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纤酶对脑血栓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连 春 苏丽华 赵 杰 毕景春
单位:荣成市人民医院内科(山东省荣成市 264300)
关键词:血栓形成;脑;血液动力学;降纤酶
齐鲁医学杂志/99022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R743.32
1996年12月~1998年7月,我们收治脑血栓形成早期病人5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3例病人均符合1986年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病人凝血机制正常。随机将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51~69岁。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7~84岁。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及检测指标
治疗组给予降纤酶5~10U,用生理盐水100mL稀释静滴,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维脑路通0.80g,胞二磷胆碱0.75g加液静滴,每天1次;尼莫地平30mg,每天3次口服。对照组除不用降纤酶外,其他治疗同治疗组。两组均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检测项目及方法如下。①全血比黏度与血浆比黏度:使用毛细血管黏度计,用肝素抗凝血,在37℃水浴中测定。②血沉:将抗凝血注入温氏管内直立于37℃水浴中1h,测定血沉值。③血细胞比容:将测完血沉用的温氏管以3 000r/min离心30min,读取刻度值。④红细胞电泳:用生理盐水将抗凝血稀释注入毛细血管通电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泳动速度。⑤凝血因子Ⅰ测定:采用双缩脲法。⑥全血还原比黏度、血沉方程K值用计算机换算。
1.3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t=2.24~2.98,P<0.05,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及全血还原比黏度差异有显著意义(t=2.05~2.36,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凝血因子Ⅰ差异有极显著性(t=2.76,P<0.01),其他各指标差异也有显著性(t=2.01~2.28,P<0.05)。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s) 组别
n
全血比黏度
血浆比黏度
全血还原比黏度
血细胞比容(φ)
血沉(v/mm.h-1 )
血沉方程K值
红细胞电泳
凝血因子Ⅰ(ρ/g.L-1)
, http://www.100md.com
对照组
治疗前
30
5.15±0.50
3.05±0.32
8.24±0.96
51.74±4.19
28.55±12.45
95.67±39.75
21.76±0.67
6.85±0.74
治疗后
, 百拇医药
30
4.82±0.58#
2.93±0.16#
7.89±1.10#
50.46±3.95
28.42±11.53
93.12±34.14
21.35±0.54
6.59±0.77
治疗组
治疗前
, http://www.100md.com
23
5.46±0.72
3.37±0.30
11.32±0.56
58.7±0.42
28.11±11.11
89.12±20.21
22.64±0.15
8.78±0.37
治疗后
23
3.18±0.62**△
, http://www.100md.com
1.85±0.20**△
7.25±0.13*△
46.3±2.80*△
17.21± 3.12*△
51.25±20.00*△
17.15±0.32*△
5.45±0.40**△△
与治疗前比较,#t=2.05~2.36,P<0.05;*t=2.24~2.71,P<0.05;**t=2.82~2.98,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2.01~2.28,P<0.05;△△t=2.76,P<0.01
, 百拇医药
2 讨 论
降纤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及高黏血症的良好效果已有不少报道。本文结果显示,脑血栓病人降纤酶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变化,尤其以凝血因子Ⅰ,全血黏度降低明显。其作用机制为降纤酶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降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所以使生成的血纤维蛋白很快被消除。t-PA不但分解凝血因子Ⅰ,还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红细胞凝聚、抑制红细胞沉降、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等作用,从而降低血管阻力,起到溶栓作用。另外,降纤酶能使红细胞表面电荷增加,加快红细胞泳动速度,抑制红细胞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使血液极易通过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速度,从而改善脑缺血区的供氧、供血,起到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作用〔1〕。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29~630
(1998-10-15收稿 1999-04-19修回), 百拇医药
单位:荣成市人民医院内科(山东省荣成市 264300)
关键词:血栓形成;脑;血液动力学;降纤酶
齐鲁医学杂志/99022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R743.32
1996年12月~1998年7月,我们收治脑血栓形成早期病人5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3例病人均符合1986年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病人凝血机制正常。随机将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51~69岁。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7~84岁。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及检测指标
治疗组给予降纤酶5~10U,用生理盐水100mL稀释静滴,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维脑路通0.80g,胞二磷胆碱0.75g加液静滴,每天1次;尼莫地平30mg,每天3次口服。对照组除不用降纤酶外,其他治疗同治疗组。两组均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检测项目及方法如下。①全血比黏度与血浆比黏度:使用毛细血管黏度计,用肝素抗凝血,在37℃水浴中测定。②血沉:将抗凝血注入温氏管内直立于37℃水浴中1h,测定血沉值。③血细胞比容:将测完血沉用的温氏管以3 000r/min离心30min,读取刻度值。④红细胞电泳:用生理盐水将抗凝血稀释注入毛细血管通电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泳动速度。⑤凝血因子Ⅰ测定:采用双缩脲法。⑥全血还原比黏度、血沉方程K值用计算机换算。
1.3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t=2.24~2.98,P<0.05,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及全血还原比黏度差异有显著意义(t=2.05~2.36,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凝血因子Ⅰ差异有极显著性(t=2.76,P<0.01),其他各指标差异也有显著性(t=2.01~2.28,P<0.05)。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s) 组别
n
全血比黏度
血浆比黏度
全血还原比黏度
血细胞比容(φ)
血沉(v/mm.h-1 )
血沉方程K值
红细胞电泳
凝血因子Ⅰ(ρ/g.L-1)
, http://www.100md.com
对照组
治疗前
30
5.15±0.50
3.05±0.32
8.24±0.96
51.74±4.19
28.55±12.45
95.67±39.75
21.76±0.67
6.85±0.74
治疗后
, 百拇医药
30
4.82±0.58#
2.93±0.16#
7.89±1.10#
50.46±3.95
28.42±11.53
93.12±34.14
21.35±0.54
6.59±0.77
治疗组
治疗前
, http://www.100md.com
23
5.46±0.72
3.37±0.30
11.32±0.56
58.7±0.42
28.11±11.11
89.12±20.21
22.64±0.15
8.78±0.37
治疗后
23
3.18±0.62**△
, http://www.100md.com
1.85±0.20**△
7.25±0.13*△
46.3±2.80*△
17.21± 3.12*△
51.25±20.00*△
17.15±0.32*△
5.45±0.40**△△
与治疗前比较,#t=2.05~2.36,P<0.05;*t=2.24~2.71,P<0.05;**t=2.82~2.98,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2.01~2.28,P<0.05;△△t=2.76,P<0.01
, 百拇医药
2 讨 论
降纤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及高黏血症的良好效果已有不少报道。本文结果显示,脑血栓病人降纤酶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变化,尤其以凝血因子Ⅰ,全血黏度降低明显。其作用机制为降纤酶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降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所以使生成的血纤维蛋白很快被消除。t-PA不但分解凝血因子Ⅰ,还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红细胞凝聚、抑制红细胞沉降、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等作用,从而降低血管阻力,起到溶栓作用。另外,降纤酶能使红细胞表面电荷增加,加快红细胞泳动速度,抑制红细胞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使血液极易通过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速度,从而改善脑缺血区的供氧、供血,起到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作用〔1〕。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29~630
(1998-10-15收稿 1999-04-19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