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高位保留灌肠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探讨
作者:张秀兰 尹维佳
单位: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都610041)
关键词:胰腺炎;保留灌肠;中药
华西医学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1999年 第14卷 第2期 Vol 摘要:本文总结了2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药高位保留灌肠的临床观察与护理。重点介绍在心理护理方面加强宣教,向患者说明本病特点及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治疗的必要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药液流速及压力、插入肛管的深度进行适当的改进;操作后注意观察肛门自主排便时间,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3;R576;R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179(1999)02-0190-01
, http://www.100md.com
The Role of Chinese Herbal Decotion High Retention Enema in Patientswith Acute Pancreatitis
ZHANG Xiu-lan,YIN Wei-jia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多以上腹部疼痛、腹胀伴恶心、呕吐,腹部压痛及血尿淀粉酶增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率在急腹症中占3~5位,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高,一直是临床医学面临的重点课题之一。我科自80年代后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急性胰腺炎病人中常因严重胃肠动力学紊乱(麻痹性肠梗阻等)影响中药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实际中,常常需要使用中药进行灌肠,而按常规的灌肠方法,难以取得预期的疗效。为此,我们经过近年的摸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方法。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研究对象 1998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院中西医结合科病房急性胰腺炎(急性期)病例264例,均符合1992年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诊断和临床分类标准〔1〕。其中男119例次,占45.08%,女145例次,占54.92%,平均年龄37.95±14.16岁,最大81岁,最小3.5岁。院外病程平均1.52±1.16天;重症急性胰腺炎者38例次,占14.39%;轻症急性胰腺炎226例次,占85.61%。
1.2 治疗方法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禁食、补液、补充水、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等基础治疗,根据病情必要时加用胃肠减压,抗生素治疗等,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药柴芩承气汤加减(柴胡、黄芩、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等)〔2〕口服或胃管内注入,依据患者胃肠动力学紊乱的程度,适时行中药高位保留灌肠。
1.3 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方法
目的:自肛门灌注中药,保留在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 百拇医药
药液准备:柴芩承气汤加减煎剂200ml加芒硝20g,药液温度41~43℃
操作要点:向病员解释进行灌肠的治疗作用及必要性,以取得理解和合作;若患者腹胀明显,可先进行肛管排气,用以排除肠腔积气,减轻腹胀;采用左侧卧位为宜,灌肠时臀部抬高10cm;液面距肛门50~60cm;插入肛管约25~30cm;操作完毕后嘱患者尽量保持较长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软件包PEMS2.1版》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药高位保留灌肠106例,其中:重症38例(35.85%),均作了高位保留灌肠;轻症68例(64.15%),占轻症患者3.01%。
2.2 本组病例经中药高位灌肠,其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重症患者平均灌肠4.51±2.66次,轻症患者平均灌肠次数0.59±0.47次,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1.87,P<0.01。恢复自主肛门排便时间,重症1.56±0.32天,轻症0.44±0.18天,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3.01,P<0.01。
, 百拇医药
2.3 本组病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总治愈238例,总治愈率90.15%,好转21例,占7.95%。重症中转手术治疗6例,手术率15.79%,重症死亡5例,病死率13.16%。
3 讨论
3.1 急性胰腺炎时由于应激反应,腹腔神经丛受刺激和渗液直接作用于肠管,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肠运动抑制,表现为肠麻痹、肠梗阻等。肠运动抑制将导致肠内容物停滞,细菌过度生长和上行,并有利于细菌粘附在肠粘膜表面,进而穿透上皮细胞进入体内。肠内容物停留刺激肠分泌增加,进一步增加肠内容物和肠内压力,导致肠缺血、肠胃扩张和粘膜破损,最终破坏粘膜的屏蔽作用,从而增加胰腺和腹腔感染的机会〔3〕。
3.2 急性胰腺炎中肠运动状态是一个决定病程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中药治疗的关键是尽早促使肠蠕动的恢复。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采用以柴芩承气汤为主的中药刺激胃肠道运动、松弛Oddi氏括约肌,减少胃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和肠麻痹、肠损伤带来的后期细菌移位并由此导致的胰腺和胰周感染的可能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十二指肠环附近张力增加,频繁的恶心呕吐等给口服中药治疗带来了困难,早期适时采用中药灌肠,通过直肠给药可增加部分中药的吸收,帮助排除肠道内积气及积便,缓解腹部症状及体征,并且通过局部给药起到抑制肠道内细菌过度繁殖,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防止发生继发性胰腺感染,减少手术及死亡率。本组重症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中转手术率为15.79%,低于我院1997年前手术率(29.29%)。病死率为13.16%,低于目前国际公认死亡率(30%)〔4〕。
, 百拇医药
3.3 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常规灌肠由于忽略了急性胰腺炎胃肠动力学紊乱导致的腹胀(腹内压增高),其溶液流速慢、压力低、插入肛管深度不够等可能导致治疗效果差;而高位保留灌肠克服了上述不足,注意了插入肛管深度及压力,观察患者肠鸣恢复及自主排便情况,必要时可重复使用。由于病情越重,患者肠麻痹越明显,故本组重症患者需要灌肠的次数多于轻症患者,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应地其恢复肛门自主排便时间也较轻症患者为长,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护理体会
4.1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常因为剧烈的腹痛腹胀以及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等常常导致情绪焦虑、恐惧,因此对患者的心理治疗及耐心细致的解释必不可少,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及合作。
4.2 若患者腹胀明显,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麻痹程度重,可先进行肛管排气,用以排除部分肠腔积气减轻腹压,为下一步高位保留灌肠提供有利条件。
, 百拇医药
4.3 由于不同程度的麻痹性肠梗阻,腹内压较高,因此要求适当提高药液流速及压力。在临床应用中,我们观察到以液面距肛门50~60cm时所产生的流速及压力较为合适,插入肛管约25~30cm。
5 参考文献
1 Bradley:A clinically based classification of pancreatitis.Arch Surg 1993;128:586-590.
2 贺志光,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49。
3 陈晓理,竹山宜典,齐藤洋一:肠道动力学改变在急性胰腺炎的病程和治疗中的意义。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1998。
4 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nterology:United Kingdom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Gut,1998;42(suppl 2):sl-13.
(收稿日期:1998-09-02), 百拇医药
单位: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都610041)
关键词:胰腺炎;保留灌肠;中药
华西医学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1999年 第14卷 第2期 Vol 摘要:本文总结了2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药高位保留灌肠的临床观察与护理。重点介绍在心理护理方面加强宣教,向患者说明本病特点及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治疗的必要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药液流速及压力、插入肛管的深度进行适当的改进;操作后注意观察肛门自主排便时间,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3;R576;R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179(1999)02-0190-01
, http://www.100md.com
The Role of Chinese Herbal Decotion High Retention Enema in Patientswith Acute Pancreatitis
ZHANG Xiu-lan,YIN Wei-jia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多以上腹部疼痛、腹胀伴恶心、呕吐,腹部压痛及血尿淀粉酶增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率在急腹症中占3~5位,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高,一直是临床医学面临的重点课题之一。我科自80年代后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急性胰腺炎病人中常因严重胃肠动力学紊乱(麻痹性肠梗阻等)影响中药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实际中,常常需要使用中药进行灌肠,而按常规的灌肠方法,难以取得预期的疗效。为此,我们经过近年的摸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方法。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研究对象 1998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院中西医结合科病房急性胰腺炎(急性期)病例264例,均符合1992年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诊断和临床分类标准〔1〕。其中男119例次,占45.08%,女145例次,占54.92%,平均年龄37.95±14.16岁,最大81岁,最小3.5岁。院外病程平均1.52±1.16天;重症急性胰腺炎者38例次,占14.39%;轻症急性胰腺炎226例次,占85.61%。
1.2 治疗方法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禁食、补液、补充水、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等基础治疗,根据病情必要时加用胃肠减压,抗生素治疗等,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药柴芩承气汤加减(柴胡、黄芩、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等)〔2〕口服或胃管内注入,依据患者胃肠动力学紊乱的程度,适时行中药高位保留灌肠。
1.3 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方法
目的:自肛门灌注中药,保留在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 百拇医药
药液准备:柴芩承气汤加减煎剂200ml加芒硝20g,药液温度41~43℃
操作要点:向病员解释进行灌肠的治疗作用及必要性,以取得理解和合作;若患者腹胀明显,可先进行肛管排气,用以排除肠腔积气,减轻腹胀;采用左侧卧位为宜,灌肠时臀部抬高10cm;液面距肛门50~60cm;插入肛管约25~30cm;操作完毕后嘱患者尽量保持较长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软件包PEMS2.1版》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药高位保留灌肠106例,其中:重症38例(35.85%),均作了高位保留灌肠;轻症68例(64.15%),占轻症患者3.01%。
2.2 本组病例经中药高位灌肠,其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重症患者平均灌肠4.51±2.66次,轻症患者平均灌肠次数0.59±0.47次,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1.87,P<0.01。恢复自主肛门排便时间,重症1.56±0.32天,轻症0.44±0.18天,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3.01,P<0.01。
, 百拇医药
2.3 本组病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总治愈238例,总治愈率90.15%,好转21例,占7.95%。重症中转手术治疗6例,手术率15.79%,重症死亡5例,病死率13.16%。
3 讨论
3.1 急性胰腺炎时由于应激反应,腹腔神经丛受刺激和渗液直接作用于肠管,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肠运动抑制,表现为肠麻痹、肠梗阻等。肠运动抑制将导致肠内容物停滞,细菌过度生长和上行,并有利于细菌粘附在肠粘膜表面,进而穿透上皮细胞进入体内。肠内容物停留刺激肠分泌增加,进一步增加肠内容物和肠内压力,导致肠缺血、肠胃扩张和粘膜破损,最终破坏粘膜的屏蔽作用,从而增加胰腺和腹腔感染的机会〔3〕。
3.2 急性胰腺炎中肠运动状态是一个决定病程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中药治疗的关键是尽早促使肠蠕动的恢复。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采用以柴芩承气汤为主的中药刺激胃肠道运动、松弛Oddi氏括约肌,减少胃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和肠麻痹、肠损伤带来的后期细菌移位并由此导致的胰腺和胰周感染的可能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十二指肠环附近张力增加,频繁的恶心呕吐等给口服中药治疗带来了困难,早期适时采用中药灌肠,通过直肠给药可增加部分中药的吸收,帮助排除肠道内积气及积便,缓解腹部症状及体征,并且通过局部给药起到抑制肠道内细菌过度繁殖,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防止发生继发性胰腺感染,减少手术及死亡率。本组重症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中转手术率为15.79%,低于我院1997年前手术率(29.29%)。病死率为13.16%,低于目前国际公认死亡率(30%)〔4〕。
, 百拇医药
3.3 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常规灌肠由于忽略了急性胰腺炎胃肠动力学紊乱导致的腹胀(腹内压增高),其溶液流速慢、压力低、插入肛管深度不够等可能导致治疗效果差;而高位保留灌肠克服了上述不足,注意了插入肛管深度及压力,观察患者肠鸣恢复及自主排便情况,必要时可重复使用。由于病情越重,患者肠麻痹越明显,故本组重症患者需要灌肠的次数多于轻症患者,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应地其恢复肛门自主排便时间也较轻症患者为长,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护理体会
4.1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常因为剧烈的腹痛腹胀以及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等常常导致情绪焦虑、恐惧,因此对患者的心理治疗及耐心细致的解释必不可少,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及合作。
4.2 若患者腹胀明显,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麻痹程度重,可先进行肛管排气,用以排除部分肠腔积气减轻腹压,为下一步高位保留灌肠提供有利条件。
, 百拇医药
4.3 由于不同程度的麻痹性肠梗阻,腹内压较高,因此要求适当提高药液流速及压力。在临床应用中,我们观察到以液面距肛门50~60cm时所产生的流速及压力较为合适,插入肛管约25~30cm。
5 参考文献
1 Bradley:A clinically based classification of pancreatitis.Arch Surg 1993;128:586-590.
2 贺志光,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49。
3 陈晓理,竹山宜典,齐藤洋一:肠道动力学改变在急性胰腺炎的病程和治疗中的意义。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1998。
4 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nterology:United Kingdom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Gut,1998;42(suppl 2):sl-13.
(收稿日期:1998-09-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