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35465
小麦麸在预防结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http://www.100md.com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1999年第2期
     作者:程炳钦 张坚 萧军

    单位:程炳钦 张坚 天津中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300193);萧军 天津市公交三公司职工医院

    关键词: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990234 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结肠肠壁上皮细胞极易受肠道内环境的影响(如膳食因素和致癌物质)而转化,因此结肠癌变的发生率要比小肠高上千倍〔1〕。结直肠癌病因学的研究也表明〔2〕,膳食因素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近几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小麦麸在预防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 小麦麸在预防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 小麦麸至少通过三个途径使结肠肠道中致癌物质减少
, http://www.100md.com
    1.1.1 小麦麸能抑制结肠肠道中易产生致癌物质的腐生菌生长 结肠中一些腐生菌(如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和粪链球菌等)在较高的pH环境下异常活跃,易产生致癌物质〔3〕。结肠肠道中一些有益菌能利用膳食纤维(如小麦麸等)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丁酸等)。这些短链脂肪酸特别是乙酸能降低结肠肠道pH而抑制结肠肠道腐生菌的生长。实验表明〔4〕,小麦麸有显著增加大鼠盲肠内短链脂肪酸(包括乙酸)含量和显著降低大鼠盲肠pH的作用(P<0.05)。说明小麦麸能抑制结肠肠道腐生菌的生长,减少致癌物质生成。

    1.1.2 小麦麸对很多致癌物质(如亚硝胺、苯酚与甲苯酚、吲哚与甲基吲哚、胆汁酸与次级胆汁酸等)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可以使结肠肠道中致癌物质减少 以胆汁酸为例:胆汁酸是胆固醇代谢的正常产物,也是癌诱变剂粪戊烷的两种前体之一。胆汁酸在肠内细菌的作用下会转变成次级胆汁酸及其诱导体、芳香族多环碳化氢、雌性激素和环氧化合物等致癌和促癌的物质。胆酸中的次胆酸(石胆酸和脱氧胆酸)也是结肠肿瘤的刺激物。研究表明〔5〕,人体内高浓度的胆酸是导致结肠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小麦麸使胆汁酸排泄量明显减少并有束缚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的作用,从而较大地减少了结肠肠道中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数量,而燕麦麸和玉米麸没有这种作用〔6〕。有人认为〔7〕,使胆汁酸排泄量明显减少是小麦麸减少患结肠癌危险的主要原因。
, 百拇医药
    1.1.3 小麦麸使结肠肠道中参与致癌物质形成的酶活性降低,从而使结肠肠道中致癌物质减少 结肠细菌的β-葡萄糖苷酸酶、7a-脱羟基酶、硝基还原酶和偶氮基还原酶等,在结肠肠道中通过酶促反应能导致有毒和致癌物的生成,并且有些产物作为肿瘤刺激物起作用。小麦麸能使粪便细菌的上述所有酶的活性下降,从而使结肠肠道中致癌物质生成减少,而有些膳食纤维没有这种作用〔6〕

    1.2 小麦麸酵解生成短链脂肪酸对结肠癌的影响

    小麦麸主要以结肠内酵解生成短链脂肪酸而影响结肠癌发生的。在肠道厌氧菌的作用下小麦麸酵解生成的短链脂肪酸迅速地被肠粘膜吸收,而游离的短链脂肪酸能降低结肠肠道的pH、改变菌属平衡、影响致癌代谢的过程。在短链脂肪酸中丁酸是最重要的一种,它是结肠细胞的主要能源。实验表明〔4〕,小麦麸有显著增加大鼠盲肠内挥发性脂肪酸丁酸含量的作用(P<0.05)。

, http://www.100md.com     1.2.1 丁酸能抑制结直肠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和转化 目前认为〔8〕,细胞过度增生是癌症的早期变化,是癌症的非基因性的原因,结直肠上皮细胞过度增生有导致结直肠癌的危险。实验证明,有些膳食纤维如果胶、树胶、爱兰苔胶等能引起结直肠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而小麦麸没有这种作用。小麦麸酵解产生的丁酸能通过影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DNA甲基化而稳定DNA,从而抑制结直肠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实验证明,丁酸能抑制人结肠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和转化。酵解时丁酸产量不同可能是造成膳食纤维预防结肠癌效果不同的一个主要原因。

    1.2.2 丁酸能促进结肠癌细胞分化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9〕,肿瘤和癌症的发生与细胞凋亡(apoptosis)密切相关。生理浓度的丁酸有调节细胞凋亡的作用,并能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向程序化死亡(apoptosis)的方向转化,降低其生长速率。

    1.2.3 小麦麸能显著降低结肠肠道pH,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有资料表明〔10〕,将肿瘤细胞置于酸性环境中有助于促进肿瘤细胞凋亡(apoptosis)。实验表明〔4〕,小麦麸可显著降低大鼠盲肠内pH(P<0.05),因此可能有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 百拇医药
    1.2.4 小麦麸酵解产生的丁酸能使转化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 有资料表明〔11,12〕,食管增生上皮是可以逆转的,即既可以转变为癌细胞,也可以向正常上皮细胞逆转。结肠增生上皮也是可以逆转的。丁酸对结肠上皮细胞的癌变有抑制作用,它能使转化细胞转变为正常细胞而防止其癌变。

    1.3 小麦麸有软便和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

    有资料表明〔4,13〕,小麦麸有显著增加大鼠粪便产量、水分、脂类、正常细菌含量,有显著增加大鼠盲肠内短链脂肪酸含量和显著降低大鼠盲肠内pH的作用(P<0.05),说明小麦麸有软便和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能缩短粪便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使致癌物质得到稀释并和肠粘膜的接触时间减少,减少了致癌物质对肠粘膜的刺激,对结肠癌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1.4 小麦麸对结肠粘膜上皮生长因子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动物实验表明〔14〕,10%小麦麸可使Fisher大鼠结肠粘膜上皮生长因子活性降低63%。结肠粘膜上皮生长因子是完整胃肠道增生的刺激物,已知其受体的过度表达与结肠等部位癌变有密切关系。Paul认为这是小麦麸降低结肠癌发生率的重要环节。

    1.5 小麦麸的抗氧化活性和消除自由基的作用

    现代医学证明〔15〕,脂质过氧化所产生的自由基在癌肿形成的起始和促成阶段都起重要作用。结肠癌的发生与脂质过氧化所产生的自由基有直接关系。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的自由基,主要有超氧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氢过氧自由基等。羟自由基(.OH)是公认的也是最具危害性的自由基,它可以与产生部位的任何生物分子反应,由氧化应激所造成的损害几乎全部由羟自由基(.OH)中介的。
, http://www.100md.com
    实验证明〔16,17〕,小麦麸具有抗氧化活性和清除羟自由基(.OH)的能力。食物纤维中所含黄酮类物质可能是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物质,这类物质和膳食纤维中的葡萄糖形成糖苷,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已在小麦麸和米糠中分离出。黄酮类物质具有清除超氧离子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的能力已被证实。

    以上事实表明,小麦麸在预防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尽管对小麦麸抗癌机制的解释各有不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许多研究都表明小麦麸对结肠癌有预防作用。许多动物试验也都证明〔6,18〕,食用小麦麸减少了化学诱导癌的发生率。而有些膳食纤维则没有这种作用。

    2 对小麦麸抗癌作用的不同意见

    有人对小麦麸抗癌作用持有异议〔8〕,理由是并不是所有的试验都能证明小麦麸有抗癌作用,有的试验表明小麦麸对癌症没有影响。这可能与小麦麸用量、食用小麦麸时间长短和小麦麸种类不同有关。有人证明〔19〕,各种小麦(产地、产年、产季、品种等不同)成分含量差异很大。
, http://www.100md.com
    3 食用小麦麸可能会产生的副作用

    3.1 小麦麸含有较多的粗纤维(46.13%)。有资料表明〔6〕,食物中含有过多的粗纤维可能是胃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小麦麸含有较多的植酸

    小麦麸含有较多的植酸,食物中的某些营养元素如铁、锌、钙、镁、铜、锰等和某些维生素如胡萝卜素、Vit A、Vit E等能与植酸结合形成不溶性盐而不被人体吸收。尽管如此,在正常情况下,小麦麸的摄入不会影响体内矿物质元素代谢,也不会产生维生素缺乏。

    4 小麦麸可能的替代品——小麦糊粉

    小麦糊粉是用特殊工艺从小麦麸中分离出来的,含有丰富的蛋白质(23.4%)和膳食纤维(32.4%)。尽管小麦糊粉膳食纤维含量仅为小麦麸的71%,粗纤维含量(4.1%)只有小麦麸的9%。目前小麦糊粉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初步研究表明〔4,13〕,小麦糊粉的生理作用优于小麦麸,是一种优良的膳食纤维资源,有可能成为小麦麸的替代品而广泛地应用于保健食品。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Goodlad RA & Wright NA.Epithelial kinetics,control and consequences of alterations in disease.In:Whitehead R,ed.Gastrointestinal and oesophageal pathology.Edinbergh:Churchill Livingstone,1995,97~116

    2 杨工,郑林,余海,等.大肠癌发病的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2,13∶30

    3 Heaton KW.Dietary fiber in perspective.Hum Nutr:Clin Nutr,1983,37C∶151~156

    4 Cheng BQ,Topping DL,Stone BA,et al.Comparative effect of dietary wheat bran and its morphological components (aleurone and pericarp-seed coat) on volatile fatty acid concentration in the rat.Brit J Nutr,1987,57∶69
, http://www.100md.com
    5 刘俊涛,许沈华,钱丽娟,等.大肠癌细胞内胆酸活度的研究.中华肿瘤杂志,1992,14∶427

    6 杨剑平.应当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膳食纤维的作用.生命的化学,1994,14(2)∶40

    7 Alberts DS,Ritenbaugh C,Story JA,et al.Randomized,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effect of wheat bran fiber and calcium on fecal bile acids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adenomatous colon polyps.J Natl Cancer Inst,1996,88(2)∶81

    8 Roberfroid MB.Role of dietary factors in the modulation of cancer induction.In:Waldron KW,Johnson IT,Fenwick GR,eds.Food and cancer prevention:Chemical and Biological Aspects.Cambridge: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1993,255~269
, 百拇医药
    9 Hague A,Manning AM,Hanlon KA,et al.Sodium-butyrate 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colonic tumor-cell lines in a p53-independent pathway-implications for the possible role of dietary fiber in the prevention of large-bowel cancer.Int J Cancer,1993,55∶498

    10 罗建东,郑平香,陈修.细胞内pH与细胞凋亡.生命科学,1997,9∶218

    11 郭永军,陆士新,梁苑苑.亚硝酸胺对人食管上皮中癌基因的作用.中华肿瘤杂志,1994,16∶407

    12 Smith JG & German JB.Molecular and genetic effects of dietary derived butyric acid.Food Technol,1995,49(11)∶87
, 百拇医药
    13 程炳钦,Grave F,Stone BA.麦粉蛋白粒和麦麸对大鼠粪便水分、脂类含量和血脂影响的比较.营养学报,1995,17∶92

    14 Schaudies RP,Satchnithanandam S,Calvert RJ.Alteratin in levles of immunoreactiv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mucosa of Fisher rats fed a diet containing 10% wheat bran.J Nutr,1991,121∶800

    15 许小波.脂质过氧化与癌肿形成.生命的化学,1995,15(6)∶42

    16 欧仕益,高孔荣,黄惠华.麦麸膳食纤维抗氧化和羟自由基清除活性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1997,(5)∶44
, 百拇医药
    17 陈雨亭,李小洁,赵保路,等.芦丁等天然产物清除活性氧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的ESR研究.生物物理学报,1989,5(3)∶235

    18 Nakaji Shigeyuki,Kazuo Sugawara,Masanori Ohta,et al.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wheat bran against 1,2-dimethylhydrazine induced large bowel carcinogensis in rats.Nutr Res,1996,16(9)∶1521

    19 Davis KR,Litteneker N,Tourneau DL,et al.Evaluation of the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Wheat.I.Lipid Constituents.Cereal Chem,1980,57∶17

    (收稿:1998-06-1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