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巨型脑回状痣的外科治疗(附7例临床报告)
作者:翟晓梅 陈言汤 刘林山 番 张建文 陈敏静
单位: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郑州 450052)
关键词:
肿瘤990325 巨型脑回状痣是痣细胞痣中的罕见类型,自1976~1997年,我院共收治7例,全部手术治疗,经1~20年随访,未见复发。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5岁~37岁,平均22岁。病变位于左侧颞面部1例,头顶部1例,枕部5例;有全身散在点片状黑痣者5例;合并其它器官畸形者2例;有局部皮肤反复出血感染者5例。
2.手术方法 根据病变位置,俯卧或侧卧位,口插全麻,用7号线沿肿物边缘连续缝扎,局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后,旁开0.2 cm将其从帽状腱膜下切除,从背部或大腿切取中厚皮片移植于创面上,打包加压包扎。术后病人侧卧或俯卧位。局部原有破溃者,术后6天打包,其它10天打包,12天拆线。
, 百拇医药
结 果
7例植皮全部成活,2例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3个月可戴假发,随访最长达20年,未见复发。
病变大体观:褐色或黑色肿物,呈现折叠或凹陷,如沟回状,折叠最少8层,最多21层,每层厚度为1 cm~3 cm,平均1.5 cm;最大30 cm×17.5 cm×3 cm,最小12 cm×10 cm×1 cm平均21 cm×17 cm×2.6 cm;质韧,活动度小,其上毛发正常或浓密;纵向剖开后,呈灰褐或黄褐色相间的条纹状;组织病理:真皮层内有大量巢状或条索状排列的痣细胞,形态和普通痣细胞一致,但3例较普通痣细胞小大,部分位于真皮深层,亦有部分波及真皮浅层,均属皮内痣。
讨 论
作为痣细胞痣中的罕见类型,巨型脑回状痣见于文献报告者很少,马乃绪于1982年报道1例[1]。病变常在出生时即存在,但没有折叠与凹陷,大多在青春期迅速增大,呈现脑回状隆起,病变部位的毛发大部分正常,易溃破出血,均有特殊的脑回状外观。
, 百拇医药
巨型脑回状痣为良性病灶,手术切除范围达病变边缘0.2 cm即可,不会导致复发;虽然其侵犯深度仅至真皮层,但帽状腱膜与皮肤粘连紧密,不易分离,仍应从帽状腱膜下切除,优点为出血少,易分离,植皮容易成活;巨型脑回状痣血运丰富,术中出血较多,沿病变周边缝扎及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是减少出血的有效方法;病变大多位于枕部,术中病人俯卧位,且四肢常有点片状黑痣,以背部取皮为宜,应注意将皮片上的黑痣去除,以防种植复发;局部原有感染者,切除后用抗生素盐水冲洗创面,以防感染。创面应严密止血,术后侧卧或俯卧位,避免压迫创面,以利植皮成活。另一种可能的手术方法是头皮软组织扩张术,但住院时间较长,且本组病变面积巨大,故未采用,对面积较小且局部无明显感染者,此手术方法应为首选。
根据巨型脑回状痣的特有位置及典型外观,诊断并不困难,但应注意与回状颅皮、头皮神经纤维瘤相鉴别。回状颅皮亦有头皮的折叠与凹陷[2],外观与巨型脑回状痣不易区别,但其只发生于男性,可伴有小头白痴畸形,随生长发育增大,无突然增大现象,局部较巨型脑回状痣硬,沟回一般较浅;头部神经纤维瘤则出现较晚,触之有条索感。
, http://www.100md.com
巨型脑回状痣为皮内痣,无恶变倾向,但易发生局部反复出血感染(本组中有4例是因此就诊),有臭味,影响外观及病人的生活,还是应尽早手术切除为宜。
第一作者简介 翟晓梅,女,硕士,主治医师。
参 考 文 献
1 马乃绪.巨型脑回状痣1例报告.中华皮肤科杂志,1981,14:16
2 临床皮肤病学编写组:临床皮肤病学,第1版,徐州: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795
(收稿:1998-10-29 修回:1998-12-28), 百拇医药
单位: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郑州 450052)
关键词:
肿瘤990325 巨型脑回状痣是痣细胞痣中的罕见类型,自1976~1997年,我院共收治7例,全部手术治疗,经1~20年随访,未见复发。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5岁~37岁,平均22岁。病变位于左侧颞面部1例,头顶部1例,枕部5例;有全身散在点片状黑痣者5例;合并其它器官畸形者2例;有局部皮肤反复出血感染者5例。
2.手术方法 根据病变位置,俯卧或侧卧位,口插全麻,用7号线沿肿物边缘连续缝扎,局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后,旁开0.2 cm将其从帽状腱膜下切除,从背部或大腿切取中厚皮片移植于创面上,打包加压包扎。术后病人侧卧或俯卧位。局部原有破溃者,术后6天打包,其它10天打包,12天拆线。
, 百拇医药
结 果
7例植皮全部成活,2例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3个月可戴假发,随访最长达20年,未见复发。
病变大体观:褐色或黑色肿物,呈现折叠或凹陷,如沟回状,折叠最少8层,最多21层,每层厚度为1 cm~3 cm,平均1.5 cm;最大30 cm×17.5 cm×3 cm,最小12 cm×10 cm×1 cm平均21 cm×17 cm×2.6 cm;质韧,活动度小,其上毛发正常或浓密;纵向剖开后,呈灰褐或黄褐色相间的条纹状;组织病理:真皮层内有大量巢状或条索状排列的痣细胞,形态和普通痣细胞一致,但3例较普通痣细胞小大,部分位于真皮深层,亦有部分波及真皮浅层,均属皮内痣。
讨 论
作为痣细胞痣中的罕见类型,巨型脑回状痣见于文献报告者很少,马乃绪于1982年报道1例[1]。病变常在出生时即存在,但没有折叠与凹陷,大多在青春期迅速增大,呈现脑回状隆起,病变部位的毛发大部分正常,易溃破出血,均有特殊的脑回状外观。
, 百拇医药
巨型脑回状痣为良性病灶,手术切除范围达病变边缘0.2 cm即可,不会导致复发;虽然其侵犯深度仅至真皮层,但帽状腱膜与皮肤粘连紧密,不易分离,仍应从帽状腱膜下切除,优点为出血少,易分离,植皮容易成活;巨型脑回状痣血运丰富,术中出血较多,沿病变周边缝扎及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是减少出血的有效方法;病变大多位于枕部,术中病人俯卧位,且四肢常有点片状黑痣,以背部取皮为宜,应注意将皮片上的黑痣去除,以防种植复发;局部原有感染者,切除后用抗生素盐水冲洗创面,以防感染。创面应严密止血,术后侧卧或俯卧位,避免压迫创面,以利植皮成活。另一种可能的手术方法是头皮软组织扩张术,但住院时间较长,且本组病变面积巨大,故未采用,对面积较小且局部无明显感染者,此手术方法应为首选。
根据巨型脑回状痣的特有位置及典型外观,诊断并不困难,但应注意与回状颅皮、头皮神经纤维瘤相鉴别。回状颅皮亦有头皮的折叠与凹陷[2],外观与巨型脑回状痣不易区别,但其只发生于男性,可伴有小头白痴畸形,随生长发育增大,无突然增大现象,局部较巨型脑回状痣硬,沟回一般较浅;头部神经纤维瘤则出现较晚,触之有条索感。
, http://www.100md.com
巨型脑回状痣为皮内痣,无恶变倾向,但易发生局部反复出血感染(本组中有4例是因此就诊),有臭味,影响外观及病人的生活,还是应尽早手术切除为宜。
第一作者简介 翟晓梅,女,硕士,主治医师。
参 考 文 献
1 马乃绪.巨型脑回状痣1例报告.中华皮肤科杂志,1981,14:16
2 临床皮肤病学编写组:临床皮肤病学,第1版,徐州: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795
(收稿:1998-10-29 修回:1998-12-28), 百拇医药