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经》骨痹辨析
作者:谢 林 施 杞(导师)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0032 上海)
关键词:
中国中医骨伤科990328 《中藏经》托名汉代华佗所作,书中所论骨痹与《素问*痹论》骨痹、肾痹不同,其与现代医学骨关节疾病的关系亦无系统论述,本文试图作一探讨。
原文:骨痹者,乃食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日衰;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邪气妄入,则上冲心舌;上冲心舌,则为不语;中犯脾胃,则为不充;下流腰膝,则为不遂;旁及四肢,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其证不一,要在详明,治疗之法,列于后章。
, http://www.100md.com 《中藏经》中所谓骨痹主要是指由于嗜欲不节,耗伤肾气,致三焦之气不通而形成的以不语、腰膝不遂、四肢不仁为特征的病变。该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由于食欲不节,纵欲无度,耗伤肾间动气,而肾间动气是“生气之源”,乃“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由于肾间动气受损伤,而不能有规律地推动三焦功能活动,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所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凡痹之客五脏者,……,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由此可见,《素问*痹论》所载骨痹与《中藏经》所论骨痹在病因病机上各有不同,《素问》骨痹,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冬气在骨,以冬遇者为骨痹;而《中藏经》所论,则是因淫欲过度而伤于肾,其病涉及三焦。此外,《素问》肾痹与《中藏经》论骨痹的主要区别在于证候,肾痹“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善胀,是因阳明之气乘着肾伤不能下行失其关固的时候,反而上逆,所以善胀;肾为作强之官,肾伤而痹,作强失司则足挛而不能伸,故以尻代踵;身倦而不能直,故脊以代头。《中藏经》所论骨痹却有上、中、下三焦的功能障碍,表现为不语、脾胃不充、腰膝不遂、四肢不仁等。由此则不难区别,也就是说,《素问》所论“骨痹”、“肾痹”与《中藏经》所说“骨痹”,虽有某种联系,但从病因和证候方面具体来讲,还是有区别的。此外,《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等所论痹都与《素问》一脉相承,而与《中藏经》所谓骨痹有所区别。
, http://www.100md.com
国家标准《临床诊疗术语》有关“骨痹”的概念是:因风寒湿邪久羁,或年老体衰,骨失充养骨质脆弱所致。以肢体麻木无力,骨骼疼痛,大关节僵硬变形、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与现代医学所对应的病名为退行性骨关节炎。显然,《中藏经》所论“骨痹”并非指本病而言,却与现代医学所谓“氟骨症”相似。
氟骨症主要是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水、食品及吸入高氟空气引起。过量的氟经胃肠道或呼吸道吸收后,与体内钙结合形成不溶解氟化钙或氟化钠,沉积于全身骨骼和其他组织内。血氟升高时,通过甲状旁腺作用,使骨钙游离,少数激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早期表现骨质疏松,形成氟化钙后,则非常稳定,骨及全身各组织骨化、钙化。骨硬化后,髓腔变窄,骨表面形成骨赘。临床表现轻则为氟斑牙、腰腿酸痛、无力、发紧,肢体麻木、活动受限;重者除以上症状加重外,还可出现肾功能减退、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椎管狭窄、神经根及脊髓受压、截瘫,颅神经受压等,甚至劳动能力丧失。这与《中藏经》所论骨痹由于“嗜欲不节”(长期通过食物、水吸收氟过多),耗伤肾气,肾功能减退,肾主骨功能失常,骨质硬化,各骨骼腔隙狭窄,如椎管狭窄、颅神经所过之处狭窄,脊髓及神经根、颅神经受压,三焦之气不通,而不语(迷走神经受压),腰膝不遂,四肢不仁(腰椎管狭窄,脊髓、神经根受压),甚至可见二便失禁。
由上所述可见,《中藏经》所谓骨痹与《素问》所论骨痹从病因到证候表现均有所不同,与现代医学相对应的病名也不同,而与氟骨症相似,在学习时应引起注意。
(收稿:1998-10-7), http://www.100md.com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0032 上海)
关键词:
中国中医骨伤科990328 《中藏经》托名汉代华佗所作,书中所论骨痹与《素问*痹论》骨痹、肾痹不同,其与现代医学骨关节疾病的关系亦无系统论述,本文试图作一探讨。
原文:骨痹者,乃食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日衰;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邪气妄入,则上冲心舌;上冲心舌,则为不语;中犯脾胃,则为不充;下流腰膝,则为不遂;旁及四肢,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其证不一,要在详明,治疗之法,列于后章。
, http://www.100md.com 《中藏经》中所谓骨痹主要是指由于嗜欲不节,耗伤肾气,致三焦之气不通而形成的以不语、腰膝不遂、四肢不仁为特征的病变。该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由于食欲不节,纵欲无度,耗伤肾间动气,而肾间动气是“生气之源”,乃“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由于肾间动气受损伤,而不能有规律地推动三焦功能活动,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所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凡痹之客五脏者,……,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由此可见,《素问*痹论》所载骨痹与《中藏经》所论骨痹在病因病机上各有不同,《素问》骨痹,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冬气在骨,以冬遇者为骨痹;而《中藏经》所论,则是因淫欲过度而伤于肾,其病涉及三焦。此外,《素问》肾痹与《中藏经》论骨痹的主要区别在于证候,肾痹“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善胀,是因阳明之气乘着肾伤不能下行失其关固的时候,反而上逆,所以善胀;肾为作强之官,肾伤而痹,作强失司则足挛而不能伸,故以尻代踵;身倦而不能直,故脊以代头。《中藏经》所论骨痹却有上、中、下三焦的功能障碍,表现为不语、脾胃不充、腰膝不遂、四肢不仁等。由此则不难区别,也就是说,《素问》所论“骨痹”、“肾痹”与《中藏经》所说“骨痹”,虽有某种联系,但从病因和证候方面具体来讲,还是有区别的。此外,《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等所论痹都与《素问》一脉相承,而与《中藏经》所谓骨痹有所区别。
, http://www.100md.com
国家标准《临床诊疗术语》有关“骨痹”的概念是:因风寒湿邪久羁,或年老体衰,骨失充养骨质脆弱所致。以肢体麻木无力,骨骼疼痛,大关节僵硬变形、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与现代医学所对应的病名为退行性骨关节炎。显然,《中藏经》所论“骨痹”并非指本病而言,却与现代医学所谓“氟骨症”相似。
氟骨症主要是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水、食品及吸入高氟空气引起。过量的氟经胃肠道或呼吸道吸收后,与体内钙结合形成不溶解氟化钙或氟化钠,沉积于全身骨骼和其他组织内。血氟升高时,通过甲状旁腺作用,使骨钙游离,少数激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早期表现骨质疏松,形成氟化钙后,则非常稳定,骨及全身各组织骨化、钙化。骨硬化后,髓腔变窄,骨表面形成骨赘。临床表现轻则为氟斑牙、腰腿酸痛、无力、发紧,肢体麻木、活动受限;重者除以上症状加重外,还可出现肾功能减退、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椎管狭窄、神经根及脊髓受压、截瘫,颅神经受压等,甚至劳动能力丧失。这与《中藏经》所论骨痹由于“嗜欲不节”(长期通过食物、水吸收氟过多),耗伤肾气,肾功能减退,肾主骨功能失常,骨质硬化,各骨骼腔隙狭窄,如椎管狭窄、颅神经所过之处狭窄,脊髓及神经根、颅神经受压,三焦之气不通,而不语(迷走神经受压),腰膝不遂,四肢不仁(腰椎管狭窄,脊髓、神经根受压),甚至可见二便失禁。
由上所述可见,《中藏经》所谓骨痹与《素问》所论骨痹从病因到证候表现均有所不同,与现代医学相对应的病名也不同,而与氟骨症相似,在学习时应引起注意。
(收稿:1998-10-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