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医学》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08908
蕈样肉芽肿10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北京医学》 1999年第3期
     作者:屠善庆 董平 周平 刘蛰慧

    单位:屠善庆(北京铁路总医院皮肤科 邮政编码 100038);董平(北京铁路总医院皮肤科 邮政编码 100038);周平(北京铁路总医院皮肤科 邮政编码 100038);刘蛰慧(北京铁路总医院皮肤科 邮政编码 100038)

    关键词:

    北京医学990341 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由法国Alribert于1806年首先报告,到1885年Auspitz改用蕈样肉芽肿之名,一直应用至今。MF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较为常见的一型,病变最初多侵犯皮肤,后期侵犯淋巴结与内脏器官,现将我科收治的10例患者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0例患者, 男性9例,女性1例。就诊年龄17~77岁,平均49.7岁,其中50岁以上者7例。起病年龄3~76岁,平均43.2岁。从起病到确诊的时间由2个月~25年,平均7.1年。10例患者均有明显的瘙痒,在红斑期因缺乏特征性表现,组织学改变亦不典型,故确诊较难。本组有7例早期诊断为亚急性皮炎、脂溢性湿疹与皮肤瘙痒症,最后才被确诊。本组浸润期7例,表现为瘙痒性浸润性斑块,环状半环状,边缘较清楚,表面较光滑,质略坚实,色暗红,表面毛发稀少。肿瘤期3例,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发生结节、肿瘤,部分中央破溃形成疮面,基底为紫红色坏死物,边缘卷起不平。从其起病到形成肿瘤期分别为2、5、7年,平均4.7年。皮损主要发生在胸、腹、髂腰部及下肢,而手、足部未见累及,有1例发生于前额。10例均有淋巴结肿大,常见于腹股沟及腋窝部,其中2例伴有肝脏肿大。10例中胸透或胸片均无明显异常。以上分期因在临床上相互移行交叉,故不是绝对准确的。1例呈红皮病型改变,全身皮肤潮红,可有渗出与细小鳞屑,毛发稀疏,而有1例伴有毛囊粘蛋白沉积病,见于头皮,头发脱落,上有淡红色毛囊性丘疹。
, http://www.100md.com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均无明显增高,血沉加快7例,肝功能异常5例,LTT2例偏低,IgG、IgA、IgM均无明显异常。1例EB病毒抗体阳性。病理变化均符合MF改变,8例表皮内见到Pautrier微脓疡,真皮中、上层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及异常单核细胞浸润,其中8例有亲表皮现象。肿大的淋巴结活检均呈皮病性淋巴结炎改变。1例末梢血做电镜检查:用Baffy coat技术分辨白细胞,可见到异常单核细胞,核大占整个细胞的4/5,呈蛇盘状,核内染色质颗粒较多,致密聚集在核膜上,并可见到少数的粗面内质网。其中1例做了免疫组化,提示T、B两种淋巴细胞均存在,核形明显不规则。

    治疗:有3例住院2次以上,所用治疗方法均一致,均应用强的松30mg/d、双酮嗪0.6g/d,并配合中医中药等治疗,一般均能在用药1个月后明显好转,浸润性斑块基本回缩。后改用强的松20mg/d、双酮嗪0.4g/d,以后继续少量维持治疗。本组10例,随访至今已有3例死亡,其中2例在改用化疗后死亡,1例为治疗好转后再复发,第3次入院后因肿瘤扩散而死亡。
, 百拇医药
    讨 论

    MF在临床上可分为3期,即红斑期、浸润期与肿瘤期,各期发展时间变化很大。红斑期又称蕈样前期,皮损变化多样,瘙痒明显,持续时间可数月、数年,甚至20~30年,平均为4~6年。在浸润斑块期病理上具有MF的特征,这时诊断就较容易。肿瘤期就更具有MF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一般病人均经历这三个期,但也有可以出现后面某一期,而无前面阶段的,则称为直入型。自70年代发现MF细胞来源于TH时,与Sezary's综合征的一样,因此就把这一类疾病统称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Willemje报告皮肤T细胞淋巴瘤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低度恶性,有MF与Sezary's综合征等;第二类是高度恶性,有多形态大细胞淋巴瘤等;第三类是未定性,有多形态小细胞淋巴瘤等。故MF在T细胞淋巴瘤中恶性程度最低。MF病变如只限于皮肤则预后好,如小于10%体表面积的更佳;肿瘤期的预后差,累及淋巴结与内脏的预后更差,往往是很快恶化死亡。

    在治疗上,我们采用强的松与双酮嗪药物内服,并配合中医中药等药物治疗,一般于冶疗1个多月后病情就能明显好转,后再巩固治疗,病情均比较稳定,仅1例患者自行停药复发后第3次再住院治疗,后由于病情恶化而死亡;另有2例改用化疗后死亡,其他7例随访至今均健在。故我们认为对MF采用强的松、双酮嗪内服,并辅以中药等治疗,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案。■

    收稿:1997-01-13

    修回:1997-02-1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