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微循环》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32807
断肢再植术后甲襞微循环的应用价值对366份拟诊病毒性心肌炎病人血清的CBV抗体测定
http://www.100md.com 《中国微循环》 1999年第3期
     作者:孔 平

    单位:529080 广东省江门市,外海人民医院整形科

    关键词:

    中国微循环990329

    断肢再植术后再植物血液循环的观察以往主要依赖于皮温、皮色及毛细血管充盈反应的综合判断,存在观察者个体差异性及客观界线不易掌握等缺点,常使患者失去防治血管危象的最佳时机。作者在最近的1例断腕再植术后,将微循环观察技术应用于再植手的术后观察,成功地利用微循环变化所提供的信息,早期发现并消除了各种不利于患肢血液循环的因素,防止了血管危象的发生。在此期间,患肢皮温、皮色及毛细血管充盈反应无任何异常变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1岁。入院前45min被铡刀横断左腕部。体格检查见左腕大部分离断,仅掌侧残留少量皮肤及指浅屈肌腱相连,远端无血液循环。即在持续臂丛

    麻醉下行左腕断肢再植术,术中共吻合2根动脉、4根静脉,显微镜下见吻合口血流通畅。术后左前臂妥善固定并抬高,以再植手皮温、皮色、毛细血管充盈反应(每0.5h1次)及中、环指甲襞微循环观察(每日2次)2套方法同时对照进行监测。

    仪器使用WXS—5型微循环显微摄像仪,光源为高压汞灯。术后第1~3天,每视野毛细血管开放数由1~2根稳步增至3~4根,约为健侧手的1/20。第4天上午镜下毛细血管数锐减至0~1根,同时出现手背软组织肿胀,至下午镜下见毛细血管全部关闭,次日肿胀更重。检查后发现因伤口张力增高形成环状狭窄所致,即间断拆线减张。第6日观测即见毛细血管开放又恢复至2~3根。术后第8d上午毛细血管又突然减至每视野0~1根,随即软组织再次肿胀并逐渐加重,下午观察见毛细血管显示淤滞,周围可见渗出。反复查找原因发现因患肢未按要求抬高所致,即予以纠正并加作伤口近端肢体向心性按摩促进回流使肿胀得以改善,毛细血管数又恢复至每视野3~4根并一直持续至伤口愈合。在此期间患侧肢皮温始终高于健侧1℃~2℃,皮色红润,毛细血管充盈反应正常。

    讨论

    扬氏认为皮温的变化是验证移植或再植物局部血液循环情况的最敏感方法[1]。通过回顾性比较我们体会到微循环观察具有更灵敏、准确性更高及观察次数少等优点,其不但能以毛细血管开放的数目来直接判断血液循环的情况,且能根据毛细血管动脉端开放否及静脉端是否淤张、渗出判断血管危象系缺血或淤血所致,指导临床医师采取适当的抢救措施。

    参考文献

    1 扬晓慧,李健宁主编.实用整容外科手术学.第二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90~592

    收稿: 1999-01-26 修回: 1999-04-13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9年第4期第11卷 临床研究

    对366份拟诊病毒性心肌炎病人血清的CBV抗体测定

    作者:王林根

    单位:苏州市太仓卫生职工中专 215400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柯萨奇B组病毒;ELISA法,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