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血液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19585
发热、脾脏进行性肿大
http://www.100md.com 《临床血液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徐健 李颢

    单位:山东省立医院

    关键词:发热;脾肿大

    临床血液学杂志990220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14岁,学生,因发热、腹胀1月于1997年8月6日收住我院普外科 。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每日体温达38.5℃~39.5℃,持续3 h后热 自退,伴轻度持续性腹胀。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无尿频、尿急、尿 痛;无全身瘙痒、皮疹、关节肿痛等症状。于当地医院查体脾肋下4 cm,诊为“脾功能亢进 ”。先后给予青霉素、先锋霉素V治疗20余日无效,并伴脾脏进行性肿大,腹胀加重。为进 一步诊治,住入我院。自发病以来,饮食、二便正常,睡眠可,体重无变化。既往体健,无 肝炎、结核病史,无毒物、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史,无长期用药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T 38.5℃,P 110次/min,R 25次/min,BP 14/9 kPa,W 55 kg,H 1.65 m。神智清,精神一般,发育正常,营养 中等,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点、蜘蛛痣及肝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心脏(-)。腹部略膨隆,软,腹壁 静脉无曲张,肝上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脾上界位于左侧腋中线第7肋间,肝肋下2 cm,剑突下2 cm,质韧,无触痛。脾脏:1线10 cm,2线 17 cm,3线+2 cm,质韧,表面光 滑,无触痛,可触及脾切迹。肝、脾、双肾区叩击痛均(-),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WBC 3.4×109/L,RBC 2.95 ×1012/L,Hb 93 g/L,PLT 18×109/L。尿、粪常规(-)。乙肝五项示:抗HBs弱阳 性。肝功:总蛋白40 g/L,白蛋白22 g/L,球蛋白18 g/L,肝酶谱正常。肾功、生化检查均 正常。血沉9 mm/h。BT、CT正常。PT 14 s(对照20 s)。外周血查疟原虫:阴性。外周血浓 缩查恶组细胞:阴性。结核抗体(PPD-IgG,PPD-IgM)均阴性。免疫球蛋白:IgA 3.29 g/L(正常值1.7±0.56),余正常。肥达-外斐试验及嗜异性凝集试验均正常。血 培养阴性。骨髓象示脾亢。其他检查:胃肠钡餐透视及胸部正侧位平片均无异常。腹部B超:肝大,左叶厚7. 1 cm,右叶厚14 cm。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壁厚呈“双边”改变,腔内透声好。胰腺未见 异常。脾脏明显增大,厚9.0 cm,内侧缘过中线,与肝左叶重叠,下缘达髂窝,脾周围 实质近被膜下可见多处低回声区,没有占位效应,脾静脉迂曲,宽1.0 cm,脾周可见不 规则液性暗区,脾上缘处深约28 cm。总体印象为“肝脾肿大,以脾大为主,并有少量腹水 ”。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先后给予青霉素、头孢噻肟钠等抗感染治疗无明显效果,加用地 塞米松10 mg/d,体温37℃~42℃,脾脏仍进行性肿大,上界位于左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下 界达盆腔。
, 百拇医药
    2 讨论

    内科住院医师 本病例有如下特点:①青少年男性,长程发热,体温 波动于38.5℃~39.5℃,脾脏进行性肿大,体重无变化;②患者一般情况可,轻度 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无胸骨压痛,心肺(-),肝大,巨脾;③外周血三系减少,骨髓 提示“脾亢”。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病因主要有: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 。感染引起者占60%~70%,恶性肿瘤约20%,其中以原发性肝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 、白血病引起者居多,由于近年对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的认识提高,使其在发热病因中的 比例有所增高,约占10%。感染、结缔组织病引起巨脾者少见。巨脾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 血病,慢性疟疾,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班替氏综合征,地中海贫血,恶性组织 细胞病。

    内科主治医师 综合以上特点,本病例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情况:①慢 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乏力、苍白、消瘦为主要首起症状,脾肿大为突出的体征,可有胸骨压 痛,肝脏轻度肿大,淋巴结一般不大。最突出的改变是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骨髓检查可确 诊。而本患者实验室检查不支持此病,可排除。②急性粟粒性肺结核:主要见于小儿时期, 起病急,有全身毒血症状,发热,肝脾肿大,数周后X线胸片可有特异性异常表现。本患者 病程已1个月余,血沉不快,胸片未见异常,查PPD-IgG、PPD-IgM均为阴性,血象、骨髓 象亦不支持,可排除。③疟疾:典型的疟疾呈周期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继以大汗缓解,而 不典型疟疾可表现为不规律发热,可伴脾脏明显肿大,贫血。本病人尽管多次送检未发现疟 原虫,但尚不能完全排除,可考虑行氯喹作诊断性治疗。④恶性组织细胞病:起病多属急骤 ,发病前患者健康大多良好,且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复杂。主要表现有:不规则的发热 ,多为高热;进行性肝脾肿大;局部或多部位淋巴结肿大;不同程度的外周全血细胞减少。 本病人临床表现与恶组相似,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⑤其它少见病:如Gaucher病,尼曼- 匹克病等;其诊断主要靠骨髓或肝脾穿刺物中找到相应的特异细胞。
, http://www.100md.com
    内科主任医师 患者发热、进行性脾肿大一月余,外周血三系减少, 单核细胞、血浆球蛋白不高,外周血查疟原虫、结核抗体试验、嗜异性凝集试验、肥达-外 斐试验及血培养均无阳性发现,经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因此可排除感染的可能。虽然临 床表现有类似恶组之处,但恶组多病程短促、凶险,病情进展迅速,消瘦乏力显著,全身状 况衰竭,晚期可有严重出血倾向、黄疸、腹水、胸腔及心包积液等。此患者病程已月余,无 明显消瘦乏力及衰竭表现,一般情况相对较好,外周血浓缩查恶组细胞及骨髓涂片均无阳性 发现,因此恶组可能性不大。结合该病例的各项特点,恶性淋巴瘤不能排除,淋巴瘤常见的 临床表现有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发热,皮肤搔痒,盗汗,体重减轻,而仅原发于脾脏的脾 恶性淋巴瘤很少见,仅占总的恶性淋巴瘤的1%~2%。临床表现可有脾脏明显肿大,伴有左上 腹隐痛、饱胀,合并脾亢者可出现外周血细胞减少,部分并发溶血者可伴有黄疸,外周血及 骨髓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无决定意义,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患者目前脾脏巨大,行脾穿刺危 险性大,因此可行脾切除术,既可明确诊断,又可起到治疗作用。
, 百拇医药
    外科主任医师 同意内科主任医师的意见。患者病程较长,脾脏巨大 ,考虑质地较脆,可能与周围脏器有粘连,术中危险性极大,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择期手 术。

    3 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

    1997年9月25日在全麻下行脾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中等量淡黄色腹水,肝脏略 大,颜色、质地正常,胆、胰胃未见异常,大小肠无异常。脾大为35 cm×16 cm×9 cm,表 面红褐色,局部有大片状白色斑点,质韧,与周围无明显粘连。术后将脾送病理检查,结果 :脾恶性淋巴瘤(T系)。LCA(CD45)+UCHL-1(CD45RO)+L26(CD20) -。

    4 小结

    原发性脾恶性淋巴瘤较罕见。早期无特殊症状,诊断困难,待脾脏逐渐增大, 左上脾出现肿块,伴左上腹不适、疼痛或压痛,继之可出现脾功能亢进,可误诊为伤寒、肝 硬化、血吸虫病、脾脓肿等,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脾肿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典型影像为脾实质 缺损,边缘不清,脾动脉分支受压呈弧形,可出现病理性的动脉分支。1965年dasGupta等 〔1〕提出原发性脾淋巴瘤的四条诊断标准:①首发为脾大及机械压迫症状;②临床、 生化、血液学及X线检查均无其它部位受侵犯的依据;③剖腹检查无肝、肠系膜和腹主动脉 旁淋巴结受累的征象;④诊断脾淋巴瘤,脾切处术后到其它部位出现淋巴瘤的时间至少要6 个月。1966年Ahmann等〔2〕人将淋巴瘤分为Ⅲ期;Ⅰ期瘤组织完全局限于脾内;Ⅱ 期累及脾内淋巴结;Ⅲ期累及肝、腹腔内淋巴结。1985年Kehoe等〔3〕则认为诊断原 发性淋巴瘤时可以有脾脏局部淋巴结、肝或骨髓累及,但要根据受累部位的大小和情况来诊 断。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不仅可以有助于诊断,又可以减轻腹部 压迫症状,缓解脾功能亢进,并且可避免自发性脾破裂,术后可以给予化疗。根据1988年Ke hoe等〔4〕对31例脾恶性淋巴瘤患者观察表明:Ⅰ期和Ⅱ期患者的愈后较Ⅲ期好,无 病生存时间亦较长。从分型的角度看,原发性脾恶性淋巴瘤以非霍奇金病为多见,而霍奇金 淋巴瘤少见。从免疫学角度看,以B细胞系为多,而T细胞系少见。而本例病人正是原发性脾 恶性淋巴瘤(T系),实属少见。
, 百拇医药
    邮政编码:济南市,250021

    参考文献

    [1] Das Gupta T, Coombes B, Brasfield RD, et al. Primary maligna nt neoplasma of the splleen. Surg Gynecol Obstet,1965,60:120947-9

    [2] Ahmann DI, Kiely JM, Harrison EG, et al.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spleen. Ca ncer,1966,19:461-469

    [3] Kehoe JE, Daly JM, Straus DJ, et al. Value of splenectomy in non-Hodgkin′s lymphoma. Cancer,1985,55:1256-1264

    [4] Kehoe J, David J. Primary lymphoma of te spleen. Cancer,1988,62:1433-1438

    (1998-07-08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