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草药》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30953
叶绿素铜钠盐制备工艺的改进
http://www.100md.com 《中草药》 1999年第2期
     作者:尹 莲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所(210029)

    关键词:

    中草药/990213 叶绿素衍生物制备成盐,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和独特的功能[1],耐光性好,色泽绿亮,食品、化工等行业用作着色剂;临床上治疗传染性肝炎等[2]

    我国主要以蚕砂为原料提取叶绿素制备叶绿素铜钠盐。国内外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的工艺由于使用设备的规模和特点不同而有区别[3],主要有两种典型工艺,一种是先皂化后铜代,另一种是先铜代后皂化。工艺中均将浸提和皂化工序分开进行。叶绿素不稳定,在浸提过程中,见光、受热时间长易被破坏。本文对现有制备叶绿素铜钠盐工艺进行了改进,将浸提和皂化工序合并,产品的纯度及得率得到满意的结果。

, 百拇医药     1 新工艺

    1.1 工艺路线:蚕砂→浸提皂化→过滤浓缩→酸化铜化→置钙去杂→成盐干燥

    a)浸提:1 kg 40目蚕砂粉末,加水软化,用95%乙醇2 500 mL浸没,加10% NaOH溶液,70 ℃左右的水浴浸提,抽滤,滤渣再浸提两次,合并滤液。

    b)浓缩去杂:滤液在80 ℃左右水浴真空浓缩至原体积的一半,用等体积的石油醚萃取不皂化物,至石油醚层无色。

    c)酸化置铜:取下层皂化液,加入10%硫酸铜溶液,调pH2~3,置沸水浴中,铜叶绿酸沉淀或漂浮水面。

    d)置钙去杂:将铜叶绿酸用热水洗涤,加入10% Ca(OH)2溶液,调pH10~11,加热至60 ℃~80 ℃,搅拌20 min冷却过滤,沉淀用水洗涤4~5次,再用1%盐酸溶解沉淀,调pH为2~3,用水和30%~50%乙醇洗涤2~3次,得纯净的铜叶绿酸。
, 百拇医药
    e)成盐:将纯净的铜叶绿酸用乙醇溶解,加入10%NaOH溶液,调pH11,过滤,水洗2~3次,真空干燥得墨绿色叶绿素铜钠盐粉末10.6 g。

    1.2 理化指标检测:各项理化指标参照国家标准[4]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品质量:将叶绿素铜钠盐产品与市售的样品紫外分光光谱图比较,最大吸收峰分别在λ400~410 nm、620~630 nm处,说明样品组成基本一致,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表1)。说明改进的新工艺方法可行。

    2.2 产品纯度:见表1

    新工艺用碱性乙醇溶液提取叶绿素时,木质素,纤维素及蛋白质等物质会随之浸出,因此,增加了置钙纯化工序,即利用铜叶绿素酸与Ca2+在碱性条件下生成不溶性的叶绿素铜钙,而在pH为2~3时又转变成铜叶绿素酸这一特性,有效地去除杂质,制备出高纯度的叶绿素铜钠盐[5,6]
, 百拇医药
    表1 原、新工艺叶绿素铜钠盐样品的理化指标和含量 样品

    外观

    性能

    pH值

    吸光比

    (E405A/E430A)

    总铜(%)

    游离铜(%)

    硫酸灰分(%)

    市售

    墨绿色粉末

    易溶于水
, http://www.100md.com
    9.50

    3.8

    5.2

    0.017

    20

    原

    墨绿色粉末

    易溶于水

    9.62

    3.7

    5.0

    0.017

    21
, 百拇医药
    新

    墨绿色粉末

    易溶于水

    9.50

    3.4

    4.8

    0.011

    21

    吸光度比值(E405A/E630A)能反映样品的纯度,在标准范围内,比值小,纯度则高。新工艺与原工艺相比,纯度有所提高(表1),说明新工艺能有效地去除杂质,提高产品纯度。

    2.3 产品得率:叶绿素不稳定,见光受热易被破坏,而皂化后成为叶绿素钠盐,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受热80 ℃以上都不易被破坏,产品质量,得率保持稳定。
, http://www.100md.com
    *尹莲 助研,硕士学位。原在南京生物化学制药所从事天然产物制备工艺的研究,1996年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献所从事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文献工作。主要科研成果有:茶叶主要品质成分紫外光谱法的快速测定,荼叶品质的快速模糊综合评判,茶多酚制备工艺的优化、叶绿素及其多种衍生物的制备、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在果品上的保鲜等。目前参加《中华本草》等书的编写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蚕学会.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论文资料选集.1990:122

    [2] 华南农学院蚕桑系.化学通报,1978,6:28

    [3] 吕译伦,等.广州食品工业科技,1991,1:4

    [4] GB 3262-82

    [5] CN 1063704 A

    [6] JP 昭 57-1077064

    (1998-04-20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