μmol/L者,多数对肝肾功能损害较为轻微,术前并无“减黄”必要,但对>170μmol/L者,则应视病人年龄、体质、病灶大小、肝肾功能情况、B超、CT及DSA所示胰周侵犯的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年龄>80岁,病灶>5cm,肝肾功能损害严重,影像学已显示胰周有较广泛侵犯者,可直接行姑息性“减黄”手术(包括各种内外引流术),以免不必要的二次手术加重病人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提出如下标准中二项以上者为术前“减黄”指征:①血清胆红素值>170μmol/L;②梗黄时间>2周;③年龄>65岁;④胆道梗阻合并胆道感染或并发急性重症胆管炎;⑤肝肾功能指标>正常值2倍以上者。
2.3 “减黄”方法
本文所指的“减黄”主要是指作为PD围手术期前期准备的措施。因此,简单易行的外引流应是最合适的途径,创伤小,时间短,效果好为“减黄”术的主要原则。本文资料显示,在PTCD,总胆管引流,胆囊造瘘术三种常用方法间,“减黄”效果并无显著差异。但目前由于PTCD常可带来一些并发症,如导管滑出导致胆汁性腹膜炎,穿刺引起肝包膜出血及胆道感染等问题,而总胆管“T”管引流术又会给二次手术增加困难,从而成为临床医师对“减黄”措施废弃不用或作为反对术前“减黄”的依据。
, http://www.100md.com
我们认为:理论上术前“减黄”途径的选择,PTCD具有简单易行,创伤小,效果好等优点,它没有胆总管“T”管引流术会给二次手术时造成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显露胃十二指肠动脉、门静脉等重要结构困难等缺陷。关键是外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PTCD技能,选择好合适的穿刺针,导丝和导管,导管置入胆管要有足够的深度,切勿盘曲于肝膈间隙中,在B超的监控和定位下,常可将导管置入肝总管或胆总管内,既安全又有效地起到良好的减黄作用。同时,临床医师必须对PTCD术后加强观察,定期B超复查监控,及时调整导管位置,保持通畅,一旦发现导管脱出,应及时采取措施,改行胆囊造瘘术或胆总管“T”管引流术,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在“减黄”途径的选择中,PTCD仍属首选。
剖腹术后作“减黄”手术中,胆囊造瘘与胆总管“T”管引流术相比,前者简单易行,对二次手术影响小,尤其是“梗黄”伴有胆囊充盈者更是适宜,但对伴胆囊萎缩、胆囊多发结石或胆总管下段癌而胆囊管开口位置又过低接近癌灶者,“减黄”效果常不理想,不宜选择。胆总管“T”管引流术,虽然它具有较大的创伤,会给二次手术增加困难,但在前二种手段无效的情况下,尤其是合并胆道感染,急性重症胆管炎的病例,胆总管“T”管引流仍是最有效,最合适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Fogarty BJ,Bosch J,Rodes V,et al.Endotoxin and acute renal failure associated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Br J Surg.1995;82(7)∶877~884
2 胡先贵.胰头癌的外科治疗.外科理论与实践,1998,2∶95
(收稿:1999-03-2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