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荡电位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康 玮 蒋伯铃 白 文
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眼科(北京100053)
关键词: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990210 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 ERG)的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 OPs)与视网膜血液循环的状态有关,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gtac retinopathy, DR)诊断及随访观察有价值的客观指标,对于干扰视网膜血液循环的血管性疾病,OPs比ERG中任何成分都更有诊断价值。早有报告,在检眼镜下尚未出现改变,ERG的a、b波均正常时即有OPs选择性的下降和消失〔1〕。1997年2月~9月我们观察了DR背景期、增殖期和DR前期32例64只眼的ERG和OPs,并同时检测了24例48只眼正常人的ERG和OPs,分析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病例经内分泌科确诊糖尿病的患者32例64只眼,男18例,女14例;年龄44~70岁,平均58.8岁。裸眼或矫正视力≥1.0者28只眼,0.6~0.9者24只眼,0.1~0.5者12只眼,均双眼受试。除少数病例轻度晶状体混浊外,均无其他特殊眼部病变。屈光间质混浊程度均不影响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OPs检查,全身无其他特殊病变。在已出现DR改变的18例36只眼中,糖尿病病史为9~20年,背景期24只眼,增殖期12只眼。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未出现DR改变者,称为DR前期,共28只眼,裸眼或矫正视力≥1.0,无屈光间质混浊,无-2.00D以上近视。同期检查同年龄组健康人48只眼,眼部检查无异常,无全身性疾病。
仪器和检查方法:用丹麦产Dantec-8000型视觉电生理仪,记录电极用ERG-jet型角膜接触电极和氯化银盘状参考电极、地电极。患者充分散瞳,暗适应20min,全视野单次白色闪光,单次闪光持续时间<10ms,分析时间200ms,强度I16,通频带100~200Hz,双眼同时记录,3次闪光间隔15s间断发生,记录最后一个反应(一般为最佳波形),测量总振幅(各波波幅之和)。记录ERG-b波条件与上述基本相同,通频带0.5~500Hz,刺激强度I8,单次闪光,测得b波峰振幅加以分析。
, 百拇医药
2 结果
各组病例OPs总振幅及下降率如表1所示,下降率指同组病例中OPs振幅异常占同组眼数的百分比。表中可以看出,正常人组、DR前期组、背景期组、增殖期组OPs总振幅平均值依次递减,各期OPs下降率依次递增,其中DR前期组总振幅低于正常人组,且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t=2.66,P<0.05)。表2所示为ERG-b波振幅及峰潜时改变,于DR前期、背景期均无明显异常,增殖期才出现b波振幅下降,峰潜时延迟,b波幅下降率为48.6%,b波平均总振幅虽在正常范围,但与前两组有明显差异(t=3.78,P<0.05)。
表1 各组OPs总振幅 组 别
n
OPs总振幅
(±s,μV)
, 百拇医药
OPs下降率(%)
正常眼
48
132.56±15.70
12.5
DR前期
28
108.50±12.49
53.3
背景期
24
87.47±7.25
83.3
, 百拇医药
增殖期
12
40.20±4.32
100
表2 各组ERG-b波振幅 组 别
n
b波振幅值(μV)
b波峰潜时(ms)±s
下降率(%)±s
DR前期
, http://www.100md.com
28
291.87±22.95
0
48.10±4.75
背景期
24
264.83±27.71
0
50.67±4.00
增殖期
12
227.63±25.42
, 百拇医药 48.6
72.30±6.79
表3示,在DR病例中,出现无灌注区者15只眼,OPs总振幅平均为36.10μV,虽有DR改变未见无灌注区者21只眼总振幅平均值为90.13μV。二者比较,有明显差异(t=3.03,P<0.05)。表3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OPs的关系 灌注区
n
OPs平均总振幅
(μV)
无波形眼数
FFA出现无灌注区
15
36.10±4.56
, 百拇医药
6眼
FFA未见无灌注区
21
90.13±10.23
0
3 讨论
DAIEO等1962年〔2〕在研究DR的ERG改变后指出:DR中OPs的改变可以先于早期检眼镜下的改变,提示OPs对DR早期诊断有特殊价值。Brunette在研究中提出,OPs振幅值降低特别有助于诊断一些检眼镜下尚无改变的DR,且在早期诊断上,OPs的振幅改变比潜时改变敏感〔3〕。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已证明视网膜微循环障碍可导致OPs的降低或熄灭,OPs异常与视网膜微循环存在明显关系〔4〕。多数作者的研究证实了OPs产生于视网膜内层的神经连接,加之OPs闪光诱发的方式使位于视网膜后极部的病变比周边部的病变更明显地引起OPs的变化,而DR的早期主要病变,又常发生于视网膜后极部,因而OPs在DR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组病例DR前期OPs平均振幅低于正常健康人组,因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无改变时神经节细胞与神经节前功能已受影响,OPs平均振幅随视网膜病变发展而进行性下降,说明随糖尿病病程的增长,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加重,缺血缺氧增加,神经节细胞、内核层细胞影响更加明显,使OPs反映出相应的改变。b波系起源于Mller细胞或双极细胞〔5〕,视网膜循环障碍可以出现b波异常,但本组病例DR前期、背景期b波峰振幅及峰潜时未见明显变化,只在增殖期才出现振幅降低,峰潜时延迟,说明b波改变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如OPs敏感,这与任炼儿等报道一致〔6〕。
, 百拇医药
Bresnick曾研究了OPs振幅与无灌注区和荧光素渗漏的关系,发现OPs与毛细血管渗漏有关,与无灌注区无相关性〔7〕。但有研究证明随无灌注区面积增加,OPs改变更明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所显示无灌注区在病理上可以发现神经节细胞消失和内核层变薄,毛细血管床玻璃样变性,小动脉闭塞。此阶段视网膜循环状况已有明显影响。本观察的两组病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已出现无灌注区者,OPs振幅值明显低于另一组,且其中无波形者6只眼,而另一组未见无波形者,可见无灌注区的有无,OPs表现有明显不同。由于条件有限,对于无灌注区面积大小及位置与OPs改变的关系未做进一步分析。同时也考虑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眼底观察角度对测量无灌注区有一定影响,这有待今后继续探讨。
综上所述,ERG对视网膜缺血、缺氧具有敏感性,而OPs能较ERG中其他成分更早、更准确地反映视网膜的微循环状态,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甚至视网膜病变前期,OPs即可出现相应变化,推测视网膜微循环较早影响了神经节细胞、内核层细胞。ERG-b波同样反映视网膜受损程度,但往往到后期才出现异常,对早期病变不如OPs敏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无灌注区的形成,视神经节细胞和内核层病变的加重,会使OPs出现明显变化,甚至波形消失。如何以OPs变化估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情判断预后,是今后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致谢:本文承蒙杨钧教授指导,谨此致谢!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Yonemura D, Aoki T, Tsuzuki K. Electrovetinogram in diabetic retinopathy. Arch Ophthalmol, 1962, 68:19
[2] 沈怀琪,杨 钧. 前糖尿病性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 实用眼科杂志1991,9(10):588
[3] 杜 力,宋 琛. 眼电生理技术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88,9(11):85
[4] 陈豫川.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电图. 眼底病,1991,7(4):241
[5] 吴乐正. 视觉电生理. 见:郭秉宽,主编.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眼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3
[6] 任炼儿,郎林福,王德法. 糖尿病患者闪光视网膜电图的临床研究. 眼科,1995,4(3):160
[7] Bresnick, G H, Palta M. Oscillatory Potential amplitudes relation to severity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Arch Ophthalmol, 1987, 105:929
收稿:1998-10-14;修回:1998-12-11, http://www.100md.com
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眼科(北京100053)
关键词: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990210 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 ERG)的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 OPs)与视网膜血液循环的状态有关,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gtac retinopathy, DR)诊断及随访观察有价值的客观指标,对于干扰视网膜血液循环的血管性疾病,OPs比ERG中任何成分都更有诊断价值。早有报告,在检眼镜下尚未出现改变,ERG的a、b波均正常时即有OPs选择性的下降和消失〔1〕。1997年2月~9月我们观察了DR背景期、增殖期和DR前期32例64只眼的ERG和OPs,并同时检测了24例48只眼正常人的ERG和OPs,分析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病例经内分泌科确诊糖尿病的患者32例64只眼,男18例,女14例;年龄44~70岁,平均58.8岁。裸眼或矫正视力≥1.0者28只眼,0.6~0.9者24只眼,0.1~0.5者12只眼,均双眼受试。除少数病例轻度晶状体混浊外,均无其他特殊眼部病变。屈光间质混浊程度均不影响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OPs检查,全身无其他特殊病变。在已出现DR改变的18例36只眼中,糖尿病病史为9~20年,背景期24只眼,增殖期12只眼。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未出现DR改变者,称为DR前期,共28只眼,裸眼或矫正视力≥1.0,无屈光间质混浊,无-2.00D以上近视。同期检查同年龄组健康人48只眼,眼部检查无异常,无全身性疾病。
仪器和检查方法:用丹麦产Dantec-8000型视觉电生理仪,记录电极用ERG-jet型角膜接触电极和氯化银盘状参考电极、地电极。患者充分散瞳,暗适应20min,全视野单次白色闪光,单次闪光持续时间<10ms,分析时间200ms,强度I16,通频带100~200Hz,双眼同时记录,3次闪光间隔15s间断发生,记录最后一个反应(一般为最佳波形),测量总振幅(各波波幅之和)。记录ERG-b波条件与上述基本相同,通频带0.5~500Hz,刺激强度I8,单次闪光,测得b波峰振幅加以分析。
, 百拇医药
2 结果
各组病例OPs总振幅及下降率如表1所示,下降率指同组病例中OPs振幅异常占同组眼数的百分比。表中可以看出,正常人组、DR前期组、背景期组、增殖期组OPs总振幅平均值依次递减,各期OPs下降率依次递增,其中DR前期组总振幅低于正常人组,且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t=2.66,P<0.05)。表2所示为ERG-b波振幅及峰潜时改变,于DR前期、背景期均无明显异常,增殖期才出现b波振幅下降,峰潜时延迟,b波幅下降率为48.6%,b波平均总振幅虽在正常范围,但与前两组有明显差异(t=3.78,P<0.05)。
表1 各组OPs总振幅 组 别
n
OPs总振幅
(±s,μV)
, 百拇医药
OPs下降率(%)
正常眼
48
132.56±15.70
12.5
DR前期
28
108.50±12.49
53.3
背景期
24
87.47±7.25
83.3
, 百拇医药
增殖期
12
40.20±4.32
100
表2 各组ERG-b波振幅 组 别
n
b波振幅值(μV)
b波峰潜时(ms)±s
下降率(%)±s
DR前期
, http://www.100md.com
28
291.87±22.95
0
48.10±4.75
背景期
24
264.83±27.71
0
50.67±4.00
增殖期
12
227.63±25.42
, 百拇医药 48.6
72.30±6.79
表3示,在DR病例中,出现无灌注区者15只眼,OPs总振幅平均为36.10μV,虽有DR改变未见无灌注区者21只眼总振幅平均值为90.13μV。二者比较,有明显差异(t=3.03,P<0.05)。表3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OPs的关系 灌注区
n
OPs平均总振幅
(μV)
无波形眼数
FFA出现无灌注区
15
36.10±4.56
, 百拇医药
6眼
FFA未见无灌注区
21
90.13±10.23
0
3 讨论
DAIEO等1962年〔2〕在研究DR的ERG改变后指出:DR中OPs的改变可以先于早期检眼镜下的改变,提示OPs对DR早期诊断有特殊价值。Brunette在研究中提出,OPs振幅值降低特别有助于诊断一些检眼镜下尚无改变的DR,且在早期诊断上,OPs的振幅改变比潜时改变敏感〔3〕。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已证明视网膜微循环障碍可导致OPs的降低或熄灭,OPs异常与视网膜微循环存在明显关系〔4〕。多数作者的研究证实了OPs产生于视网膜内层的神经连接,加之OPs闪光诱发的方式使位于视网膜后极部的病变比周边部的病变更明显地引起OPs的变化,而DR的早期主要病变,又常发生于视网膜后极部,因而OPs在DR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组病例DR前期OPs平均振幅低于正常健康人组,因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无改变时神经节细胞与神经节前功能已受影响,OPs平均振幅随视网膜病变发展而进行性下降,说明随糖尿病病程的增长,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加重,缺血缺氧增加,神经节细胞、内核层细胞影响更加明显,使OPs反映出相应的改变。b波系起源于Mller细胞或双极细胞〔5〕,视网膜循环障碍可以出现b波异常,但本组病例DR前期、背景期b波峰振幅及峰潜时未见明显变化,只在增殖期才出现振幅降低,峰潜时延迟,说明b波改变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如OPs敏感,这与任炼儿等报道一致〔6〕。
, 百拇医药
Bresnick曾研究了OPs振幅与无灌注区和荧光素渗漏的关系,发现OPs与毛细血管渗漏有关,与无灌注区无相关性〔7〕。但有研究证明随无灌注区面积增加,OPs改变更明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所显示无灌注区在病理上可以发现神经节细胞消失和内核层变薄,毛细血管床玻璃样变性,小动脉闭塞。此阶段视网膜循环状况已有明显影响。本观察的两组病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已出现无灌注区者,OPs振幅值明显低于另一组,且其中无波形者6只眼,而另一组未见无波形者,可见无灌注区的有无,OPs表现有明显不同。由于条件有限,对于无灌注区面积大小及位置与OPs改变的关系未做进一步分析。同时也考虑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眼底观察角度对测量无灌注区有一定影响,这有待今后继续探讨。
综上所述,ERG对视网膜缺血、缺氧具有敏感性,而OPs能较ERG中其他成分更早、更准确地反映视网膜的微循环状态,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甚至视网膜病变前期,OPs即可出现相应变化,推测视网膜微循环较早影响了神经节细胞、内核层细胞。ERG-b波同样反映视网膜受损程度,但往往到后期才出现异常,对早期病变不如OPs敏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无灌注区的形成,视神经节细胞和内核层病变的加重,会使OPs出现明显变化,甚至波形消失。如何以OPs变化估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情判断预后,是今后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致谢:本文承蒙杨钧教授指导,谨此致谢!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Yonemura D, Aoki T, Tsuzuki K. Electrovetinogram in diabetic retinopathy. Arch Ophthalmol, 1962, 68:19
[2] 沈怀琪,杨 钧. 前糖尿病性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 实用眼科杂志1991,9(10):588
[3] 杜 力,宋 琛. 眼电生理技术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88,9(11):85
[4] 陈豫川.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电图. 眼底病,1991,7(4):241
[5] 吴乐正. 视觉电生理. 见:郭秉宽,主编.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眼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3
[6] 任炼儿,郎林福,王德法. 糖尿病患者闪光视网膜电图的临床研究. 眼科,1995,4(3):160
[7] Bresnick, G H, Palta M. Oscillatory Potential amplitudes relation to severity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Arch Ophthalmol, 1987, 105:929
收稿:1998-10-14;修回:1998-12-1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