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川北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37919
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方法初探
http://www.100md.com 《川北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
     作者:李小红 粟世凤

    单位:李小红 (四川省南充卫校 南充 637000);粟世凤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关键词:

    川北医学院学报990368 文章编号:1005-3697(1999)03—0089—01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老年患者静脉给药因其显效快、效果好已成为临床抢救、治疗的重要给药方法。而老年患者的机体和血管特点常常会增加其静脉穿刺成功的难度,导致反复穿刺,既延误抢救、治疗的时间,又增加患者的痛苦。护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穿刺技术,对老年患者争取一次性穿刺成功。

    1 老年患者的血管特点

    1.1 老年人机体老化,皮肤肌组织松驰,静脉管壁增厚、可扩张性和弹性减弱、脆性增大、变硬,管腔狭窄,血管滚动不易固定以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

    1.2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脏器特别是心脏的损伤,使心搏出量减少,血液流动缓慢、血液系统相应地出现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为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力增强,血流凝固性增加,静脉内膜的中层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加,内膜变厚,致使静脉弹性降低、硬化、甚至钙化等。

    2 根据老年患者疾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穿刺部位

    2.1 高血压、冠心病 应选择手脚小静脉为宜。这类病人的血管硬化主要发生在大、中血管内,远心端的表浅静脉受损相对较轻。

    2.2 糠尿病患者 选择手脚较直、管腔稍粗的血管,这类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若血管过细、过短,回血往往未见到前就凝固了,致使针头堵塞,造成穿刺失败;而直、粗一些的小静脉,血流压力相对大一些,可避免过早凝血现象的发生。

    2.3 慢性肝、肾功能衰竭患者 这类病人血管脆性大,凝血机制差,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特别是内侧血管浅清容易刺破或穿刺成功后,容易发生液体外渗。应避免使用肢体内侧的血管。

    3 根据输液时间和输入药物种类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3.1 输入高渗、刺激性强以及大剂量抗生素的药物,特别是抢救时及需在短时间内大量输液时,就选择成功率高、易于固定的较大、较粗血管,优选大隐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

    3.2 在短时间内的输液可选择手、脚背小血管,超过8h以上应以上肢手背静脉为宜,这样既有利于病人床上活动,又有利于体位的变动。

    4 把握静脉穿刺技巧,提高穿刺成功率

    4.1 进针手法 应在所选择穿刺处下方,距血管1~2cm处进针,待针进入皮肤三分之一时,再进入血管腔内,见回血后稍稍向前进针0.5cm左右。其优点是不容易穿破血管,针尖斜面不易从血管中脱出,能延长血管使用时间。

    4.2 进针角度和力度 进皮肤角度不宜过大,而角度和力度要依血管的特性来决定。管壁厚、硬、易滚动,角度相对要大一些,力度要重一些,角度以超过40°为宜,这样针尖锐利部位能充分接触管壁,使滚动的血管不易滑脱。对内侧表浅脆性较大的血管要保持低角度,小力度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一般不宜再进针,以防穿破血管,导致穿刺失败。

    4.3 穿刺成功、摘取下止血带时,动作要小、轻,避免弹破血管,造成再次穿刺。

    (收稿日期:1999-06-0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