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报告
作者:邓映芬 冯筱榕 章廉
单位:邓映芬 冯筱榕 章廉(广东南方医院,广州 510515)
关键词:
现代诊断与治疗990335
1 病例报告
患者陈×,男,31岁。因发热,咳嗽10天,淋巴结肿大6天于1998年5月18日入院。患者于5月8日始无任何诱因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38~40℃,伴畏寒、头痛、轻咳、无痰、自汗,以夜间为甚。4天后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继之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高热时伴淋巴结隐痛。精神、食欲欠佳。曾应用泰利必妥、菌必治治疗无效,转入我院。既往史:1987年至今曾有数次类似发作史。查体:T?39.2℃,P?88次/分,R?20次/分,BP?15/9kPa,神志清楚,热性病容,颈部、腋窝、腹股沟均可扪及数个如花生米至蚕豆大淋巴结,左侧颈部淋巴结融合成4cm×2cm大小条索状包块,质中,有压痛。眼结合膜充血(+),咽充血(+),心肺未发现异常,腹平软,肝脾未扪及。入院后查白细胞总数2.6~2.8×109/L,粒细胞总数1.2~1.4×109/L,血沉55~75mm/h,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红系增生低,红细胞内铁低,AKP积分低。左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表现为细胞及免疫母细胞大片增生,细胞核型不规整,但无异型性,有散在核固缩及个别核碎裂,免疫母细胞核仁明显,免疫组化标记:Mac?387组织细胞强阳性,而L26与UCHL-1和切片内自身阳性细胞对照,组织细胞则为阴性。血与骨髓培养均阴性。治疗上予以病毒唑1.0,qd静滴,强的松40mg,qd口服,体温2天后降至正常,5天后全身肿大之淋巴结逐渐消退。于6月9日治愈出院。
2 讨论
据文献报道[1],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早在1972年由日本Kikuchi等描述,故又称Kikuchi氏淋巴结炎。此后不断有报告,名称颇多,如坏死性淋巴结炎,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等。本症亚洲较多发,好发于青少年,30岁以下占80%,较多见于妇女。颈淋巴结最常被侵犯,耳前、腋下、腹股沟及肠系膜淋巴结可累及,少数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多呈轻、中度肿大,压痛。偶有数个淋巴结融合成5~6cm大小的包块。病人可骤起高热,常伴上呼吸道症状,似流感样。少数有恶心、呕吐,夜汗,肝脾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正常或非特异性,半数以上的病人白细胞数轻度减少,血沉加快。1982年,Imanura等报告了15例患者的淋巴结组织活检,电镜下可见病变淋巴结中增生的主要细胞为免疫母细胞与组织细胞。发病原因尚未清楚,多数认为由病毒感染所致。另有认为是超敏反应性淋巴结炎。
本病主要与何杰金氏病或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鉴别。鉴别要点是:(1)本病一般先发热,后出现淋巴结肿大;(2)可自愈;(3)淋巴结有特征性坏死灶。而后者先出现淋巴结肿大,后出现低热,坏死灶为缺血性,无核碎片,病情进行性加重,不能自愈,病人年龄较大。综上所述,本例符合“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之诊断。
参考文献
1 朱梅刚,等.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理学.第1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5,46, 百拇医药
单位:邓映芬 冯筱榕 章廉(广东南方医院,广州 510515)
关键词:
现代诊断与治疗990335
1 病例报告
患者陈×,男,31岁。因发热,咳嗽10天,淋巴结肿大6天于1998年5月18日入院。患者于5月8日始无任何诱因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38~40℃,伴畏寒、头痛、轻咳、无痰、自汗,以夜间为甚。4天后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继之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高热时伴淋巴结隐痛。精神、食欲欠佳。曾应用泰利必妥、菌必治治疗无效,转入我院。既往史:1987年至今曾有数次类似发作史。查体:T?39.2℃,P?88次/分,R?20次/分,BP?15/9kPa,神志清楚,热性病容,颈部、腋窝、腹股沟均可扪及数个如花生米至蚕豆大淋巴结,左侧颈部淋巴结融合成4cm×2cm大小条索状包块,质中,有压痛。眼结合膜充血(+),咽充血(+),心肺未发现异常,腹平软,肝脾未扪及。入院后查白细胞总数2.6~2.8×109/L,粒细胞总数1.2~1.4×109/L,血沉55~75mm/h,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红系增生低,红细胞内铁低,AKP积分低。左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表现为细胞及免疫母细胞大片增生,细胞核型不规整,但无异型性,有散在核固缩及个别核碎裂,免疫母细胞核仁明显,免疫组化标记:Mac?387组织细胞强阳性,而L26与UCHL-1和切片内自身阳性细胞对照,组织细胞则为阴性。血与骨髓培养均阴性。治疗上予以病毒唑1.0,qd静滴,强的松40mg,qd口服,体温2天后降至正常,5天后全身肿大之淋巴结逐渐消退。于6月9日治愈出院。
2 讨论
据文献报道[1],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早在1972年由日本Kikuchi等描述,故又称Kikuchi氏淋巴结炎。此后不断有报告,名称颇多,如坏死性淋巴结炎,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等。本症亚洲较多发,好发于青少年,30岁以下占80%,较多见于妇女。颈淋巴结最常被侵犯,耳前、腋下、腹股沟及肠系膜淋巴结可累及,少数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多呈轻、中度肿大,压痛。偶有数个淋巴结融合成5~6cm大小的包块。病人可骤起高热,常伴上呼吸道症状,似流感样。少数有恶心、呕吐,夜汗,肝脾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正常或非特异性,半数以上的病人白细胞数轻度减少,血沉加快。1982年,Imanura等报告了15例患者的淋巴结组织活检,电镜下可见病变淋巴结中增生的主要细胞为免疫母细胞与组织细胞。发病原因尚未清楚,多数认为由病毒感染所致。另有认为是超敏反应性淋巴结炎。
本病主要与何杰金氏病或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鉴别。鉴别要点是:(1)本病一般先发热,后出现淋巴结肿大;(2)可自愈;(3)淋巴结有特征性坏死灶。而后者先出现淋巴结肿大,后出现低热,坏死灶为缺血性,无核碎片,病情进行性加重,不能自愈,病人年龄较大。综上所述,本例符合“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之诊断。
参考文献
1 朱梅刚,等.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理学.第1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5,4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