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12210
中医误案成因浅析
http://www.100md.com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郝明志 厉文毅

    单位: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三处医院(淮南 232038)

    关键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9902144 对临床误诊、误治病案的分析不仅可以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率,而且可以加深对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临床诊断水平,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及学习体会,对中医误案成因的分析略陈管见如下:

    1 主观臆断

    医者临证,不是完全根据四诊所得去辨证,而是胸中先有定见,在四诊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加上了自己的主观臆测,或以某病多热,便断为热,或以某病多寒,遂断为寒。正如《靖盫说医》中所说“执一偏以临病家,安得天下之病,尽吻合子所操之术哉”。

    案例:患者李某,女,33岁,农民。1998年4月1日初诊,气从脐下上冲胸咽,反复发作2年,伴头痛、四肢筋肉抽搐灼痛,发作欲死,纳呆,口粘微苦,月经量少色暗有块,小腹有冷感,舌淡苔白腻,脉沉。自述服汤药二百余剂,病情未见明显缓解,视其方,不外清肝疏肝、活血化瘀,亦有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细察其症,抓住小腹有冷感,断为寒凝胞宫,肝郁脾虚,以艾附暖宫汤加减,病情逐渐缓解。
, http://www.100md.com
    按:该症前医误治原因在于,以奔豚气、肝郁为主,认为肝郁日久化热化火,伤阴生风,陷入了此类病证辨证思维的常规模式,而未能抓住小腹有冷感的特点,犯了主观臆断的毛病。

    2 忽略标本

    临床辨证论治时分不清标本缓急,抓不住主要矛盾,也是导致误案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圣济总录》“病有标本,治有缓急,知所先后,乃得其宜”。

    案例:患者刘某,女,23岁,工人。1997年8月1日初诊,带下量多呈稀水样2月余,运动时加重,伴腰酸肢冷,头皮因染发而出现皮疹伴瘙痒2天。自服“扑尔敏”等抗过敏药,舌淡,苔薄黄,脉浮。辨证为脾肾两亏,带脉不固,夹风热外感。一诊处方完带汤加杜仲、菟丝子、覆盆子、芡实,3剂。二诊,带下虽有好转,但头部皮疹反增多且瘙痒加重,眼清发涩,眼睑水肿,外邪有内陷之势,急以消风散重用石膏以开门驱贼。

    按:该症误治在于未能分清标本缓急,《内经》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金匮》言“人病痼症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症”。此症带下为痼症,风热外感为卒病,故应先治卒病。
, 百拇医药
    3 忽略疾病传变

    《金匮》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叶天士主张“先安未受邪之地”都是重视疾病传变,既病防变思想的体现,各临床上忽略疾病传变的可能或纠枉过正,反伤他脏,都可导致误治的发生。

    案例:患者张某,男,20岁。1998年1月10日初诊,腹胀连胁,怒时加重,纳呆,乏力,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既往有乙肝病史2年,曾服“某治乙肝中药”百余剂,观其方,不外清热解毒,滋补肝肾之品。四诊合参,证属脾虚肝郁,湿浊中阻,治以疏肝健脾,芳香化湿;服方10剂,症情缓解。

    按:该病前医误治在于以常规“补肝肾清热解毒”之法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忽略了辨证论治及疾病传变的思想,以致苦寒过重,反伤脾胃,且肝病本易传脾,终于造成脾虚湿浊不化之证。

    4 不知变通
, 百拇医药
    医有定理,亦有活法,医者临症,最忌胶柱鼓瑟,不知变通。《洛医汇讲》中言“医也者,意也,临机应变,切思深虑,试于众,验于病,用意之久,冰释理顺,左右逢源,徒守纸上空论,啜古人糟粕,欲以治万病,何异锲舟求剑!”这说明中医治病既要重视治病求本,又要知常达变,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谬不鲜矣。

    案例:患者王某,男,72岁,退休工人。1998年5月4日初诊,腹泻腹痛2月余,泻后痛减,纳呆,大便有白冻样物,素性多怒,怒时胸闷、腹痛、舌淡、脉略弦,前医断为脾虚肝旺,投以痛泻要方,服药5剂,未见明显效果。脉症合参,前医诊断无误,唯其高年体弱,脾虚为甚,所用补脾之药,十不抵一,处方以四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山药、诃子、赤石脂、佛手、香附、白头翁。并嘱其以生山药、粳米、大枣、香葱熬粥自养。10日后来告,诸症皆除,胃纳已增。

    按:此症前医误在用方太死,不知变通,患者脾虚肝旺无疑,但高年体弱,脾虚为甚,肝旺其次,腹泻日久,正气受伤,宜稍加敛涩。

    小结:清.林佩琴《类症治裁.自序》中曾说:“学者研经,旁及诸家,泛览沉酣,深造自得,久之源流条贯,自然胸有主宰。第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则无以烛其微”。说明医家治学要博学而深思,临症宜脉症合参,认真仔细,切不可“相对斯须,便处汤药”,如此方能减少临床误案的发生。

    (1998-11-05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