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眼科新进展》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44548
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6例
http://www.100md.com 《眼科新进展》 1999年第2期
     作者:吕绍成 杨晓娥

    单位:124000 辽宁省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吕绍成);盘锦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杨晓娥)

    关键词: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

    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6例 近2a来我们对14a以下的儿童白内障,包括发育性、先天性、外伤性白内障施行了现代囊外白内障摘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共36例(42只眼),经3mo以上疗效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共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右眼18例,左眼12例,双眼6例。年龄为2~14a,平均8.5a。先天性白内障22只眼(6例双眼手术),发育性白内障7只眼,外伤性白内障13只眼。术前视力:光感/5m定位准确者28眼,手动/30cm者8眼,0.05~0.1者6只眼。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本组36例(42只眼)均在全麻下手术,术前常规用弱散瞳剂散瞳,作以上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角膜缘上1mm作梯形或隧道式切口,长度与植入晶状体直径等长。作晶状体前囊环形截开或撕囊,将皮质吸出。将标准成人度数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如有后囊混浊时,则用135-1.gif (127 bytes)号针头制成斜面弯曲的截囊针伸至人工晶状体与后囊之间,划开中心区后囊,保持视轴透明。术后除用激素、抗菌素、弱散瞳剂治疗外,从术后1wk开始进行弱视治疗,1mo后验光配镜,并定期更换眼镜。术后随访3~19mo,平均14mo。

    2 结果

    2.1 术后矫正视力 术后最好视力是发育性白内障,全部达到0.6~1.0,恢复了双眼视功能;其次是外伤性白内障,0.5以上视力占61%,最差者为先天性白内障,0.5以上视力仅为29%,并尤以单眼较差,但眼球震颤、弱视等均获改善。
, 百拇医药
    2.2 并发症 (1)后囊混浊15只眼,占36%,其中11例发生在10a以下儿童,影响视力者有8例,经用Nd:YAG激光打开后囊均使视力恢复;(2)术后虹膜炎19只眼,占45%,其中有纤维渗出6只眼,经用激素与散瞳剂后,炎症均被控制。还有2只眼在晶状体表面形成膜样包裹,经用激光将前膜打开,使视力提高;(3)瞳孔变形者16只眼,占38%,其中有3只眼上方瞳孔缘位于晶状体的上缘,形成半夹持状态,但因未影响视力而未做处理。

    3 讨论

    Benezrad 等认为,在单眼无晶状体婴儿,若在出生4mo矫正视力,视功能损失较小,在双眼无晶状体的婴幼儿发现此敏感期似乎从出生后4mo一直持续到10a左右。所以及时适当的治疗是提高视力、恢复双眼视功能、避免弱视的关键[1]。随着人工晶状体植入技术及人工晶状体质量的提高,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逐渐放宽了年龄界限,本组年龄最小者2a,为先天性白内障。经植入晶状体后0.5a观察,除有瞳孔变形外,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是晶状体后囊的混浊[2],本组有15只眼,占36%,而其中又以10a以下儿童居多,其机制是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虹膜色素细胞和巨噬细胞受炎症的刺激,发生增殖和成纤维细胞化生[3]。儿童晶状体上皮细胞活性强、有丝分裂旺盛是后囊混浊发生率高的原因之一。对于后囊混浊后影响视力者用Nd:YAG激光切开以恢复视力,本组8例后囊混浊影响视力患者经用激光切开后囊均恢复了有用视力。

    参考文献

    1 韩真真.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4;12∶682-685.

    2 李秋明.小儿白内障的治疗.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3;(4)∶246-248.

    3 李增琦.儿童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华眼科杂志 1990;26∶332-334.

    收稿 1998-04-30 修回 1998-06-1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