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结核误诊为包虫病一例
作者:周全 李苏华
单位:周全 湖北省沙市市人民医院;李苏华 湖北省职工医学院 434000
关键词:
临床内科杂志/990336
患者,男性,13岁,藏族。1年前自高原牧区移居平原。因发现右锁骨下、右腋下包块3个月入院。入院前1月右锁骨下包块自行破溃,流出无色透明液体,后包块周围红肿、渗液,伴间断午后发热,体温波动在38~38.5℃,无盗汗、消瘦。入院查体:T 37.5℃,右锁骨下可见一直径3.0 cm皮肤溃烂,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附着,左锁骨上可扪及数枚蚕豆大小淋巴结,右腋下可扪及一个2.0×1.0×1.5 cm淋巴结,质中,有压痛,活动无粘连,心肺检查无异常,肝脾肋下未扪及。EC 0.22×109/L,PPD试验16 mm,B超提示肝门部实质性低回声包块(肿大淋巴结可能),胸片无异常,破溃处分泌物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革兰氏染色未找到细菌。患者入院前曾就诊于某院,行包虫补体结合试验(+),诊断为包虫病。入院后即以丙硫咪唑400 mg,每日2次行杀虫治疗,症状未能控制,入院12天行右腋下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腋窝淋巴结结核,即每日给予雷米封0.3、利福平0.45及乙胺丁醇0.75三联抗痨治疗,1周后,体温逐渐至正常。入院一个月后在局麻+强化下行左锁骨上皮肤破溃处自体皮移植术,术后10天伤口愈合出院。
讨论 该患者来自高原牧区,与狗、羊、牛有密切接触史,包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易误诊为包虫病。包虫病在儿童期感染机会多,但于20岁以前发病甚少,累及淋巴结者罕见,且包虫补体结合试验约5%呈假阳性反应,故不能凭单项试验结果诊断该病。根据该患者临床表现,结合其无卡介苗接种史,PPD试验阳性,应考虑结核杆菌感染可能。诊断未明确时,可试行抗结核治疗,进行动态观察,其淋巴结活检可确诊。全身淋巴结均可发生结核,但发生于锁骨下及腋下淋巴结少见,临床应予以重视。
收稿:1998-08-27, 百拇医药
单位:周全 湖北省沙市市人民医院;李苏华 湖北省职工医学院 434000
关键词:
临床内科杂志/990336
患者,男性,13岁,藏族。1年前自高原牧区移居平原。因发现右锁骨下、右腋下包块3个月入院。入院前1月右锁骨下包块自行破溃,流出无色透明液体,后包块周围红肿、渗液,伴间断午后发热,体温波动在38~38.5℃,无盗汗、消瘦。入院查体:T 37.5℃,右锁骨下可见一直径3.0 cm皮肤溃烂,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附着,左锁骨上可扪及数枚蚕豆大小淋巴结,右腋下可扪及一个2.0×1.0×1.5 cm淋巴结,质中,有压痛,活动无粘连,心肺检查无异常,肝脾肋下未扪及。EC 0.22×109/L,PPD试验16 mm,B超提示肝门部实质性低回声包块(肿大淋巴结可能),胸片无异常,破溃处分泌物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革兰氏染色未找到细菌。患者入院前曾就诊于某院,行包虫补体结合试验(+),诊断为包虫病。入院后即以丙硫咪唑400 mg,每日2次行杀虫治疗,症状未能控制,入院12天行右腋下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腋窝淋巴结结核,即每日给予雷米封0.3、利福平0.45及乙胺丁醇0.75三联抗痨治疗,1周后,体温逐渐至正常。入院一个月后在局麻+强化下行左锁骨上皮肤破溃处自体皮移植术,术后10天伤口愈合出院。
讨论 该患者来自高原牧区,与狗、羊、牛有密切接触史,包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易误诊为包虫病。包虫病在儿童期感染机会多,但于20岁以前发病甚少,累及淋巴结者罕见,且包虫补体结合试验约5%呈假阳性反应,故不能凭单项试验结果诊断该病。根据该患者临床表现,结合其无卡介苗接种史,PPD试验阳性,应考虑结核杆菌感染可能。诊断未明确时,可试行抗结核治疗,进行动态观察,其淋巴结活检可确诊。全身淋巴结均可发生结核,但发生于锁骨下及腋下淋巴结少见,临床应予以重视。
收稿:1998-08-2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