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化疗类赫氏反应19例分析
作者:董秋兰 李艳明
单位:董秋兰(珠海市结核病防治所,珠海,519000);李艳明(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吉林,132100)
关键词:肺结核诊断;肺结核治疗;类赫氏反应
肺结核化疗类赫氏反应19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化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的机制、其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所住院部1994~1998年间住院病人中出现的19例类赫氏反应。结果抗结核化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主要表现为原发结核病灶增大、新病灶出现、浆膜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结论类赫氏反应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不少学者认为与免疫有关,一般多于化疗开始3个月内发生,继续抗痨,酌情应用激素或对症处置,大都在1~2个月内好转。
中图分类号:R521
赫氏反应是指驱梅治疗中病灶暂时性恶化的反应。部分结核病人在强有力的抗痨药物作用下,亦可发生类似赫氏反应的现象,因此称为类赫氏反应。我所住院部1994~1998年间诊断为肺结核病人近1100余例,新登记肺结核病人930余例,其中出现类赫氏反应19例。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这19例类赫氏反应,以探讨此反应的机制、治疗及转归。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19例病人中,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28.3岁。浸润型肺结核14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例,结核性胸膜炎3例,肺门淋巴结核1例。其中有空洞者5例,合并颈淋巴结核2例;痰涂片阳性13例,均培养出了痰结核菌,且药敏实验阳性。
1.2 肺结核治疗方案2HRSZ/7HR13例,2HRS/7HR6例。
1.3 类赫氏反应情况抗痨治疗至出现类赫氏反应时间为24~110d。其中24d1例,30~60d11例,61~90d5例,91d以上2例。出现类赫氏反应时的临床症状多数较轻微,仅1例高热,4例胸痛。结核菌阳性患者,痰结核菌逐渐阴转,且多次查痰持续阴性。类赫氏反应的表现:原病灶增大、密度增高7例;出现新病灶3例;淋巴结肿大4例;出现胸水3例,其中大量胸水1例(为中量胸水治疗消失2周后再出现),中少量胸水2例(为治疗中新出现胸水);病灶有吸收,新出现空洞2例。
, 百拇医药
2 类赫氏反应的治疗及转归
19例出现类赫氏反应的患者,均用原抗痨方案继续治疗,对于伴胸腔积液者,配合抽胸水治疗,适当加用激素。14例多次进行痰和胸水脱落细胞检查,均未找到癌细胞。4例行支纤镜检查,镜下表现为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并见有少许分泌物,未见到肿物,刷检涂片均未找到抗酸杆菌及癌细胞。伴随抗痨治疗,病灶逐渐吸收、好转,并全部治愈。全部病例随访1年未见复发。
3 讨论
结核病治疗中的类赫氏反应是结核病的暂时性恶化反应,它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不少学者认为与免疫有关。近年来认为,经强力杀菌药物的组合,在短期内杀死大量结核菌,死菌和游离的菌体成分如蛋白、磷脂等发生变态反应所致。结核病的暂时性恶化反应,常因误诊为结核病真正恶化或认为合并肺癌等而改变抗痨方案。本文病例均经临床排除合并其它疾病。
类赫氏反应的临床特点如下:临床表现特征:(1)病灶恶化与临床表现呈矛盾现象,即病灶恶化,而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痰菌正常阴转。(2)对激素治疗敏感,有报道25例中15例加用激素治疗,“恶化”灶很快缩小。(3)类赫氏反应多在抗痨3个月内发生,本文的19例亦如此。
, 百拇医药
X线特征:(1)一般表现为原病灶恶化,可以是肺内,亦可以是肺外;(2)新病灶出现,系指抗痨前未发现的病灶,抗痨后,由于变态反应引起病灶增大而被发现。(3)浆膜腔积液,最常见于胸膜腔,亦可见于腹膜腔、心包腔及蛛网膜下腔等。(4)淋巴结肿大,常多发,亦可单发,以原病灶同侧的肺门或纵隔淋巴结为多见,也可见于胸外淋巴结。
类赫氏反应仅是因强有力的抗痨治疗而引起变态反应性增高,从而使结核病灶暂时恶化,不必改变抗痨方案。继续应用原方案,或适当加用激素,大都在1~2月内好转。
作者简介:董秋兰,女,1968年出生;1993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师;电话:0756-8629855
(收稿日期:1999-04-27), http://www.100md.com
单位:董秋兰(珠海市结核病防治所,珠海,519000);李艳明(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吉林,132100)
关键词:肺结核诊断;肺结核治疗;类赫氏反应
肺结核化疗类赫氏反应19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化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的机制、其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所住院部1994~1998年间住院病人中出现的19例类赫氏反应。结果抗结核化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主要表现为原发结核病灶增大、新病灶出现、浆膜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结论类赫氏反应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不少学者认为与免疫有关,一般多于化疗开始3个月内发生,继续抗痨,酌情应用激素或对症处置,大都在1~2个月内好转。
中图分类号:R521
赫氏反应是指驱梅治疗中病灶暂时性恶化的反应。部分结核病人在强有力的抗痨药物作用下,亦可发生类似赫氏反应的现象,因此称为类赫氏反应。我所住院部1994~1998年间诊断为肺结核病人近1100余例,新登记肺结核病人930余例,其中出现类赫氏反应19例。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这19例类赫氏反应,以探讨此反应的机制、治疗及转归。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19例病人中,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28.3岁。浸润型肺结核14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例,结核性胸膜炎3例,肺门淋巴结核1例。其中有空洞者5例,合并颈淋巴结核2例;痰涂片阳性13例,均培养出了痰结核菌,且药敏实验阳性。
1.2 肺结核治疗方案2HRSZ/7HR13例,2HRS/7HR6例。
1.3 类赫氏反应情况抗痨治疗至出现类赫氏反应时间为24~110d。其中24d1例,30~60d11例,61~90d5例,91d以上2例。出现类赫氏反应时的临床症状多数较轻微,仅1例高热,4例胸痛。结核菌阳性患者,痰结核菌逐渐阴转,且多次查痰持续阴性。类赫氏反应的表现:原病灶增大、密度增高7例;出现新病灶3例;淋巴结肿大4例;出现胸水3例,其中大量胸水1例(为中量胸水治疗消失2周后再出现),中少量胸水2例(为治疗中新出现胸水);病灶有吸收,新出现空洞2例。
, 百拇医药
2 类赫氏反应的治疗及转归
19例出现类赫氏反应的患者,均用原抗痨方案继续治疗,对于伴胸腔积液者,配合抽胸水治疗,适当加用激素。14例多次进行痰和胸水脱落细胞检查,均未找到癌细胞。4例行支纤镜检查,镜下表现为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并见有少许分泌物,未见到肿物,刷检涂片均未找到抗酸杆菌及癌细胞。伴随抗痨治疗,病灶逐渐吸收、好转,并全部治愈。全部病例随访1年未见复发。
3 讨论
结核病治疗中的类赫氏反应是结核病的暂时性恶化反应,它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不少学者认为与免疫有关。近年来认为,经强力杀菌药物的组合,在短期内杀死大量结核菌,死菌和游离的菌体成分如蛋白、磷脂等发生变态反应所致。结核病的暂时性恶化反应,常因误诊为结核病真正恶化或认为合并肺癌等而改变抗痨方案。本文病例均经临床排除合并其它疾病。
类赫氏反应的临床特点如下:临床表现特征:(1)病灶恶化与临床表现呈矛盾现象,即病灶恶化,而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痰菌正常阴转。(2)对激素治疗敏感,有报道25例中15例加用激素治疗,“恶化”灶很快缩小。(3)类赫氏反应多在抗痨3个月内发生,本文的19例亦如此。
, 百拇医药
X线特征:(1)一般表现为原病灶恶化,可以是肺内,亦可以是肺外;(2)新病灶出现,系指抗痨前未发现的病灶,抗痨后,由于变态反应引起病灶增大而被发现。(3)浆膜腔积液,最常见于胸膜腔,亦可见于腹膜腔、心包腔及蛛网膜下腔等。(4)淋巴结肿大,常多发,亦可单发,以原病灶同侧的肺门或纵隔淋巴结为多见,也可见于胸外淋巴结。
类赫氏反应仅是因强有力的抗痨治疗而引起变态反应性增高,从而使结核病灶暂时恶化,不必改变抗痨方案。继续应用原方案,或适当加用激素,大都在1~2月内好转。
作者简介:董秋兰,女,1968年出生;1993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师;电话:0756-8629855
(收稿日期:1999-04-2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