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甲胎球蛋白明显升高的甲型肝炎1例
作者:林海涛 龙尧
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湛江524001
关键词:
广东医学院学报990384 患者女,30岁,工人,因乏力、纳差、尿黄、全身黄染8d于1998年6月1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 d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食欲锐减、恶心。肝区不适,第二天出现尿黄,随之全身皮肤粘膜黄染,且逐渐加深。病初3d有发热,体温38℃上下。无明显畏寒、腹痛,无咳嗽、胸痛,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过 去无肝炎黄疸史,病前无服用损肝药物史,无嗜酒。入院体查:T 37℃,P82/min,R20/min,BP14/10kPa。神志清,全身皮 肤粘膜中度黄染,未见蜘蛛痣、肝掌,未见皮疹和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上界于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肋下3cm质地中等,脾肋下未及。腓肠肌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象:RBC 4.55×1 012/L,HGB13.2g/L,WBC9.3×109/L,分类N0.73,L0.24,M0.03;肝功能试验:丙氨酸转氨酶(A LP)767U/L(正常值<34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95U/L,碱性磷酸酶(ALP) 110U/L,血清总胆红素(TB)137umol/L,直接胆红素(DB)40umol/L;病毒标记物: 抗HAV-IgM(+),抗-HBs(+),HBsAg、抗-HCV、抗-HEV、抗-HGV均为(-);甲胎球蛋白(AFP)>400μg/L(正常值为0~30μg/L);B型超声检查示肝质稍粗,胆囊壁稍厚,子宫、附件均未见异常;腹部CT扫描显示,肝实质密度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
住院经过:入院后给予卧床休息、护肝、退黄等治疗,用肝泰乐、肌苷、维生素类、茵栀黄注射液等。住院初10d内,黄疸渐加深,伴皮肤瘙痒,肝脏逐渐增大近 平脐,复查AFP仍>400 μg/L,曾疑为肝细胞癌,但影像检查未发现肝内有占位病变。治疗上加用地塞米松10 mg/d。此后病情逐渐好转,黄疸渐消退,肝大逐渐回缩,3周后复查AFP开始下降。住院46d,黄疸完全消退,肿大的肝脏回缩至肋下2cm,肝功能恢复正常出院。出院诊断: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出院后随访至今,一直如常人、多次复查肝功能正常,AFP<30μg、L,半年后复查抗-HAV-IgM转为阴性。
讨论 本例起病较急,病初有发热,有明显乏力、食欲锐减、恶心、肝区不适、黄疸、肝 肿大等表现,肝功能检查异常尤其是ALT明显升高,过去无肝炎史,无嗜酒及服损肝药物史,故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可成立。由于两次查抗-HAV-IgM阳性,而抗-HBs阴性,故病原学诊断为甲型肝炎是明确的。然而,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象本例血清AFP如此升高(2次均>400μg/L)、肝脏如此肿大者实属罕见。这种情况极易于误诊为原发性肝癌,本例在住院期间,当病情尚未好转以前,曾一度怀疑为肝癌,但经B超及CT检查均未发现肝内有占位性病变。本例的临床及转归表明,甲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亦可出现高水平的AFP,但这种升高是一过性的,随着肝炎症状的改善和病情的好转,高水平的AFP亦可 迅速恢复正常,临床上不能因此而误诊为肝癌。
收稿日期:1998-12-25, http://www.100md.com
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湛江524001
关键词:
广东医学院学报990384 患者女,30岁,工人,因乏力、纳差、尿黄、全身黄染8d于1998年6月1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 d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食欲锐减、恶心。肝区不适,第二天出现尿黄,随之全身皮肤粘膜黄染,且逐渐加深。病初3d有发热,体温38℃上下。无明显畏寒、腹痛,无咳嗽、胸痛,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过 去无肝炎黄疸史,病前无服用损肝药物史,无嗜酒。入院体查:T 37℃,P82/min,R20/min,BP14/10kPa。神志清,全身皮 肤粘膜中度黄染,未见蜘蛛痣、肝掌,未见皮疹和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上界于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肋下3cm质地中等,脾肋下未及。腓肠肌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象:RBC 4.55×1 012/L,HGB13.2g/L,WBC9.3×109/L,分类N0.73,L0.24,M0.03;肝功能试验:丙氨酸转氨酶(A LP)767U/L(正常值<34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95U/L,碱性磷酸酶(ALP) 110U/L,血清总胆红素(TB)137umol/L,直接胆红素(DB)40umol/L;病毒标记物: 抗HAV-IgM(+),抗-HBs(+),HBsAg、抗-HCV、抗-HEV、抗-HGV均为(-);甲胎球蛋白(AFP)>400μg/L(正常值为0~30μg/L);B型超声检查示肝质稍粗,胆囊壁稍厚,子宫、附件均未见异常;腹部CT扫描显示,肝实质密度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
住院经过:入院后给予卧床休息、护肝、退黄等治疗,用肝泰乐、肌苷、维生素类、茵栀黄注射液等。住院初10d内,黄疸渐加深,伴皮肤瘙痒,肝脏逐渐增大近 平脐,复查AFP仍>400 μg/L,曾疑为肝细胞癌,但影像检查未发现肝内有占位病变。治疗上加用地塞米松10 mg/d。此后病情逐渐好转,黄疸渐消退,肝大逐渐回缩,3周后复查AFP开始下降。住院46d,黄疸完全消退,肿大的肝脏回缩至肋下2cm,肝功能恢复正常出院。出院诊断: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出院后随访至今,一直如常人、多次复查肝功能正常,AFP<30μg、L,半年后复查抗-HAV-IgM转为阴性。
讨论 本例起病较急,病初有发热,有明显乏力、食欲锐减、恶心、肝区不适、黄疸、肝 肿大等表现,肝功能检查异常尤其是ALT明显升高,过去无肝炎史,无嗜酒及服损肝药物史,故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可成立。由于两次查抗-HAV-IgM阳性,而抗-HBs阴性,故病原学诊断为甲型肝炎是明确的。然而,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象本例血清AFP如此升高(2次均>400μg/L)、肝脏如此肿大者实属罕见。这种情况极易于误诊为原发性肝癌,本例在住院期间,当病情尚未好转以前,曾一度怀疑为肝癌,但经B超及CT检查均未发现肝内有占位性病变。本例的临床及转归表明,甲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亦可出现高水平的AFP,但这种升高是一过性的,随着肝炎症状的改善和病情的好转,高水平的AFP亦可 迅速恢复正常,临床上不能因此而误诊为肝癌。
收稿日期:1998-12-2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