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魏登斯基现象1例
作者:赵超英
单位:福州市公费医疗第一门诊部(福州 350001)
关键词:
华西医学990386 [中图分类号]R541.7+6 [文献标识码]E
患者男性,58岁,因反复头晕、胸闷2天,加剧半天,晕厥1次而就诊。查体:BP90/60mmHg,HR38次/分,律不齐,心音低钝,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检查示:窦性P波,心房率136次/分,心室率32次/分,QRS时间0.12秒,P与QRS无关。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③室性逸搏。入院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1级,阿-斯综合征。
入院后,即给予异丙肾上腺素,654-2静滴提高心率。其间,患者突然出现心跳聚停,双眼上翻,四肢抽搐,即给予胸外叩击,5秒种后症状缓解。即刻心电图描记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特征,连续Ⅱ导联描记见在连接若干个窦性P波未下传心室时,延迟出现的室性逸搏之后出现连续数个窦性下传夺获心室,心房率88次/分,心室率88次/分窦性下传的QRS时限0.08秒。心电图诊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魏登斯基现象。 患者在局麻下行临时起搏器安装术,术后起搏心律正常。
讨论:魏登斯基现象,通常见于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部位多发生在房室结。是当心脏的传导性或自律性受到抑制时,出现的一种代偿机理〔1〕。魏登斯基现象可使原来处于被抑制状态下的传导组织,在受到一次强刺激后,暂时性降低该传导组织的兴奋阈值,使其功能得到暂时性的改善,传导能力得到暂时性的恢复,从而避免因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心室过久的停搏。
魏登斯基现象可分为:魏登斯基效应和魏登斯基易化作用。魏登斯基效应是指某一阻滞区域,受到一次强刺激作用后,使其应激阈值降低,对同侧接踵而来的原来不起反应的阈下刺激,此时能够通过该阻滞区域的一种现象。魏登斯基易化作用是指某一阻滞区域,受到一次强刺激后,使其应激阈值降低,对于来自另一侧原先不起反应的阈下刺激,此时能够通过该阻滞区域的一种现象〔1〕。本病例符合魏登斯基现象。心电图中出现数个窦性P波未能下传,但是由于出现了一次室性逸搏,引起魏登斯基易化作用,使其后的窦性P波下传,同时由于魏登斯基效应,使连续的窦性P波下传。逸搏作为一次另一侧的强刺激,使第一个窦性激动下传为魏登斯基易化作用。而窦性刺激作为一次同侧的强刺激,使以后的窦性激动继续下传,呈1∶1传导,为魏登斯基效应。由此可见,魏登斯基现象有其基本的规律性,而且首先由魏登斯基易化作用所引起。借助魏登斯基易化作用,使处于传导功能严重受到抑制的心肌传导性得到改善,并由魏登斯基效应将此种改善维持下去,使接近于停搏的心脏恢复过来。因此,正如文献所述魏登斯基现象是心脏的一种保护机制。其出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德恩等:实用心电图学。第1版,第606、607页。山东科技出版社,1979。
(收稿日期:1999-06-23), 百拇医药
单位:福州市公费医疗第一门诊部(福州 350001)
关键词:
华西医学990386 [中图分类号]R541.7+6 [文献标识码]E
患者男性,58岁,因反复头晕、胸闷2天,加剧半天,晕厥1次而就诊。查体:BP90/60mmHg,HR38次/分,律不齐,心音低钝,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检查示:窦性P波,心房率136次/分,心室率32次/分,QRS时间0.12秒,P与QRS无关。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③室性逸搏。入院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1级,阿-斯综合征。
入院后,即给予异丙肾上腺素,654-2静滴提高心率。其间,患者突然出现心跳聚停,双眼上翻,四肢抽搐,即给予胸外叩击,5秒种后症状缓解。即刻心电图描记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特征,连续Ⅱ导联描记见在连接若干个窦性P波未下传心室时,延迟出现的室性逸搏之后出现连续数个窦性下传夺获心室,心房率88次/分,心室率88次/分窦性下传的QRS时限0.08秒。心电图诊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魏登斯基现象。 患者在局麻下行临时起搏器安装术,术后起搏心律正常。
讨论:魏登斯基现象,通常见于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部位多发生在房室结。是当心脏的传导性或自律性受到抑制时,出现的一种代偿机理〔1〕。魏登斯基现象可使原来处于被抑制状态下的传导组织,在受到一次强刺激后,暂时性降低该传导组织的兴奋阈值,使其功能得到暂时性的改善,传导能力得到暂时性的恢复,从而避免因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心室过久的停搏。
魏登斯基现象可分为:魏登斯基效应和魏登斯基易化作用。魏登斯基效应是指某一阻滞区域,受到一次强刺激作用后,使其应激阈值降低,对同侧接踵而来的原来不起反应的阈下刺激,此时能够通过该阻滞区域的一种现象。魏登斯基易化作用是指某一阻滞区域,受到一次强刺激后,使其应激阈值降低,对于来自另一侧原先不起反应的阈下刺激,此时能够通过该阻滞区域的一种现象〔1〕。本病例符合魏登斯基现象。心电图中出现数个窦性P波未能下传,但是由于出现了一次室性逸搏,引起魏登斯基易化作用,使其后的窦性P波下传,同时由于魏登斯基效应,使连续的窦性P波下传。逸搏作为一次另一侧的强刺激,使第一个窦性激动下传为魏登斯基易化作用。而窦性刺激作为一次同侧的强刺激,使以后的窦性激动继续下传,呈1∶1传导,为魏登斯基效应。由此可见,魏登斯基现象有其基本的规律性,而且首先由魏登斯基易化作用所引起。借助魏登斯基易化作用,使处于传导功能严重受到抑制的心肌传导性得到改善,并由魏登斯基效应将此种改善维持下去,使接近于停搏的心脏恢复过来。因此,正如文献所述魏登斯基现象是心脏的一种保护机制。其出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德恩等:实用心电图学。第1版,第606、607页。山东科技出版社,1979。
(收稿日期:1999-06-2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