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出血诊断方法评价(附61例临床分析)
作者:夏志伟 李益农 吕愈敏 王爱英 李淑敏
单位:夏志伟(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邮政编码100083);李益农(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邮政编码100083);吕愈敏(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邮政编码100083);王爱英(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邮政编码100083);李淑敏(内蒙古包头市第五医院内科)
关键词:
北京医学990315 对我院10余年来诊治的61例小肠出血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1985~1996年间我院诊治的小肠出血患者61例,占同期住院消化道出血者的4.4%,占下消化道出血的32.5%。均除外消化道其它部位病变引起的出血。其中男32例,女29例,年龄14~75岁,平均42.6岁。病程1个月以内者28例,~1年者22例,1年以上者11例,最长者10年。大便为暗红色血便28例,黑便24例,黄褐色便潜血阳性5例,血水便4例(其中3例为缺血性小肠炎,1例为出血坏死性小肠炎)。16例肿瘤患者中14例表现为黑便或仅便潜血阳性,仅2例为暗红色血便。33例(54.1%)出血时伴腹痛,多为脐周隐痛或有阵发性加重。20例(34.4%)反复出血,54例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最低19g/L,<60g/L以下者13例,~90g/L者29例,>90g/L者19例,90g/L以下者占68.8%。18例(29.5%)有头晕、出汗、晕厥及血压下降。5例因出血、2例因肠梗阻行急诊手术,1例死亡。
, 百拇医药
2.出血病因:61例患者中有54例明确诊断,45例为病理诊断(30例手术病理,14例肠镜活检病理,1例尸解)。炎症性病变26例(42.6%,其中克隆病8例,小肠溃疡4例,白塞病3例,缺血性小肠炎3例,肠伤寒等8例);肿瘤16例(占26.2%,其中腺癌5例,平滑肌肉瘤5例,淋巴瘤4例,平滑肌瘤2例);憩室8例(13.1%);血管病变4例(6.6%);诊断不明7例(11.5%)。表1分析了不同年龄的患者出血原因的差别。出血部位:空肠16例,空回肠交界处4例,回肠13例,回肠末端20cm以内者21例。
3.检查方法:有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肠系膜动脉造影、核素扫描及全结肠镜检等,诊断率比较采用t检验。在明确诊断的54例患者中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率见表2。21例回肠末端病变中,18例(85.7%)经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14例的镜下诊断与最终诊断符合。剖腹探查术中肠镜检查4例,均作出明确诊断。腹部B超发现肿物4例,2例取得穿刺病理于术前明确诊断。
表1 小肠出血病因与患者年龄的关系(例数,%)
, 百拇医药
<40岁
>40岁
合计
炎 症
14(63.7)
12(37.5)
26(48.1)
肿 瘤
3(13.6)
13(40.6)
16(29.6)
憩 室
2(9.1)
, 百拇医药
6(18.8)
8(14.9)
血管病变
3(13.6)
1(3.3)
4(7.4)
不同年龄组的疾病构成比χ2=11.34,P<0.01
表2 各种检查方法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检查方法
受检
例数
阳性
例数
, http://www.100md.com
部位符合率
(%)
病因符合率
(%)
小肠造影
40
30
75.0
57.5(23/40)
血管造影
8
5
62.5*
, 百拇医药
50.0(4/8)
核素扫描
18
15
66.7*
—
综合诊断
45
45
88.9
75.6(34/45)
与综合诊断比较*P<0.05
, http://www.100md.com 讨 论
小肠出血虽较少见,但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中约占1/3,出血量大,多出现中度以上的贫血,近30%有低血容量的表现,且反复出血。约半数患者出血时伴腹痛,大便随出血量、速度和部位的不同差别也较大。16例小肠肿瘤患者中14例表现为黑便或仅便潜血阳性,需仔细与上消化道出血鉴别。
小肠出血的病因以炎症性病变最多,其次为肿瘤,两者占全部病因的68.8%,与柯美云[1]及袁祖荣等[2]的报道相似。炎症性病变中以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这与杜文礼等[3]的报道不同。憩室和血管病变也占一定比例。40岁以下者炎症性病变占绝大多数,40岁以上者肿瘤和憩室所占比例明显增加。患者可能有多处病变,应明确引起出血的病变。
引起出血的小肠病变部位有约1/3在回肠末端20cm以内,此处为克隆病、白塞病和肠结核等好发部位。因此,对小肠出血者应采用结肠镜对回肠末端仔细检查,发现有活动出血后可做止血治疗。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对溃疡、肿瘤和憩室等隆起性及凹陷性病变敏感,这类病变占小肠出血病因的绝大部分,此项检查必不可少。肠系膜动脉造影对肿瘤和血管畸型较敏感,诊断率较高,对出血量大,来不及做肠道准备,或小肠造影不可能显影的病变则更重要[4]。血管造影为有创性,但可急诊进行,并可做止血治疗。核素扫描较简单、敏感,据报道局部出血量积聚5~70ml即可显影[5],对发现小量出血的部位有很大帮助。但延长观察时间后,核素标记的血液在肠道中积聚并随肠道蠕动而移位,可使显影部位与出血部位有一定差别。探查手术时术中肠镜对诊断及手术方案的确定均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上述检查可使大多数小肠出血得以明确诊断。本组的诊断率达88.9%,综合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高于任何单项检查。未明确诊断的7例患者均只接受了一项或两项检查。■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柯美云,杨秀山,潘国宗,等.不明小肠出血诊断方法的评价-附45例报告.临床消化病杂志,1989,2:49.
[2]袁祖荣,赵长松,张圣道.对原发小肠肿瘤的几个问题的探讨-附85例临床分析.中华消化杂志,1991,5:264.
[3]杜文礼,刘健波,陈妙宽,等.出血性小肠疾病的诊断问题-附103例分析.中华消化杂志,1996,2:69.
[4]Berling L,Seven H,Svendler CA.Angiography in acut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Gastroent Erology,1982,83:294.
[5]Markisz JA.An evaluation of 99m Tc-labeled red blood cell scintigraphy for the detec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site.Surgery Gynecology Obstetrics,1977,145:501.
收稿:1997-01-29
修回:1998-02-25, http://www.100md.com
单位:夏志伟(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邮政编码100083);李益农(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邮政编码100083);吕愈敏(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邮政编码100083);王爱英(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邮政编码100083);李淑敏(内蒙古包头市第五医院内科)
关键词:
北京医学990315 对我院10余年来诊治的61例小肠出血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1985~1996年间我院诊治的小肠出血患者61例,占同期住院消化道出血者的4.4%,占下消化道出血的32.5%。均除外消化道其它部位病变引起的出血。其中男32例,女29例,年龄14~75岁,平均42.6岁。病程1个月以内者28例,~1年者22例,1年以上者11例,最长者10年。大便为暗红色血便28例,黑便24例,黄褐色便潜血阳性5例,血水便4例(其中3例为缺血性小肠炎,1例为出血坏死性小肠炎)。16例肿瘤患者中14例表现为黑便或仅便潜血阳性,仅2例为暗红色血便。33例(54.1%)出血时伴腹痛,多为脐周隐痛或有阵发性加重。20例(34.4%)反复出血,54例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最低19g/L,<60g/L以下者13例,~90g/L者29例,>90g/L者19例,90g/L以下者占68.8%。18例(29.5%)有头晕、出汗、晕厥及血压下降。5例因出血、2例因肠梗阻行急诊手术,1例死亡。
, 百拇医药
2.出血病因:61例患者中有54例明确诊断,45例为病理诊断(30例手术病理,14例肠镜活检病理,1例尸解)。炎症性病变26例(42.6%,其中克隆病8例,小肠溃疡4例,白塞病3例,缺血性小肠炎3例,肠伤寒等8例);肿瘤16例(占26.2%,其中腺癌5例,平滑肌肉瘤5例,淋巴瘤4例,平滑肌瘤2例);憩室8例(13.1%);血管病变4例(6.6%);诊断不明7例(11.5%)。表1分析了不同年龄的患者出血原因的差别。出血部位:空肠16例,空回肠交界处4例,回肠13例,回肠末端20cm以内者21例。
3.检查方法:有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肠系膜动脉造影、核素扫描及全结肠镜检等,诊断率比较采用t检验。在明确诊断的54例患者中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率见表2。21例回肠末端病变中,18例(85.7%)经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14例的镜下诊断与最终诊断符合。剖腹探查术中肠镜检查4例,均作出明确诊断。腹部B超发现肿物4例,2例取得穿刺病理于术前明确诊断。
表1 小肠出血病因与患者年龄的关系(例数,%)
, 百拇医药
<40岁
>40岁
合计
炎 症
14(63.7)
12(37.5)
26(48.1)
肿 瘤
3(13.6)
13(40.6)
16(29.6)
憩 室
2(9.1)
, 百拇医药
6(18.8)
8(14.9)
血管病变
3(13.6)
1(3.3)
4(7.4)
不同年龄组的疾病构成比χ2=11.34,P<0.01
表2 各种检查方法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检查方法
受检
例数
阳性
例数
, http://www.100md.com
部位符合率
(%)
病因符合率
(%)
小肠造影
40
30
75.0
57.5(23/40)
血管造影
8
5
62.5*
, 百拇医药
50.0(4/8)
核素扫描
18
15
66.7*
—
综合诊断
45
45
88.9
75.6(34/45)
与综合诊断比较*P<0.05
, http://www.100md.com 讨 论
小肠出血虽较少见,但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中约占1/3,出血量大,多出现中度以上的贫血,近30%有低血容量的表现,且反复出血。约半数患者出血时伴腹痛,大便随出血量、速度和部位的不同差别也较大。16例小肠肿瘤患者中14例表现为黑便或仅便潜血阳性,需仔细与上消化道出血鉴别。
小肠出血的病因以炎症性病变最多,其次为肿瘤,两者占全部病因的68.8%,与柯美云[1]及袁祖荣等[2]的报道相似。炎症性病变中以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这与杜文礼等[3]的报道不同。憩室和血管病变也占一定比例。40岁以下者炎症性病变占绝大多数,40岁以上者肿瘤和憩室所占比例明显增加。患者可能有多处病变,应明确引起出血的病变。
引起出血的小肠病变部位有约1/3在回肠末端20cm以内,此处为克隆病、白塞病和肠结核等好发部位。因此,对小肠出血者应采用结肠镜对回肠末端仔细检查,发现有活动出血后可做止血治疗。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对溃疡、肿瘤和憩室等隆起性及凹陷性病变敏感,这类病变占小肠出血病因的绝大部分,此项检查必不可少。肠系膜动脉造影对肿瘤和血管畸型较敏感,诊断率较高,对出血量大,来不及做肠道准备,或小肠造影不可能显影的病变则更重要[4]。血管造影为有创性,但可急诊进行,并可做止血治疗。核素扫描较简单、敏感,据报道局部出血量积聚5~70ml即可显影[5],对发现小量出血的部位有很大帮助。但延长观察时间后,核素标记的血液在肠道中积聚并随肠道蠕动而移位,可使显影部位与出血部位有一定差别。探查手术时术中肠镜对诊断及手术方案的确定均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上述检查可使大多数小肠出血得以明确诊断。本组的诊断率达88.9%,综合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高于任何单项检查。未明确诊断的7例患者均只接受了一项或两项检查。■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柯美云,杨秀山,潘国宗,等.不明小肠出血诊断方法的评价-附45例报告.临床消化病杂志,1989,2:49.
[2]袁祖荣,赵长松,张圣道.对原发小肠肿瘤的几个问题的探讨-附85例临床分析.中华消化杂志,1991,5:264.
[3]杜文礼,刘健波,陈妙宽,等.出血性小肠疾病的诊断问题-附103例分析.中华消化杂志,1996,2:69.
[4]Berling L,Seven H,Svendler CA.Angiography in acut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Gastroent Erology,1982,83:294.
[5]Markisz JA.An evaluation of 99m Tc-labeled red blood cell scintigraphy for the detec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site.Surgery Gynecology Obstetrics,1977,145:501.
收稿:1997-01-29
修回:1998-02-2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