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大黄苦参汤治疗痤疮38例
作者:马 俊 刘翠莲
单位:马 俊 刘翠莲(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南宁市淡村路13号 530031)
关键词:寻常痤疮;中医药疗法;辨证分型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990233 中图分类号 R26
痤疮是常见的影响美容的皮肤病,一般多采用外治法,但疗效欠佳,且易复发。笔者自1989年8月~1997年8月,采用自拟大黄苦参汤内服为主,治疗痤疮3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痤疮患者均来自中医内科门诊。其中女性30例,男性8例;年龄最小为14岁,最大为38岁;病程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3年;大部分患者均有嗜食辣椒、煎炸香酥食品等刺激性食物;女性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不调(提前或错后),2/3患者有经血色深挟血块,舌尖部有瘀点等,1/3患者有夫妻感情不和,心烦,失眠等。
, 百拇医药
1.2 诊断标准 皮损部位多发生在颜面,上胸及颈背部,个别发生在头皮上,皮损特征初为粉刺,黑头粉刺或白头粉刺。黑头粉刺见扩大毛孔中呈点状黑色,周围色赤,热痛痒,可挤出碎米粒样白色脂汁;白头粉刺为针头大小圆锥形丘疹、皮疹为灰白色,不易挤出脂汁。感染后皮损变为炎症性丘疹、脓疮、结节,严重时形成脓肿、囊肿,愈合可遗留疤痕。
1.3 辨证分型 胃肠湿热型:皮损以唇周边及额头上为主,呈多形性,可有红色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等,伴面红,口苦,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女性患者多值月经前期,且嗜食酸辣煎炸食品。阴虚燥热型:皮损面暗红,数量少,体瘦,口干,大便干结,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脉细弦,女性月经提前,经色红量少。血瘀痰凝型:皮损面暗红,以丘疹、结节、囊肿为主,口干,大便干结,脉沉涩或沉滑,女性月经推迟,量少,有瘀块,舌暗红有瘀点或瘀斑。
2 治疗方法
自拟大黄苦参汤,组成如下:大黄6g,苦参15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苡仁30g,甘草6g。胃肠湿热型加山栀子10g,龙胆草6g,泽泻10g,柴胡8g,黄芩8g;阴虚燥热型加生地15g,玄参15g,麦冬10g,山萸肉10g。血瘀痰凝型加丹参15g,桃仁6g,红花3g,淅贝10g,牡蛎30g。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亦可用棉纱浸药汁外敷患处,每日2次,7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统计结果。
, 百拇医药
3 疗效判断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患部皮丘疹全部消退,无新皮疹出现,则为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部皮丘疹消退80%以上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患部皮丘疹消退60%以上为有效;上述症状及皮丘疹、结节、脓疮均无改变者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治疗38例,临床治愈29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28岁,1990年6月10日初诊,本院职工,自诉面部反复出现丘疹脓疱3年余,伴口苦,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结,月经提前,量多色红,且经常嗜食酸辣煎炸食品。自服“红霉素片”、“新清宁片”及外搽西药,皮疹有所减轻,但新疹反复出现。诊见颜面布满红色皮丘疹,以唇周、颈部为多,挤之有白色糊状粉汁,部分丘疹有黑色小点、脓疱及结节。西医诊断为寻常痤疮,中医诊断为粉刺。舌红苔厚干,脉弦滑,属胃肠湿热型,用大黄苦参汤加菌陈15g,银花10g,槐花10g,山栀子8g。每日一剂,水煎服,药液外敷患处。9剂药服下,皮疹红色消退,脓疱基本消退,症状已消失。再进大黄苦参汤加浙贝10g,共服6剂,皮疹全退而告愈。嘱患者饮食清淡,且每月月经前服大黄苦参汤3剂。随防5年未见复发。
, 百拇医药
5 体会
中医学认为寻常痤疮的病机多为肺热熏蒸,血热郁滞肌肤;病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致使脾胃积热生湿,上蕴皮肤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毛囊虫感染,皮脂腺分泌过旺,内分泌失调,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1〕。本组38例患者,大部分为青年女性,因素体肝肾阴虚,阴虚火旺,加上饮食燥热,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治以清热利湿,滋肾化瘀为主,方用大黄苦参汤。大黄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祛瘀生新之作用;苦参有清热、祛风、杀虫之作用,既可煎服,又可外用,所以用本方药汁外敷患处可增加疗效;苡仁具有清热排脓、渗湿止泻作用,与大黄相佐使,维护胃肠正常的功能;女贞子、旱莲草有滋养肝肾、凉血止血作用;甘草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作用〔2〕。以上6种药物相配,标本兼顾,快捷显效。此外,应嘱患者忌食辛燥食品,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保持精神畅快,以防复发。
参考文献
1 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10~111
2 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46~319
收稿日期:1999-03-23, 百拇医药
单位:马 俊 刘翠莲(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南宁市淡村路13号 530031)
关键词:寻常痤疮;中医药疗法;辨证分型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990233 中图分类号 R26
痤疮是常见的影响美容的皮肤病,一般多采用外治法,但疗效欠佳,且易复发。笔者自1989年8月~1997年8月,采用自拟大黄苦参汤内服为主,治疗痤疮3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痤疮患者均来自中医内科门诊。其中女性30例,男性8例;年龄最小为14岁,最大为38岁;病程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3年;大部分患者均有嗜食辣椒、煎炸香酥食品等刺激性食物;女性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不调(提前或错后),2/3患者有经血色深挟血块,舌尖部有瘀点等,1/3患者有夫妻感情不和,心烦,失眠等。
, 百拇医药
1.2 诊断标准 皮损部位多发生在颜面,上胸及颈背部,个别发生在头皮上,皮损特征初为粉刺,黑头粉刺或白头粉刺。黑头粉刺见扩大毛孔中呈点状黑色,周围色赤,热痛痒,可挤出碎米粒样白色脂汁;白头粉刺为针头大小圆锥形丘疹、皮疹为灰白色,不易挤出脂汁。感染后皮损变为炎症性丘疹、脓疮、结节,严重时形成脓肿、囊肿,愈合可遗留疤痕。
1.3 辨证分型 胃肠湿热型:皮损以唇周边及额头上为主,呈多形性,可有红色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等,伴面红,口苦,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女性患者多值月经前期,且嗜食酸辣煎炸食品。阴虚燥热型:皮损面暗红,数量少,体瘦,口干,大便干结,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脉细弦,女性月经提前,经色红量少。血瘀痰凝型:皮损面暗红,以丘疹、结节、囊肿为主,口干,大便干结,脉沉涩或沉滑,女性月经推迟,量少,有瘀块,舌暗红有瘀点或瘀斑。
2 治疗方法
自拟大黄苦参汤,组成如下:大黄6g,苦参15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苡仁30g,甘草6g。胃肠湿热型加山栀子10g,龙胆草6g,泽泻10g,柴胡8g,黄芩8g;阴虚燥热型加生地15g,玄参15g,麦冬10g,山萸肉10g。血瘀痰凝型加丹参15g,桃仁6g,红花3g,淅贝10g,牡蛎30g。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亦可用棉纱浸药汁外敷患处,每日2次,7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统计结果。
, 百拇医药
3 疗效判断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患部皮丘疹全部消退,无新皮疹出现,则为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部皮丘疹消退80%以上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患部皮丘疹消退60%以上为有效;上述症状及皮丘疹、结节、脓疮均无改变者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治疗38例,临床治愈29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28岁,1990年6月10日初诊,本院职工,自诉面部反复出现丘疹脓疱3年余,伴口苦,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结,月经提前,量多色红,且经常嗜食酸辣煎炸食品。自服“红霉素片”、“新清宁片”及外搽西药,皮疹有所减轻,但新疹反复出现。诊见颜面布满红色皮丘疹,以唇周、颈部为多,挤之有白色糊状粉汁,部分丘疹有黑色小点、脓疱及结节。西医诊断为寻常痤疮,中医诊断为粉刺。舌红苔厚干,脉弦滑,属胃肠湿热型,用大黄苦参汤加菌陈15g,银花10g,槐花10g,山栀子8g。每日一剂,水煎服,药液外敷患处。9剂药服下,皮疹红色消退,脓疱基本消退,症状已消失。再进大黄苦参汤加浙贝10g,共服6剂,皮疹全退而告愈。嘱患者饮食清淡,且每月月经前服大黄苦参汤3剂。随防5年未见复发。
, 百拇医药
5 体会
中医学认为寻常痤疮的病机多为肺热熏蒸,血热郁滞肌肤;病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致使脾胃积热生湿,上蕴皮肤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毛囊虫感染,皮脂腺分泌过旺,内分泌失调,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1〕。本组38例患者,大部分为青年女性,因素体肝肾阴虚,阴虚火旺,加上饮食燥热,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治以清热利湿,滋肾化瘀为主,方用大黄苦参汤。大黄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祛瘀生新之作用;苦参有清热、祛风、杀虫之作用,既可煎服,又可外用,所以用本方药汁外敷患处可增加疗效;苡仁具有清热排脓、渗湿止泻作用,与大黄相佐使,维护胃肠正常的功能;女贞子、旱莲草有滋养肝肾、凉血止血作用;甘草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作用〔2〕。以上6种药物相配,标本兼顾,快捷显效。此外,应嘱患者忌食辛燥食品,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保持精神畅快,以防复发。
参考文献
1 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10~111
2 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46~319
收稿日期:1999-03-2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