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重庆医学》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11679
29例肠结核内镜诊断分析
http://www.100md.com 《重庆医学》 1999年第3期
     作者:王振华 李 蕾 石 川 高晋华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科 (重庆 400038)

    关键词:

    重庆医学CHONGQING MEDICAL JOURNAL1999年 第28卷 第3期 Vol 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结核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对内镜下表现不熟悉,常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近几年来内镜诊断的29例肠结核内镜下表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991年~1997年6月本室共作肠镜检查2506例,发现肠结核29例,检出率1.16%。其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14~68岁,平均35.7±14.7岁。临床症状:腹痛19例,占65.5%,多为右下腹或下腹轻度阵发性痛。暗红色或紫褐色血便14例,有3例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共17例,占58.6%。腹泻糊状便12例,占41.4%。右下腹包块8例,占27.6%。便秘2例,占6.9%。腹泻与便秘交替者仅1例,占3.4%。有发热盗汗纳差及全身乏力等症状者7例,占24.1%。5例有活动性肺结核,占17.2%。
, 百拇医药
    肠镜下表现

    病变侵犯回盲瓣者26例,占89.7%。其中5回盲瓣无明显变形,仅有充血、肿胀、糜烂及浅小溃疡,上有白色分泌物或苔。11例回盲瓣明显变形、充血,上有大小不等(0.4~4.0cm)的溃疡、白苔及炎性渗出物,周围粘膜有小息肉增生。余10例回盲目瓣失去原形,灰白色,表面结节样增生及疤痕挛缩,呈鱼口状。本组中有3例回盲瓣外观正常,2例病变分布于升、横结肠,1例局限于回肠末端。本组中有7例病变累及回肠末端,表现为大小不等、不规则形溃疡,上有白苔及炎性渗出物,周围粘膜轻度充血及小息肉样增生。有14例在升、横、降及乙状结肠,甚至直肠可见1~8处节段充血、溃疡及息肉样增生病灶。

    诊断方法

    29例中仅3例肠镜下活检提示有结核可能。余26例均报告为慢性炎症。经抗痨治疗症状好转,复查肠镜病变明显好转或愈合而确诊。

    讨 论
, 百拇医药
    一般将肠结核分为溃疡型、增生型及两者兼有混合型。增生型有大量结核性肉芽肿和纤维组织增生,使肠壁有局限性增厚及变硬,往往可见瘤样肿块突入肠腔,使肠腔变窄而导致梗阻[1]。本组29例中,仅2例有1.0-1.2×3.0-4.0cm片状丛集息肉样增生区,局部肠壁增厚,向腔内突起,属轻度局限增生型。余均为溃疡型。如果以息肉样增生作为增生病变,本组11例可见有息肉增生改变。其中3例为增生型,8例为混合型,余18例为溃疡型。但我们认为息肉增生是结核病变的后期表现,在慢性溃疡型病人及溃疡愈合时较为常见,不宜作为增生型判断的依据。因此本组中大部分为溃疡型。与宋氏报告的39例肠结核中溃疡型33.3%,增生型23.1%,混合型38.5%的结果不一致[2]

    我们对29例进行随访观察,详细观察病变形态,结合其他文献报告[2、3],认为肠镜下结核病变有以下三大特点:1.规律的演变过程:病变早期表现为小范围充血、肿胀、糜烂及浅小溃疡,少量分泌物或薄白苔。随病变进展,病变范围扩大,周围出现新浅小溃疡,溃疡渐渐增大变深,互相融合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溃疡。底部平坦,表现有白苔及多量炎性渗出物。边缘粘膜平滑,无明显充血及结节隆起。病变好转时,炎症减轻,渗出减少,溃疡缩小愈合,纤维组织增生,疤痕收缩,肠腔变形,假憩室形成。在溃疡间及病变愈合处常可见息肉样增生,直径0.2~1.0cm,球形或半球形,色泽同正常粘膜,单个,数个或数十个散在或丛集分布。部分患者结核病变主要表现为大量肉芽及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粘膜息肉样增生,向腔内突出,甚至引起肠腔狭窄,即所谓增生型。2.回盲瓣高侵犯性:约90%患者侵犯回盲瓣。溃疡丛生,长期病变,最后回盲目瓣失去正常形态,结节增生及疤痕挛缩,呈典型的鱼口样畸形。3.节段性粘膜病变:本组中几乎一半病例有2~8外节段性病变。一般最近端病变范围最大,溃疡最多最大最深,病变最复杂,有充血、糜烂、溃疡、疤痕、息肉等改变。其远端多为小片段充血、糜烂及溃疡,或间以息肉样增生。我们认为这是近端主病灶含有结核杆菌的坏死组织的脱落,在远端粘膜不断继发新病灶所造成。
, http://www.100md.com
    我院1980~1991年共作肠镜检查1467例,发现结核9例,检出率为0.61%。1991年以后,肠结核检出率1.16%。提示肠结核有发病增加的趋势,提高肠结核诊断能力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肠结核的诊断基于以下4方面:1.临床表现:肠结核患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便血及右下腹包块,如伴有发热,盗汗等中毒症状或/和肺部结核病变,则强烈提示肠结核。所谓腹泻与便秘交替,对肠结核并无特殊的诊断意义。2.内镜下典型的病变:充血糜烂→溃疡渗出→息肉样增生及疤痕形成的演变过程;回盲瓣的侵犯及鱼口样畸形;主病灶远端肠粘膜节段性病变,三大特征性改变具重要的诊断价值。3.内镜下活检:病理检查见典型结核改变者,即可确立诊断。由于肠镜下活检阳性率甚低,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4.诊断性抗痨治疗:给予正规治疗,并进行内镜随访,症状好转病变愈合者,才能诊断为肠结核。本法简便易行,既能诊断又能治疗,深受患者欢迎。但要注意抗痨药物的选择,用量及疗程,以免治疗不当,疗效不佳,而漏诊;也要密切随访,短期复查肠镜,以免误诊,延误其它病变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吕愈敏,肠结核.李益农,陆星华主编.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25

    2.宋卫生,杨冬华,余建林,等.肠结核在大肠镜下的表现及分型,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7,14(2):103-104

    3.丁志刚,吕愈敏,林三仁,等.肠结核的内镜诊断.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4,11(5):289-29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