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流行病学及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啸飞 程显声
单位: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流行病学
中国循环杂志990240 摘要 肺栓塞(PE)是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而绝大多数PE病人都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并存。欧美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对DVT、PE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病因学进行了报道。本文将对近几年有关影响DVT、PE发病的后天性因素,先天性的遗传因素,以及发病率、死亡率方面研究进行综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并不鲜见。在美国,血栓栓塞是第3位心血管病[1],PE是第3位常见急性致死原因[2]。美国每年都有30万~80万DVT和PE发生[1,3],据尸检报告美国每年死于PE的人数估计高达10万~20万之多。在过去诊断为DVT的30%病人中,至少有将再次发生有症状的DVT。深静脉血栓形成、PE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绝大多数PE病人都与下肢DVT并存,因此,临床上检查下肢DVT、PE应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 http://www.100md.com
国外大量研究证实,DVT是PE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60%~70%的DVT病人会发生PE,因此DVT发病机制、诱因及预防等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术界基本公认DVT发生的原因与血流停滞、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壁损伤有关。欧美国家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发生DVT的风险人群特征一般是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秋冬两季更为频发[4]。DVT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前发生过血栓栓塞、近期手术、长期静卧、静脉瓣及下肢手术、创伤、脑中风、矫形外科手术、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病、肥胖、脓毒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静脉曲张、妊娠、口服避孕药等[5]。一般成年人发生DVT要具备2个危险因素,而儿童则往往要具备4个以上。法国一项多中心静脉血栓病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446例DVT病人中,有高达87%的病人发生了致命性的PE,DVT和PE总病死率为4.4%,而单独PE病死率为6.6%。有关DVT危险因子研究结果表明:65岁以上、以前曾有静脉血栓史、高危情况(最近3个月内有外科或下肢外伤)、恶性肿瘤、以及静脉曲张等5个因子是影响DVT发生的独立变量[4]。
, 百拇医药
国外对许多分子遗传流行病学家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VT和PE除了后天性的危险因子外,部分病人还有先天性易患DVT因素。以前对DVT遗传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性蛋白C、蛋白S及抗血栓素Ⅲ遗传缺陷上。近年的研究热点主要在凝血因子Ⅴ突变和活性蛋白C抵抗方面。据DVT及PE家系报道主要认为:凝血因子Ⅴ突变,是DVT发生的最重要的遗传因素。还有研究报道活性蛋白C抵抗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而大多数情况下,活性蛋白C抵抗是由凝血因子Ⅴ突变引起的。在白种人凝血因子Ⅴ突变发生率为3%~7%[6]。杂合子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对危险度是无凝血因子Ⅴ突变的3倍,而纯合子发病的相对危险度是无凝血因子Ⅴ突变的80倍[7]。
最近,哈佛医学院报告了长达12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在发生DVT的156例病人中进行了Ⅴ因子Leiden的多聚酶链反应。结果是:携带突变Ⅴ因子的杂合子发生DVT的风险随年龄变化,并显著地大于非携带者。两组率差:50岁以下,两组相似;50~59岁,率差为1.23;60~69岁,率差为1.61;70岁以上,率差为5.97。原发性的DVT病人年龄专指率在有因子Ⅴ突变和无因子Ⅴ突变两组中没有差异[8]。
, http://www.100md.com
也有人研究认为高半胱氨酸与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关。研究结果是,高半胱氨酸可能影响凝血系统和内皮对血栓形成的阻力,并干扰一氧化氮的血管扩张和抗血栓形成的能力。
Ridker等[6]报道了人群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高半胱氨酸和凝血因子Ⅴ突变的研究。参加人数为14 916名健康人。在12年的定群随访中,共发生了158例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对145例病人成功地进行了高半胱氨酸和凝血因子Ⅴ突变分析。在该研究中,同时采用了队列内病历对照研究。145例静脉血栓形成中,有73例(50.3%)是原发性的。把半胱氨酸(tHcy)分别按50、75、80、85、90、95分位数分成6组后,发生任何类型的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原发性的相对危险逐渐增大。携带突变的凝血因子Ⅴ发生任何类型的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对危险也逐渐增大,原发性的静脉血栓形成也有同样结果。按凝血因子Ⅴ突变有无和高半胱氨酸有无分成4组:因子Ⅴ突变和高半胱氨酸同时存在;有因子Ⅴ突变,但无高半胱氨酸;无因子Ⅴ突变,但有高半胱氨酸;因子Ⅴ突变和高半胱氨酸同时都不存在。在控制了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的影响后,结果是两个因子都异常的发生任何类型的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对危险是9.65(P<0.01),仅有凝血因子Ⅴ突变一个因子的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对危险是1.90(P<0.01),仅有高半胱氨酸一个因子的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对危险是1.07。对原发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外科手术、外伤、癌症与原发性静脉血栓形成无关,而两个因子都异常的发生原发性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对危险是21.8(P<0.01),仅有凝血因子Ⅴ突变一个因子的相对危险是2.87(P<0.01),仅有高半胱氨酸一个因子的相对危险是2.43。
, 百拇医药
目前,我国人群DVT发病率、危险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的情况还不清楚,在这些领域内进行研究应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Macis G,Salcuni M,Cotroneo AR,et al.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and diagnostic imaging:integration of techniques and methods.Radiol Med Torino,1996,92:63—71.
2 Eftychiou V.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patient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nd pulmonary embolism.Nurse Pract,1996,21:50—52、58、61—62,passim,quiz 69—71.
, http://www.100md.com
3 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预防.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1987,6:293—298.
4 Oger E,Leroyer C,Le Moigne E,et al.The value of a risk analysis in clinically suspec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Respiration,1997,64∶326—330.
5 Ferrari E,Baudouy M,Cerboni P.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venous thrombolitic disease.Results of a french multicentre registry.Eur Heart J,1997,18:685—691.
6 Ridker PM,Hennekens CH,Selhub J,et al.Interrelations of hyperhomocyst(e)inemia,factor V leiden,and risk of future venous thromboembolism.Circulation,1997,95:1777—1782.
, http://www.100md.com
7 Phillips MD.Inter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Circulation,1997,95:1749—1751.
8 Ridker PM,Glynn RJ,Miletich JP,et al.Age-specific incidence rate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mong heterozygous carriers of factor V leiden mutation.Ann Intern Med,1997,126:528—531.
(收稿:1998-06-02 修回:1998-11-23), 百拇医药
单位: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流行病学
中国循环杂志990240 摘要 肺栓塞(PE)是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而绝大多数PE病人都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并存。欧美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对DVT、PE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病因学进行了报道。本文将对近几年有关影响DVT、PE发病的后天性因素,先天性的遗传因素,以及发病率、死亡率方面研究进行综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并不鲜见。在美国,血栓栓塞是第3位心血管病[1],PE是第3位常见急性致死原因[2]。美国每年都有30万~80万DVT和PE发生[1,3],据尸检报告美国每年死于PE的人数估计高达10万~20万之多。在过去诊断为DVT的30%病人中,至少有将再次发生有症状的DVT。深静脉血栓形成、PE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绝大多数PE病人都与下肢DVT并存,因此,临床上检查下肢DVT、PE应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 http://www.100md.com
国外大量研究证实,DVT是PE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60%~70%的DVT病人会发生PE,因此DVT发病机制、诱因及预防等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术界基本公认DVT发生的原因与血流停滞、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壁损伤有关。欧美国家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发生DVT的风险人群特征一般是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秋冬两季更为频发[4]。DVT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前发生过血栓栓塞、近期手术、长期静卧、静脉瓣及下肢手术、创伤、脑中风、矫形外科手术、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病、肥胖、脓毒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静脉曲张、妊娠、口服避孕药等[5]。一般成年人发生DVT要具备2个危险因素,而儿童则往往要具备4个以上。法国一项多中心静脉血栓病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446例DVT病人中,有高达87%的病人发生了致命性的PE,DVT和PE总病死率为4.4%,而单独PE病死率为6.6%。有关DVT危险因子研究结果表明:65岁以上、以前曾有静脉血栓史、高危情况(最近3个月内有外科或下肢外伤)、恶性肿瘤、以及静脉曲张等5个因子是影响DVT发生的独立变量[4]。
, 百拇医药
国外对许多分子遗传流行病学家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VT和PE除了后天性的危险因子外,部分病人还有先天性易患DVT因素。以前对DVT遗传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性蛋白C、蛋白S及抗血栓素Ⅲ遗传缺陷上。近年的研究热点主要在凝血因子Ⅴ突变和活性蛋白C抵抗方面。据DVT及PE家系报道主要认为:凝血因子Ⅴ突变,是DVT发生的最重要的遗传因素。还有研究报道活性蛋白C抵抗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而大多数情况下,活性蛋白C抵抗是由凝血因子Ⅴ突变引起的。在白种人凝血因子Ⅴ突变发生率为3%~7%[6]。杂合子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对危险度是无凝血因子Ⅴ突变的3倍,而纯合子发病的相对危险度是无凝血因子Ⅴ突变的80倍[7]。
最近,哈佛医学院报告了长达12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在发生DVT的156例病人中进行了Ⅴ因子Leiden的多聚酶链反应。结果是:携带突变Ⅴ因子的杂合子发生DVT的风险随年龄变化,并显著地大于非携带者。两组率差:50岁以下,两组相似;50~59岁,率差为1.23;60~69岁,率差为1.61;70岁以上,率差为5.97。原发性的DVT病人年龄专指率在有因子Ⅴ突变和无因子Ⅴ突变两组中没有差异[8]。
, http://www.100md.com
也有人研究认为高半胱氨酸与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关。研究结果是,高半胱氨酸可能影响凝血系统和内皮对血栓形成的阻力,并干扰一氧化氮的血管扩张和抗血栓形成的能力。
Ridker等[6]报道了人群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高半胱氨酸和凝血因子Ⅴ突变的研究。参加人数为14 916名健康人。在12年的定群随访中,共发生了158例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对145例病人成功地进行了高半胱氨酸和凝血因子Ⅴ突变分析。在该研究中,同时采用了队列内病历对照研究。145例静脉血栓形成中,有73例(50.3%)是原发性的。把半胱氨酸(tHcy)分别按50、75、80、85、90、95分位数分成6组后,发生任何类型的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原发性的相对危险逐渐增大。携带突变的凝血因子Ⅴ发生任何类型的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对危险也逐渐增大,原发性的静脉血栓形成也有同样结果。按凝血因子Ⅴ突变有无和高半胱氨酸有无分成4组:因子Ⅴ突变和高半胱氨酸同时存在;有因子Ⅴ突变,但无高半胱氨酸;无因子Ⅴ突变,但有高半胱氨酸;因子Ⅴ突变和高半胱氨酸同时都不存在。在控制了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的影响后,结果是两个因子都异常的发生任何类型的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对危险是9.65(P<0.01),仅有凝血因子Ⅴ突变一个因子的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对危险是1.90(P<0.01),仅有高半胱氨酸一个因子的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对危险是1.07。对原发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外科手术、外伤、癌症与原发性静脉血栓形成无关,而两个因子都异常的发生原发性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对危险是21.8(P<0.01),仅有凝血因子Ⅴ突变一个因子的相对危险是2.87(P<0.01),仅有高半胱氨酸一个因子的相对危险是2.43。
, 百拇医药
目前,我国人群DVT发病率、危险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的情况还不清楚,在这些领域内进行研究应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Macis G,Salcuni M,Cotroneo AR,et al.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and diagnostic imaging:integration of techniques and methods.Radiol Med Torino,1996,92:63—71.
2 Eftychiou V.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patient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nd pulmonary embolism.Nurse Pract,1996,21:50—52、58、61—62,passim,quiz 69—71.
, http://www.100md.com
3 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预防.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1987,6:293—298.
4 Oger E,Leroyer C,Le Moigne E,et al.The value of a risk analysis in clinically suspec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Respiration,1997,64∶326—330.
5 Ferrari E,Baudouy M,Cerboni P.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venous thrombolitic disease.Results of a french multicentre registry.Eur Heart J,1997,18:685—691.
6 Ridker PM,Hennekens CH,Selhub J,et al.Interrelations of hyperhomocyst(e)inemia,factor V leiden,and risk of future venous thromboembolism.Circulation,1997,95:1777—1782.
, http://www.100md.com
7 Phillips MD.Inter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Circulation,1997,95:1749—1751.
8 Ridker PM,Glynn RJ,Miletich JP,et al.Age-specific incidence rate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mong heterozygous carriers of factor V leiden mutation.Ann Intern Med,1997,126:528—531.
(收稿:1998-06-02 修回:1998-11-2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