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首都医药》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16015
中药治疗疱疹性口炎咽峡炎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首都医药》 1999年第3期
     作者:邱凤梅 李敏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南区浮山医院(266071)

    关键词:疱疹性口炎;咽峡炎;中药;青霉素;病毒唑

    首都医药990345摘要 通过使用中药、青霉素与病毒唑治疗26例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咽峡炎,以发热时间的长短作为疗效的观察指标。

    结果 中药治疗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咽峡炎优于青霉素及病毒唑,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RI)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发热是ARI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病毒感染所致的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无论是药物解热还是物理降温,效果都不理想。临床上常应用大量的抗生素、激素、解热镇痛药,但不良反应较大,严重地危害了婴幼儿的身体健康。鉴于本院条件所限,不能做病毒学检验,仅就本院26例典型的疱疹性口炎、咽峡炎患儿用病毒唑、中药治疗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现将临床观察情况分析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男14例,女12例。最小10个月,最大6岁;其中1岁以内8例,1岁~3岁11例,3岁以上7例。

    1.1.2 拒吃奶或食欲减退,部分患儿流涎,全部患儿都有发热,其中体温低于38.9℃14例,高于39℃12例。咽部充血,咽后壁滤泡增生,咽峡部及软腭有白色点状分泌物11例,齿龈、舌、唇内、颊粘膜等处呈一簇或几簇小水泡和少数散在的单个水泡或小溃疡及不规则的较大溃疡15例。

    1.2 方法和指标

    1.2.1 26例患儿均做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检查,白细胞10×109/L者15例,12×109/L11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岁以内患儿<50者占46%,2岁以上者<70占50%。
, 百拇医药
    1.2.2 3组病例均按随机分组,依次分为病毒唑组、中药组、对照组。

    中药组11例,全部采用中药,其中包括水煎剂口服和柴胡注射液肌肉注射。2岁以内的患儿、乌梅10g~15g,石膏10g~15g,白术1.5g~3g,茯苓3g~6g;2岁以上者:乌梅20g~25g,石膏20g~30g,白术3g~6g,茯苓6g~9g。以上药用文火水煎半小时,水煎2次,每次50ml,合并2次煎液,加适量冰糖,板兰根冲剂(1~3包)每天一剂,可分2~数次口服。三剂为一疗程。对照组7例,青霉素静脉点滴。

    1.2.3 因上呼吸道感染病程短,小儿不会自述症状,故采用降温时间作为疗效的客观指标。3组来诊时的平均发热时间分别为6.3小时、8小时及5.9小时,治疗后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4.74±2.68小时、16.6±1.06小时、66.7±5.69小时。

    2 结果
, 百拇医药
    病毒唑组与中药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很显著(t=6.16,P<0.01)。病毒唑组、中药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t分别为3.29、10.98,P均<0.01)。

    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文献报导,用病毒唑肌注、滴鼻或雾化吸入,在退热及缩短病程等方面,均显示不同的疗效,然而,由于病毒唑的毒副作用较严重〔1〕挖掘和采用中药很有必要。

    3 分析

    由治疗结果分析说明,中药组在降温及缩短病程方面比病毒唑组及对照组均好。

    上呼吸道感染早期,除有细菌性感染指征外,不必用抗菌素类药物。

    综上所述,以上中药治疗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1):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