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微循环》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32766
血液流变性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中国微循环》 1999年第2期
     作者:李党生 罗 芳 王敦德 马建芳 安一明

    单位:350002 福州,解放军第476医院内三科

    关键词:血液流变性;血流动力学;椎动脉

    中国微循环990216 【摘要】 目的 探索颈内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颈内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45例急性脑梗塞(治疗组),并与大剂量静脉滴注尿激酶45例(对照组)对比。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分别为48.8%、91.1%。对照组痊愈率、显效率分别为26.6%、60%。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改变不明显(P>0.05)。且无1例发生出血。对照组血流变学全血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改变显著(P<0.01)。2例并发脑出血,1例皮肤瘀斑,1例上消化道出血。结论 颈内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显著且安全。

    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但溶栓药物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等各家报告不一。我们于1993年7月~1998年11月,采用颈内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45例,并与静滴大剂量尿激酶45例作对比,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资料和方法

    1 病例选择标准 ① 按照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CT扫描排除颅内出血,确为相对低密度或等密度影象。发病至治疗时间在1~48h,颈内动脉系统血栓性脑梗塞;② 无明显并发症,特别是出血性疾病;③ 血压低于26/15kPa。

    2 一般资料 凡符合上述标准,按治疗先后顺序分组。单数为治疗组,偶数为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8±11.4岁。有高血压病史21例,糖尿病史10例。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65.9±10.2岁。有高血压病史24例,糖尿病史7例。根据全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型,治疗组轻型22例,中型21例,重型2例;对照组轻型20例,中型23例,重型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史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

    3 方法 治疗组: 用7号针穿刺病灶侧颈内动脉,待成功后,加压滴注尿激酶5万U+甘露醇100ml,20min内用完。每日1次,共2次。其它常规治疗同对照组。发病至治疗时间为3~48h。其中9例≤6h,20例在6~24h,16例在24~48h。对照组: 150万U尿激酶加生理盐水250ml中, 每日一次静滴, 共静滴2天。发病至治疗时间2~48h,其中7例≤6h,21例在6~24h,17例在24~48h,其它常规每天查出、凝血时间、用尼莫地平、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如颅高压者静推甘露醇。
, 百拇医药
    4 疗效观察 用尿激酶前、2天后,全部病人用江苏锡山医疗光学仪器厂XBH—38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进行血流变检查。临床疗效依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用药2天后进行疗效评定,转归分四个等级: ① 基本治愈: 病残程度为0级;② 显著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1分,且病残程度在1~3级;③ 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20分;④ 无变化或恶化: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8分或增加更多。

    结 果

    1 临床疗效 治疗组: 痊愈22例(48.8%),显著进步19例(42.2%),进步4例(8%);对照组: 痊愈12例(26.6%),显著进步15例(33.3%),进步11例(24.4%),无效7例(15.5%)。其中2例并发脑出血,1例皮肤瘀斑,1例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痊愈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显效率(痊愈+显著进步)两组分别为91.1%和60%,有显著差异(P<0.05)。
, http://www.100md.com
    2 血液流变学改变见表1。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改变均以对照组为明显,尤以全血粘度和纤维蛋白原为著(P<0.01),血浆粘度和还原比粘度有显著差异(P<0.05),而红细胞压积和血沉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s)

    n

    全血粘度(mpa.s)

    红细胞压积(%)

    血浆粘度(mPa.s)

    还原比粘度
, 百拇医药
    纤维蛋白原(g/L)

    治疗组

    治疗前

    治疗后

    45

    5.06±0.35

    5.02±0.39

    46.0±3.40

    47.0±2.93

    1.89±0.17

    1.91±0.16

    8.71±0.78
, 百拇医药
    8.72±0.80

    3.268±0.121

    3.273±0.123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45

    5.06±0.39

    3.09±0.45**

    46.1±3.16

    44.6±3.01

    1.93±0.17
, http://www.100md.com
    1.72±0.15*

    8.72±0.69

    8.01±0.46*

    3.236±0.111

    1.488±0.123**

    注: 治疗前后相比*P<0.05,**P<0.01。

    讨 论

    血栓形成使脑血管闭塞是脑梗塞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急性脑组织缺血6小时以上将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害,但其周边的区域即“缺血半暗区”的神经组织仅出现代谢性损害,恢复血流再灌注后有功能恢复的可能性,缺血半暗区理论为急性血栓形成的溶栓提供了理论依据[2]。因此,溶栓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是急性脑梗塞早期治疗最基本的措施。
, http://www.100md.com
    尿激酶是纤溶酶原的激活物,它能使无活性的纤溶酶原转变成有活性的纤溶酶,从而溶解纤维蛋白凝块,使血栓溶解[3]。溶栓时间,首次溶栓应在急性脑梗塞发病3~6小时内即超早期进行[4],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在临床上实际能在这一“治疗时间窗”内开始溶栓的患者数量十分有限。本组病例的治疗时限放宽到发病48h内,结果表明尿激酶仍取得显著疗效。因此适当放宽治疗时限仍具有意义。对于超过“治疗时间窗”的病例,尿激酶仍具有部分溶栓或抑制血栓进展的作用。

    尿激酶的用量目前尚不统一,治疗组采用了颈动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病灶区,提高了病灶区药物浓度,同时避免了静脉给药经大小循环才能达脑部,缩短了循环时间,这样起效快,用量小,避免因尿激酶用量过大而致出血并发症。治疗组痊愈22例,显效率91.1%,无一例并发出血;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率60%。两组的痊愈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显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变与副作用相一致,以对照组明显,其中4例血纤维蛋白原测定均小于1.0g/L,致2例并发症出血,1例为皮肤瘀斑,1例上消化道出血。说明大剂量静脉滴注尿激酶易引起出血。因此小剂量尿激酶颈动脉滴注治疗脑梗塞较静脉滴注尿激酶疗效高且安全。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孟家眉.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建议.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4):57

    2 徐小林综述.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动脉内溶栓治疗及药物选择.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6,15(5):264

    3 李永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1):30

    4 刘春祥,芮德源,王荣江.脑梗塞与介入治疗.吉林: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98~401

    收稿: 1999-02-01 修回: 1999-03-1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