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医学》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08906
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意义探讨
http://www.100md.com 《北京医学》 1999年第3期
     作者:汪昌树 徐清元

    单位:汪昌树(珠海前山香洲区人民医院 邮政编码 519070);徐清元(北京通县中医院)

    关键词:

    北京医学990345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室性心律失常(VA)在临床上颇为常见,是否抗心律失常治疗尚存在争议。我们通过对106例CHF并VA患者的观察来探讨其临床治疗意义。

    对象与方法

    1.对象:106例CHF并VA均为住院病人,男57例,女49例,年龄38~79(平均57.6)岁。基础疾病:高血压心脏病38例,冠心病32例,充血性心肌病23例,风心病13例,心功能(按NYHA分级标准)Ⅱ级26例、Ⅲ级42例、Ⅳ级38例。VA按入院时常规心电图检查确立诊断,按心功能随机分组;单日为抗心律失常组(治疗组)54例,双日为未抗心律失常组(对照组)52例,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心功能及VA等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
, http://www.100md.com
    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病因治疗,并按CHF常规处理(限盐、应用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慢心律(0.1g,一日3~4次口服)或心律平(0.1g,一日3~4次口服)。部分患者间断应用利多卡因(50mg~100mg/次静脉注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15~25天中(死亡患者在死亡前2~3天),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动态心电图仪进行24小时心电记录,按平均每小时室性早搏〈室早〉次数为观察指标。

    各参数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治疗前后VA及心功能的变化(附表):平均每小时室早次数及心功能级别,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各自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每小时室早次数两组比较无差别,而心功能级别,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 百拇医药
    附表 两组治疗前后VA及心功能级别改变比较(±s)

    治疗组(n=54)

    对照组(n=52)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室性早搏

    349±251

    183±136*

    365±267
, 百拇医药
    197±128*

    心功能

    3.25±0.98

    2.45±1.03*△

    3.11±0.95

    1.74±0.97*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后比较△P<0.01

    2.治疗前后室性心动过速及预后的变化:室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治疗组治疗前为23例(42.6%),治疗后为14例(25.9%);对照组治疗前为20例(38.4%),治疗后为6例(11.5%),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降低(P<0.05,0.01)。治疗后治疗组室速检出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 百拇医药
    本组死亡16例,均为顽固性心衰并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治疗组11例(20.3%),对照组5例(9.6%),两组比较治疗组增高明显(χ2=3.30,P<0.05)。

    讨 论

    本研究表明,CHF并VA患者,抗心律失常治疗后,每小时室早次数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心功能改善显著;对照组患者随着心功能改善,每小时室早次数降低也非常显著,提示VA发生与心功能不全有关,应用与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均有降低VA的效应。

    本研究还表明;室性心动过速检出率,治疗前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均比治疗前降低,但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治疗组治疗后,室速检出率及心功能级别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也有增高趋势,提示CHF并VA患者,抗心律失常治疗可能有加重心功能恶化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文献指出,心室扩张和肥厚可导致晚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是CHF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机制;严重心肌病变致心功能恶化,VA发生率增加,也证明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改变有关。本文认为:CHF并VA患者进行诱发病因治疗,积极去除可逆性致病因素(如感染、心肌缺血、电解质失衡),纠正心功能不全,使大多数VA得到控制或减轻。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心功能及预后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有导致充血性心衰加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恶化乃至猝死的危险。■

    收稿:1997-01-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