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2069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传导阴滞64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
     作者:韩建武

    单位:广东省博罗县人民医院内科,博罗5161400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传导阻滞

    广东医学院学报990335 传导阻滞(CB)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常见的并发症。本文收集了我院1984年1月~1997年12月收治的AMI196例,对其中合并CB的64例作如下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6例中,男性154例,女性42例,年龄33~82岁,平均62岁。AMI全部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ECG)及酶学检查而确诊。其中前壁(含前间壁、前侧壁、高侧壁、广泛前壁)MI108例,下壁MI62例 (含下壁+后壁MI5例);前壁+下壁MI 14例;余为前间壁+心内膜下MI、心内膜下MI、高侧壁+后壁MI等。
, 百拇医药
    1.2 记录方法 所有病例均用心电示波持续监护2~5d(个别病情危重者相应延长监护时间),定期记录ECG,发现特殊情况及时追加记录。

    1.3 CB情况 196例AMI中合并各类CB 64例,占32.6%,其类型为:房室传导阻滞(AVB)35例,其中Ⅰ度AVB 18例(发生在下壁及后壁 MI者10例,前壁MI6例,前壁+下壁MI2例,有5例演变为Ⅱ度AVB),Ⅱ度AVB 8例(发生于下壁MI者6例,前壁MI2例,有3例演变成Ⅲ度AVB),Ⅲ度AVB9例(全部为下壁及后壁MI者);束支传导阻滞(BBB)29例,其中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4例(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各为9例和5 例,发生于下壁及后壁MI者9例,前壁MI 5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2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13例(均见于前壁MI)。

    1.4 转归 196例中,死亡35例,病死率为17.9%。合并CB 64例中死亡19例,病死率为29.7%,未合并CB132例中死亡16例,其病死率为12.1%(两者比较:χ2=9.07,P<0.01)。
, 百拇医药
    2 讨论

    本组病例中单纯下及后壁MI者为62例,合并AVB25例,占40.3%(占合并AVB总例数的71.4%),而单纯前壁MI者有108例,合并BBB20例,占18.5%(合并BBB总例数的68.9%)。因下壁血供来自右冠状动脉,房室结的血供来源于右冠状动脉者占人群90%,所以下壁MI易合并房室结血供障碍,使合并AVB者较前壁MI多见。而前壁MI主要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或)回旋支的病变所致,可引起束支系统供血不足、累及室内传导而发生BBB,一般只有在前壁MI范围较大,波及房室结和(或)希氏束时,才合并AVB[1]

    本组AMI病例合并CB者病死率远较未合并CB者高(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这是由于AMI合并CB可出现心动过缓,心脏收缩不协调等降低心输出量,在心肌收缩能力受限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损害心功能,致泵(心)衰加重,病死率增高。前壁MI出现BBB预示心肌损伤范围广,常是发生完全性AVB的警报。束支受累可致普氏纤维内形成不稳定折返环,可引起室速及室颤[2]。本组合并BBB 29例中,共死亡12例,此类情况应予高度重视,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处理因其引起的并发症。有学者认为,发生下壁MI时,应尽量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对房室结有负性传导之药物,尤其在心率偏慢时更应注意,因使用此类 药后可能促使AVB的发生[3]
, 百拇医药
    大多学者认为,AM合并AVB除了极为严重者可致死亡外,多为暂时性的,经积极治疗AMI,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AVB多可在1周内减轻或消失。本组病例出院时仍存AVB者仅6例。

    3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49

    2 李国祥,李友元,邓洪波.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7,13(2):113

    3 易家骥,张彤.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房室传导阻滞27例临床分析.临床心血管 病杂志,1997,13(3):164

    收稿日期:1998-11-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